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机大战”只是娱乐,机器人革命才是正事
近日,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韩国职业围棋选手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引发强烈关注。以至于第一天李世石的暂时败北,居然被冠以诸如“人类输了”之类耸人听闻的大帽子。其实,类似有名的“人机大战”已经上演过好几回了,比如,“深蓝”、“沃森”就比较有名,而且他们都在游戏中“打败”了人类。
从“深蓝”、“沃森”完胜人类谈起
机器人并不是近年来才横空出世的新鲜事物,其实早在上世纪前叶,机器人已经出现。机器人(Robot)这个词最早是捷克作家雷尔•恰佩克于上世纪初在科幻小说中创造出来的。之后,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此后,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机器人被制造出来并逐渐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之中。到1978年,以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为标志,工业机器人技术已趋于成熟。
卡斯帕洛夫大战“深蓝”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有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有趣的是,它们都是红极一时的娱乐活动)是我们谈论机器人时绕不过去的,一个是1997年“深蓝”机器人与前苏联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洛夫之间的“人机大战”,最终“深蓝”取胜;另一个是2011年“沃森”机器人在智力竞猜节目中击败人类。“深蓝”和“沃森”都是美国IBM公司制造出来的,他们一前一后,是机器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深蓝是一台超级国际象棋电脑,重1270公斤,有32个大脑(微处理器),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 “深蓝”是不折不扣的超级计算机,但在当时并不是最厉害的,比如,“深蓝”仅在1997年 6月的世界超级计算机中排名第259位。即便如此,“深蓝”在被输入了一百多年来全世界优秀棋手的两百多万局对局数据之后,就变得异常强大了。1997年5月11日清晨 4时 50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在与“深蓝”经过六局规则比赛的对抗后,最终拱手称臣。这位号称人类最聪明的人,在前五局 2.5 对 2.5 打平的情况下,第六盘决胜局中,仅仅走了 19步,就败给了“深蓝”。
走了 19步,卡斯帕洛夫就败给了“深蓝”。事后IBM的工程师坎贝尔向记者爆料说,“深蓝”其实在最后一局出现了程序错误,走了毫无意义的一招,但在卡斯帕罗夫看来,这步前无古人的怪招背后可能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算计,顿时阵脚大乱。因此有人说,“深蓝”是歪打正着赢了世界棋王。然而,即便如此,“深蓝”能在前5局中打平世界棋王,已经非常了不起,至少显示出其像人类一样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机器运用人工智能的结果。接下来的“沃森”,再次显示出人工智能与机器相结合的巨大威力。
“沃森”(Watson)是为了纪念IBM创始人Thomas J. Watson而取的,由IBM公司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时四年联合打造而成。“沃森”由90台IBM服务器、360个计算机芯片驱动组成,是一个体型有10台普通冰箱那么大的计算机系统。它拥有15TB内存、2880个处理器、每秒可进行80万亿次运算。有了强大的硬件支持,“沃森”存储了海量的数据,而且拥有一套逻辑推理程序,可以推理出它认为最正确的答案。
“沃森”(中)参加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IBM开发“沃森”旨在完成一项艰巨挑战:建造一个能与人类回答问题能力匹敌的计算系统。这要求其具有足够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并且能使用人类的自然语言回答问题。2011年2月15日,“沃森”带着这样的使命参加了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与该节目历史上两位最成功的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展开对决。17日,人机大战最终成绩出炉:电脑沃森狂胜人类,成为《危险边缘》节目新的王者。
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
“深蓝”也好,“沃森”也好,都是人工智能超级电脑、智能机器人的典型代表,只是“沃森”在人工智能的运用上比“深蓝”走的更远。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几位美国科学家提出的,旨在探讨如何让机器模拟人脑,从而让机器具有像人一样的智能。在1960年代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停滞不前数年后,科学家们发现,如果以模拟人脑来定义人工智能,那将走入一条死胡同。“通过机器的学习、大规模数据库、复杂的传感器和巧妙的算法,来完成分散的任务”成为人工智能新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科学家们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都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智能机器人已获得空前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在如下四个方面朝人类的“智慧”迈进:一是语义理解,即机器人能理解人类语言,从而与用户建立起直接的关系,进而能通过人机交互来理解用户指令和需求;二是环境建模,即机器人能够观察、识别外在环境并对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三是自动规划,即机器人根据对外界环境的分析判断,通过自主规划来确定行动步骤;四是学习能力,即机器人通过多种学习手段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其性能。
正如宇宙学上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一样,科学家们预测,信息技术也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比如,当代著名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就认为,这个信息奇点即将到来——他甚至非常具体地预测这个“奇点”将发生在2045年。那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人类的意义彻底改变,人将“不人”,与机器融合为“超级人类”,并借助科技的发展而获得“永生”。比尔•盖茨也曾预言,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这场革命必将与个人电脑一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尽管这有点像科幻小说中的故事主旨或场景,但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的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软硬件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机器人时代已经开启。
机器人时代的中国抉择
上海世博展览馆,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icub‘’正在抓取红色的球。澎湃资料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强调制造业的回归,“机器人”这一“旧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一场机器人革命浪潮正在全球兴起。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机器人革命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2013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并且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局面仍将持续。从数据上看,对于中国人而言,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有关机器人的新闻或故事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那么,在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的中国,卖的都是谁家生产的机器人呢?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的表现如何呢?统计数据让人非常失望。以2013年为例,在中国销售的3.7万台机器人中,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总量超过2.7万台。根据2015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609机器人节启动会上发布的消息,国产机器人占国内机器人市场份额仅约13%。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机器人绝大部分都是外资企业生产提供的。
更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以三轴、四轴的坐标机器人和平面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应用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自主品牌的六轴多关节型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比重不足6%。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有报道说,发那科、爱普森、安川电机、川崎重工、那智不二越、欧地希机电等六大日本机器人公司占据中国高端工业机器人采购量的近乎一半,而中国本土主要大机器人设备制造商加在一起占中国市场份额还不到10%。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写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清楚了,阿尔法围棋对阵李世石,与20年前的“深蓝”、5年前的“沃森”游戏一样,无非就是一项商业性质的娱乐活动——当然不否定这项商业性娱乐活动背后的科学价值。对于中国人而言,这项娱乐活动更大的价值在于,与其热衷于讨论阿尔法围棋带给人类怎样的悲观未来,不如深入探讨中国机器人产业振兴的出路在哪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