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史湘云论阴阳的背后,藏着贾府的兴亡密码,你读出来了吗?

2021-09-09 1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史湘云和丫鬟翠缕一段论阴阳的文字,语言幽默风趣,主仆二人的一颦一笑跃然纸上。

可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这段文字当作看翠缕笑话一般草草看去,那可真是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了。

其实这段文字,看似只是轻松搞笑,很好活跃了阅读气氛,实则不然。

湘云口中的这个阴阳理论,并非胡说一通,而是作者借湘云之口,表达自己对自然万物、社会万象的主观看法与理性思考,并将其上升到哲学层面。而作者思想哲学化的表达,一看便知是源自我国古老的经典著作《周易》即《易经》一书。

《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作,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这卦和爻,除了图像之外,都各有说明,也就是卦辞和爻辞,所以我们这些俗人对《周易》最肤浅的认知便是,它是占卜之书。

但实际上,这些卦辞和爻辞,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内容极其丰富,《周易》也因此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所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曹雪芹,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深深浸透了《易经》的思想与智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小说里湘云的这个阴阳理论,就是直接出自《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经》作者认为自然、社会现象的千变万化、错综复杂,都是在阴阳两种力量的不断推动下产生、发展、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世间万象都受这种总规律的制约。

一切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有进有退,有顺有逆,有得有失,且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即史湘云所说的“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

这个阴阳概念,唐杨士勋《梁传疏》引王弼的解释认为:“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也即湘云口中的“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

湘云又说,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这句话是源于宋代学者张载的“阴阳者,天之气也”的思想。书里第二回写贾雨村的正气邪气生仁者恶者之论,也是这个阴阳之气思想的延伸。

朱熹则说得更是通俗易懂:

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第五十二回写薛宝钗提议下一次开展诗社活动,就歌咏《太极图》,这个由北宋周敦颐绘制的《太极图》,它的精髓同样是阴阳共生思想,所以《太极图》的俗称就是阴阳鱼,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白鱼的黑眼睛和黑鱼的白眼睛,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依着朱熹等人的说法和思路,这世间万物阴阳之道,当然同样适用于盛衰荣辱、更迭纷纭的人间万事,所以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才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也是暗示以阴阳之道来看,贾府最终由辉煌至极走向败落衰亡,有其必然性,且人力无可挽回。

人力所能做的,不过是尽最大努力,把损失破坏降到最低,而秦可卿想到的办法是多置祭祀产业,及时止损。待子孙败落,至少还可以回乡读书务农,不至一败涂地,无可收拾。

可是,最终,这贾府的不肖子孙们,个个一味高乐,终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一回里,写湘云和翠缕论阴阳,这一大段议论的源头,其实是翠缕口中提及的一棵树: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树,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

这在翠缕口中被一再赞美叹赏的花蕊中又开一层花,重重叠叠多层多瓣的大红石榴花,正处于它得阴阳调和之气的盛时,所以繁盛华美异常。这大红艳丽的石榴花,很显然是在暗指其时入宫正得宠的贾元春。

石榴喻指元春,不止在本回,在书中第五回贾元春的判词里,早就出现了: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按照湘云的阴阳理论,这明艳夺人的石榴花,彼时正逢它的阳之盛时,所以光艳夺目,但阳也有尽时,阳尽了就成了阴,因此贾元春最终在宫中,由得宠一变而为失宠,终至死于宫廷斗争,贾府受牵连也最终一败涂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传道书》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原来,这浩瀚宇宙,无垠时空,大到自然万物、世事变迁,小到家族兴衰、个人荣辱,甚至正在灼灼盛放的那一株石榴花,都逃不脱这张阴阳大网。

作为芸芸众生,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阳时顺势而为,阴时宠辱不惊。尽人事,听天命,用一颗平常心,笑对云卷云舒,闲看花开花落。

作者:午梦堂主,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