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如何偷师德国隐形冠军?

罗知
2021-09-09 07: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作为中小企业的代表,“专精特新”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十分关注的群体。工信部此前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2021年7月底,工信部共发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全国共4762家企业入围。

从4762家“小巨人”企业的城市分布中可以发现,北京、上海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小巨人”企业超过260家,宁波、深圳、天津、重庆、成都也超过100家,但还有不少GDP过万亿的城市,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工作上并不突出。如何加快高质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需要更深刻地理解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缘起——德国隐性冠军成功的原因。

全球化进程触发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下滑,由于贸易开放、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流动的全球资本,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都进入下滑通道,很多发达国家逐渐放弃制造业,转向从事与知识和服务相关的产业。然而,德国制造业企业却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了竞争力,特别是德国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成为全球中小企业的标杆。

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与他们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首先,德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并不公开上市或接收外部融资,企业的所有者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由于不受到外部股东关于短期盈利、市值等方面的压力,企业往往规划和决策更具长远眼光。

第二,德国的隐性冠军大多是扁平化管理,企业决策非常灵活和高效。

第三,企业主与员工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员工忠诚度高、离职率极低,员工在企业长期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

第四,德国的学徒制教育为中小企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工人和技术人员,虽然德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资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极高,抵消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劳动优势。

第五,德国中小企业积极拥抱国际市场,善于寻求和把握外部机遇。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德国中小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专注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质量,维护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虽然这一道理非常浅显,但事实上德国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与大部分国家并不相同。大多数国家的中小企业创新是“单打独斗”模式,即企业自己雇佣研发人员、创建研发部门,或者是与高校、研究院所、科研人员进行项目合作,而德国则是以“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机制进行。

德国的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中,有马普协会这样的基础研究学会,也还有很多应用型的研究机构。其中最有名的,是由67家学院构成的弗劳恩霍夫协会,他们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而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每年为弗劳恩霍夫协会提供了2/3的经费支持,其中1/3资金直接来源于德国中央政府,1/3资金来源于政府签约的应用研究项目,剩下1/3来源于私营企业的应用研究合同。

弗劳恩霍夫协会聘请了超过2.3万名员工(大部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帮助企业把基础性研究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制造业技术,通过生产工序以及产品创新,强化了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德国政府通过向基础型和应用型研发机构上投入巨额资金,构建了非常密集的研究机构网络,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同时还在不同地区投入政府资金打造创新集群,让技术和各类资源向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集中。

任何一个中小企业,都不可能单独承担得起这样的技术人员、研发设备和研发服务的开支,德国通过“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单个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技术改造的成本。可以说,通过“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企业—政府”三位一体机制,德国事实上在举全国之力向中小企业注入创造和创新活力,推动中小企业不断成长。

剖析德国隐形冠军成功的原因,还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即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中小企业,都致力于产品创新这种高研发投入密度的活动,相反,有很多隐形冠军企业属于中低密度研发投入企业,专利申请量并不高,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并不突出,这类企业主要致力于工艺创新。

很多德国隐形冠军成功的案例,与我们熟知的“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和运维环节,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组装环节附加值最低)并不契合,但与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所创的“武藏曲线”理论不谋而合。“武藏曲线”理论认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制造和组装环节有最高的附加值。

无论是德国的隐形冠军,还是日本的中小企业,都用实践证明了制造环节的重要性、高利润性以及可以具备很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德国的“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企业—政府”机制,也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生产工艺,而不是仅仅定位于助力企业产品研发。因此,在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培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只关注高科技、高研发强度的中小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获得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创新产品或创新工艺,而创新需要投入。下面,我们再来从研发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很多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

首先,是资金方面。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有三个:

其一,企业通过市场份额的扩大,积累一定的利润,再投入到研发中。企业扩大市场可以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方面突破。但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招投标过程中往往设置了隐性门槛。而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很多非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并不高,可以说并未搭上我国入世的这趟快车。因此,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缺少开拓国际市场的渠道和经验,绝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担心风险,也没有融入全球贸易的意愿。

其二,依靠股东自筹资金投入到研发中。企业的研发活动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有相当大的风险,仅依靠股东自筹,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难以承担。

其三,依靠外部融资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外部融资的来源或者是银行的信贷,或者是通过各类投资基金、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在我国长期且普遍存在。

其次,是技术方面。技术的来源也有三个:

其一,企业自行研发。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很多企业自行研发需要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研发难。此外,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能力、缺乏渠道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自行研发的资金和人才障碍较大。

其二,通过引入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企业也可以通过外资企业投资、参股的形式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但是,很多非沿海地区开放程度不高,外资规模较低,企业缺少对接外资的途径。

其三,通过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进行研发合作,即德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但是,由于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少、政府没有持续投入、高校合作机制僵化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共性技术平台并未产生较广泛的影响力。

最后,是人才方面。对于企业而言,人才包括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和高技术人才。

其一,企业家精神缺乏。对于创新而言,企业家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勇气。然而,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少企业家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态,创业热情不足。很多企业宁可将资金用于维系客户关系上,也不愿意将投入到有风险的创新环节中,企业家精神匮乏。

其二,高技术人才缺乏。但对于很多城市而言,由于城市经济活力不足、高端就业机会有限、高端生活配套不足等原因,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低。

除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原因之外,目前很多地区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也不适应创新性中小企业的发展。史亚源先生指出,中小企业的孕育发展与成熟企业的发展逻辑并不相同,前者需要的政策服务环境也不同于后者(详见《推动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蜂聚”发展态势》,2021-09-03,大武汉App)。很多地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产值、利润比重高,政府服务企业的体制机制比较适应这类大型企业的发展,但与满足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因此,对于很多城市而言,为了更好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需要着力解决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不顺畅、市场环境不佳、对外开放程度低、缺少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问题,主要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第一,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中小企业创新集群,汇集技术、资金和人才。

第二,建立健全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加大政府投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方式,支持建立一批重点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创新。

第三,多维度、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第四,对内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外帮助企业“走出去”。

第五,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创新导向的企业政策服务体系。

第六,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新一代创新创业企业家的集中涌现。

(作者罗知为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