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造乡|仓东计划:一个理想中的民间遗产保护实践
从问题走向实践
多年来,每次参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存案例,我除了感叹当地的保育与发展方法做得好之外,总要在心里思量,中国可以如何借鉴。
欧美各国乡村文化遗产保育发展的政策、方法与思维方式,或许跟我们有距离,那么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又如何?以及,近在咫尺的台湾地区的经验可否参照?但是,当我这样向有关机构提出时,却常被质疑: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的特色,到底是什么?我常常看到的,却是以下一些误区:
很多国人认为,不在各级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清单里的,就不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可以肆意改造和破坏;
很多村镇文化遗产旅游区,没有把当地人和当地生活方式列入保护范围;
有些景点为了所谓方便管理、提高效益,而把缔造这份遗产的当地居民迁出;
有些景点舍弃富有特色和生命的地域文化,大力打造跟本土文化不相关的娱乐主题;
有些景点放弃原有的植被,遍种外来的花草树木,谓之“引入高级花草,提升吸引力”;
有投资者不惜破坏风水格局和环境,肆意开大路,建停车场和酒店等基础设施;
有投资者为了吸引资金,而把敬奉祖先的祠堂挪作他用……
凡此种种,主导者总是回复:一切为了游客。
游客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高北土楼群的侨福楼内游览。 东方IC 资料而当地居民,除了有权在景区开店卖土特产之外,缺乏参与的权利;在变成景区的乡村,人们无法看到他们的声音与诉求。
其实,从国际理念上,只要是上一辈留给后辈的,都属文化遗产:价值的层次和级别,并不影响“文化遗产”的本质与身份。
乡村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应当二合为一、不分上下;一切为了保护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为,皆应以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为原则。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恰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所在。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普通人及其生活方式,才最真切,让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有凝聚力和吸引力。
一个有魅力的乡村,应该让居民安居乐业,了解自己的土地和文化,自由且自然地在祖祖辈辈的土地上生活,有尊严、自豪并自信地与访客分享自己的手艺、文化、历史故事。
这样的地方才有灵魂和精神,才让人感动。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我很想寻求答案:是否只有经济发展才叫发展?是否只有牺牲乡村的人居环境特质,把它改为大花脸,设卡买门票进入,才叫做旅游区?是否所有投资者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缺乏对永续的追求?是不是所有村民都那么贪婪和难以管理?大陆是否可以如台湾地区那样,通过社区营造,来建立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社会进步和文化保存的目的?
这些问题在脑际萦绕多年,于是,我逐渐有了到乡村实践的想法。
来到仓东
常有人问:“在中国那么多村落当中,你为何选择仓东村去实践你的计划?” 老实说,不是我选择仓东,甚至在来到仓东之前,我也没有一套很具体的计划。
2006年,我曾提出乡村文化遗产保育发展和社区营造的概念,当时鲜有人支持。2008年,我把希望寄托予号称有心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商人,数月后以志趣不合告终。2010年,仓东村自发捐款修建祠堂,海外后裔谢天佑先生非常关心祠堂修复工作,不但答应出资,还要求需要专业修复。2010年暑假,谢天佑先生与几位村中长者,找到了我的工作室,邀请我做祠堂修复的技术指导。由此,我与仓东结缘,开始了前期的村落历史文化和建筑调查工作。
2011年夏,在谢天佑先生和村长谢雪暖的支持与帮助下,祠堂的修复工作启动。2013年初,在香港朋友邓华先生、谢天佑先生、当地塘口镇政府、村长谢雪暖及仓东村民的支持下,我的乌托邦梦想——“仓东计划”正式启动。
仓东村具备丰富而强烈的侨乡特质,但当下也面临与其他村庄一样的空心、凋敝等问题。
它原属仓前村,位于开平塘口镇北义乡,是塘口谢姓的始居地,自始祖谢荣山至今已历25代。随着仓前村的逐渐扩大,分为仓东和仓西两村。鸦片战争后,仓东村民开始外出谋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侨开始返乡建设,在村中建造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民居、碉楼、祠堂等。可以说,仓东村是一座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部分村人出国与家人团聚,部分外迁到国内其他城市或开平市区。留居村里的人口日益减少,村落逐渐失去了昔日生机,房子倒塌,杂草丛生。
仓东计划启动之初,我没有图纸,没有详细的规划文本,甚至没有具体的措施计划。只有对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信念与热情,还有一班支持我的同仁。
谢天佑先生出资修复两座祠堂,邓华先生出资修复其他建筑和基础设施,在村民和志愿者的支持下开展工作。2014年7月,我的学生——五邑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李继津和新会文保人士林震宇两位先生作为全职工作人员,加入仓东团队,他们二人和邓华先生都不是开平人,而是忠实的文化遗产爱好者。他们之所以会来到这里,正如仓东计划的目标——为了文化遗产保护,为了遗产知识的传播,而不仅为了保育仓东一村。
经过不断探讨,我们逐渐确定了发展方向:以世界文化遗产保育理念为发展依据,以“眼里有村民,心中有仓东”为基本原则,以遗产教育和深度文化体验为契机,树立遗产保护的规范;在建筑修复、文化保存、社区营造等方面,同时进行尝试。
具体而言,是帮助村民发掘手艺潜能、建立文化自豪感,使他们自觉参与保育工作,能够自信地与来自各地的访客分享生活经验,让本土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复兴;随着项目逐渐深入,村民可以逐步获得就业机会并愿意留在村里,安居乐业,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让访客行走在村里,可以体验到明、清、民国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元素和活动空间,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感受村民的热情。
仓东之晨,摄于2015年10月14日。保存村落淳朴的自然特质是仓东计划一直的追求。
“仓东计划”的实践
从2011年暑假,我带着五邑大学建筑系的学生进驻仓东村做建筑调研开始,五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从文化遗产保护出发
鉴于我本人的专业背景,我们的乡村实践,从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角度出发,在修复和整理过程中,既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文化的传承,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颁布的各项关于遗产保护的宣章与宣言为保护准则,尤其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和地方精神的保存。
仓东计划团队,努力与仓东村及周边村民、城市居民、华侨、高校、学者、学生、媒体、运营商、当地政府、市场、公益团体等不同利益主体合作,尝试构建一个多元合作平台,希望尽最大能力,让参与其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在项目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村民全程参与仓东建筑的修复和教育活动。他们既是工匠,又是厨房的厨师,他们还参与教育活动,教授当地的传统技艺,如折纸花、做糕点、煮菜、种地,舞狮子、弹唱民歌,以及建筑工艺等。由这些活动而来的外界支持、内在鼓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校的合作与政府的支持
仓东与国内外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这里是五邑大学的校外教育与科研基地,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合作研究机构,是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卑诗省大学等大学教育活动的合作伙伴。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国内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短期活动合作,冬令营、夏令营学习等。
当地塘口镇政府余书记非常认同我们的理念,一开始就很支持仓东计划。在五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因此得以与塘口镇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对我们的工作,他们积极配合,并及时给予建议和帮助。开平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及其属下的开平美术馆和开平文化馆,都是我们坚定的支持者,当我们有大型活动需要布置场地和演出时,他们会免费提供从人力到器材的各种帮助。开平市政府得知仓东计划的理念后,也组织市府办、宣传部等单位人员来仓东探访,更答应将来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慢的营造
由于我和邓华先生都不在开平工作,而我们的计划还需要村民支持配合,还要筹集资金。这让我们的进度比较缓慢。
过去五年里,我们其实还花了很多时间在村里“玩”——即所谓的社区营造,譬如跟他们拉家常,听他们讲故事、唱民歌等;村民工匠做建筑修复时,也不如其他建筑工地那么有效率——他们有很多更重要的理由需停工,如农忙的时候不来,村里有红白二事不来,家里有人探访不来,还要照顾家里老人小孩等……
又如:在重做祠堂神楼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去询问各人,慢慢整理他们的记忆,才最后得出大家比较认同的草图;而我们的木雕工匠,在家里养了很多鸡,他一方面要用手工帮我们一点一滴雕刻,又要兼顾家里养鸡等农活,因此雕刻两个祠堂的神楼和六百多个神主牌,花了一年时间。
有人对我们工作的“慢”表示质疑,也有村民说“这样子做亏死了”。但我们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些人的理解。塘口镇余书记说“慢点没关系的”,开平文广新局谭局长说“适当慢点是好事”。
这五年来,我们都在做基础工作,进度缓慢。我们要尽量保证质量,先向村民和负责的工匠了解他们的方法,并跟他们解释文物建筑修复的要求,再与大家一起沟通,让他们慢慢适应,来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去思考和操作。
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譬如,我不在的时候,泥水工用水泥去修复夯土墙,用水泥去代替石灰作为砌墙的粘合材料。他们说:“以前没有水泥就不用了,现在我们有水泥了,肯定要用水泥啦!”
我们跟工匠们反复强调保育和传承的理念,解释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还通过负责工地管理的年轻村民和村长进行监督,先教育一些容易理解我们的人,然后通过他们,来跟其他村民沟通。
在有些地方,我们会出于对村民的尊重,而宽容他们犯些错误;但有时面对重要的修复工序,我们也会强硬地让他们拆了重做。这样三番五次之后,泥水匠们逐渐掌握了我们的要求,开始从保育与传承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与木工和木雕师傅的合作,同样有类似的经历。比较感恩的是,经过五年磨合,最后各方都达成比较默契的合作状态。
真正的地方精神
村中的建筑,是村民及其先辈通过多年辛劳赚钱所建。我们在修复过程中,特别注重村落及住宅的建造传统、风水信仰、生活方式等。因为我们保护的,不仅是村中独栋华丽的建筑,而是反映当地生活的整个村落的历史和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村人的生活方式,力图保存地方精神。
我们的修复和改造工作,一方面遵守国际文化遗产修复理念,另一方面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村民的诉求。如有冲突,则与村民商讨,衡量其利害关系和实际情况,再做决定。我们尽可能在工作中融入村民的建议,让他们有权解释自己——因为这是他们的遗产、他们的家园。以此,让物质载体真正涵盖这个村庄的深层情感和最真实的记忆。
目前我们已完成的工作包括:
调查了村中51座建筑,详细调研和分析周边建筑,完成了主要建筑测绘工作;
查阅族谱和历史文献,做村民口述史,现在进入第二轮深度调查阶段;
记录了村中的动植物生长状态和特性及其跟当地生活方式的关系;
修复了三座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普通民居,以及一座碉楼、两座祠堂,重建了一座庙宇,新建了一座洗浴间及杂物间,修复了村道及晒谷场;
种植了一个草药园,开垦了一个菜园,修复了一个果树园;
开通了往后山的山路和清理了村民通往社稷之神和玄武神位的山路;
出版了中英文宣传册,印发了仓东计划理念的宣传单张和仓东建筑明信片;
两年跟踪拍摄,完成了普通话、广州话、英文三语一体的纪录片(2011-2014);
完成了多个内容的展览,包括塘口谢族人民迁徙历史、仓东华侨历史、侨乡社会发展史、历代村落及建筑变迁沿革、仓东教育基地发展策略等,展览文字为中英文版本。
仓东村侯成谢公祠二楼关于仓东教育基地发展目标与策略的展览
从仓东延续:遗产教育基地
从建筑、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看,许多中国传统村落都很有地方特色,都很感人。但目前能留守在村里、维系传统生活方式的村民越来越少。
当然,人们离开乡村的原因有很多。但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的乡村,如果决策者能多掌握一些文化遗产知识,有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感,那么,这些村子可能就不会在城镇化、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迅速消失。
有鉴于此,我们把仓东计划定性为遗产教育基地——通过实际案例的操作,向社会传播文化遗产保育的理念,培养遗产保护方面的人才,同时使之成为一个遗产保护的范例;通过深度参访、生态与文化体验、学术讲座、专业授课、文化游戏、纪实影视片、历史事件重演等不同方式,向来参访的人们传播遗产保护知识和文化传统。
我们期待,某日某地,遗产保育与发展的种子,可以伴随参与者的足迹生根发芽,被更广泛地传播到各地。同时,海外华侨后裔也可通过参与仓东教育基地的活动,获得对中国文化更深的认识,与这片土地建立更深的感情,以延续其与祖国的联系。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与我和合作者邓华先生的专业背景相关。我曾在美国学习华侨史,熟悉开平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习俗。同时,我是香港大学建筑系建筑文物保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在文化遗产领域跟香港及海外的合作较多,熟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此外,我曾经参与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具有实际工作经验。邓华先生同样非常热爱文化遗产事业,熟悉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地的发展模式,擅长经营深度遗产旅游,在香港有着良好口碑。
2014年1月开始,仓东教育基地尝试遗产教育工作坊活动。两年来,我们联合国内外大学和文化机构,为大中小学生、政府官员、遗产保育者、学术机构等社会不同群体,策划过几十场工作坊活动和学术研讨会。这些工作,无论对开平本地,还是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社会效应。与我们合作过的海内外大学,包括五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卑诗省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台湾大学等。我们的课程,按照参与者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而有不同设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针对政府人员等,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上课方式,教授人员也来自海内外各个领域。
回顾过去五年,仓东有喜有忧,有苦有乐。由于人手有限,我们每次准备集体接待活动都特别忙,从搞卫生到行程安排,到准备工作坊手册,再到吃饭的菜单,以及行程设计、课程安排、游戏活动设计等……幸好,每次活动之后,都能收到满意的笑容和感谢。
尤其让我们感恩的是,村民也热情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工作中。我们从来不用告诉他们我们吃什么菜,只告诉他们多少人开饭,他们就会很主动地去安排每餐的菜式,从来不需我们操心——最多的时候,村里的厨房曾经煮过75桌!最重要的是,村民们不单是厨房的好手,还是很好的老师,他们参与教授的活动包括:耕作知识、当地糕点制作、手工艺制作、民歌弹唱等。
仓东计划走过五年,除了村民和正式员工之外,伴随我们一起默默奉献的,还有一班忠实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开平市区或旁边县市,乃至更远的香港、外国,有开平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或华裔、外籍人士,大家都是本着对文化遗产的兴趣而来,积极参与各项琐碎事务。在我们看来,志愿者的管理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归属感的营造至关重要。我们把志愿者视为家庭成员之一,大家一起为了营造自己的家而努力。
2016年寒假冬令营的孩子们在晒谷场玩游戏。
管理策略
对我个人而言,“仓东计划”五年实践中,角色不断转变:从研究者到实践者,从教者到管理者,从单纯学术研究到参与经营运作。这不但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还不断帮我验证,海外学到的西方保护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
于是,我们心中对仓东计划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和接地气。
仓东计划不但是一个民间保护实践,更是一种新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建筑的保护,提高当地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参与活动,来营造社区凝聚力,唤醒大众对遗产对文化的热爱。我们主张赋予遗产活力,让遗产变成为我们普通生活的一部分,唯有如此,我们的遗产才能长久传承。
然而,目前推广这种理念的基础不足,真正理解我们理念的人并不多,多数人还是在看热闹,站在围墙外说“爱”。我们最被别人质疑的地方是:五年了,才做了这么几座建筑!我们一年所做的都比你们强得多!
仓东计划是一种理念的推行。我们更看重项目对周边民众所产生的教育意义及社会影响。以下几点为仓东目前的管理策略:
资金筹措。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我们很幸运,在项目起步阶段遇到两位资助者,但这并非长远之计。必须未雨绸缪,努力发掘当地潜能,在帮助村民的同时获得收入,支持项目本身可持续发展,使其具有造血功能。
为此,我们也尝试项目参与形式的创新,在圈内进行小额筹款,欢迎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在增强实力的同时凝聚社区力量。我们一边完善设施,一边探讨各种可能性。不过,目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仍入不敷出,未能盈利。
社区营造。笔者始终围绕一系列问题进行社区营造:“为何要保护?为谁而保护?为何要发展?为谁而发展?”由此,跟村民合作的过程,就是“信任+尊重+沟通+理解”的过程。仓东计划在营运过程中,始终遵循“眼里有村民,心中有仓东”的原则。
仓东村民榕树头唱民歌,夫人庙的“净地”和“做香功”仪式,春节煮开灯酒,祠堂的寿宴喜宴等煮餐,教育基地活动期间一起做糕点等集体活动,不仅是仪式或劳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这种公共参与是社区凝聚力与亲和力的来源。这些集体活动,一类是村民自己在祠堂举办的各种宴会活动,一类是仓东教育基地举办的活动,其中都有本村人和外来志愿者的参与。
因而,村落才有精神和灵魂。我们在计划培训活动时,以不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为基本原则,所有活动安排在非农忙时间,也不与他们的婚嫁寿宴摆酒等活动冲突。事无大小,都与村长和村中父老商量,接受村民提意见和投诉,对大事或涉及数字的,则贴布告进行公示。
多元合作。仓东计划运营过程中,注重平衡与当地政府、村民、华侨后裔、专家学者、学生、访客、志愿者等各方关系,让各方都能在项目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村民参与厨房工作,一方面为访客准备食物,一方面向来访者展示当地饮食习惯;也参与教授某些课程,如建造工艺、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同时得到收入;
当地的孩子皆可免费参与仓东所有培训活动,得到对本土遗产的深刻认识;接待回家乡探访的华侨后裔,加强他们与家乡的联系;
与政府单位合作项目,一定程度上为当地政府、遗产保护爱好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了遗产教育服务;帮助当地政府建立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详细规范,成立志愿者家庭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等。
凡此种种活动,莫不以遗产为中心,以教育为契机,以村民和文化为基本,同时让各方在项目运营中有合作与对话的机会。
“社会企业”模式的管理与营运。仓东计划是以公益为目的的机构,但经营目标是让项目具备造血功能,具有自负盈亏的能力,不成为当地政府或投资者的负担。引入“社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即营运获得的利润将用于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再发展。因此,项目初始,即由富有经营经验的邓华先生,及具有国际经验的香港炼金石国际文化交流公司,负责仓东计划的经营管理工作,和总体项目的营运和策划工作。
这些管理营运工作包括:1.免费向公众开放,提供公众取阅的相关资料和导览图等。这些资料以分享仓东遗产保护理念和介绍仓东的建筑和村落历史文化为主的单张与书籍;
2. 将继续完善以遗产知识传播和文化体验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与村民一起营造仓东作为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及生态;从“人、文、地、景、产”等方面去进行社区营造,发掘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潜能,建立朴门永续(Permaculture)人类居住环境理念的教育系统、培养理念[朴门永续(Permaculture)来自澳洲,形成于1970年代,是一种生态保护与发展理念,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可能来开发可持续的生活系统,尊重自然美学而非人类美学。该理念流行全世界,在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地都有示范基地。];
4.修复村中旧民居,作为学生的住宿场所,让他们住在村里,参与更真实、更有生活味的文化体验活动;
5.发掘当地潜能,建立合作生产模式,创造具有仓东特色的产品,以扶持当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目标。保存自然的村落生态系统,发展遗产保护和朴门永续理念的教育;村民在村中如常生活,传承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访客来到仓东村,好像不是来参观、学习或游玩,而是来探望亲戚,感受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淳朴的传统;村民接待的好像不是访客,而是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
初见成效
过去五年,“仓东计划”团队花大量时间跟村民沟通,引导村民重建对社区、对本土文化的信仰。越来越多外迁的村人开始回来参观修复后的仓东村,并参加聚会。昔日沉寂的仓东村焕发生机,仓东村民的遗产保护意识逐渐被培养起来,逐步建立起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参与保育工作。 村里破旧的老屋逐渐修复活化,有的在外的村民还回来办喜宴、寿宴。
未来,我们期待,某些村民可因项目发展,获得就业机会,愿意留在村里,真正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生命。
这种影响甚至超出仓东村,波及旁边的兄弟村落——仓西村。仓东与仓西两村本为兄弟分支而成,但和谐共处,形同一村。在仓东村村场和祠堂修复并恢复传统功能之后,仓西村的村民遂与仓东村村民自发联合举办活动,形成一个更大的社区。
2016年正月初五,仓东仓西村民共同组成的“仓前醒狮队”进村拜祭祖先。
一年前,2015年正月初七,来自仓东村和仓西村的一百多村民,自发在仓东村祠堂和榕树头聚会,甚为热闹。根据村长描述:喜欢弹唱的村民在榕树头唱大卖鸡、花笺、木鱼等本地民歌助兴,醒狮队则在祠堂前的村场表演传统狮子表演,喜欢篮球的村民在篮球场举行友谊赛,喜欢厨艺的村民在厨房准备佳肴,妇女准备三牲到祠堂和夫人庙拜祭……林林总总,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和谐喜庆的场面。
当天,大家举杯欢庆至夜深,商讨筹款安装公共路灯事宜,还约定每年正月初五为“仓前村”的村庆日——散居各地的村人回村聚会的日子。有些村民还通过微信,把这次盛事直播至迁居美国、加拿大、东南亚诸国、香港、澳门等地的仓前人当中。
到了今年,2016年正月初五,为了组织村庆日活动,村民自发成立筹款组、民歌组、舞狮组、篮球组、餐饮组等。筹备也是聚会。主事者挨家挨户去筹款,共筹得三万多元经费。
初五那天,村里处处感受到一派节日气氛,榕树头尽情歌唱、弹琴;舞狮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赞叹声,篮球场更是欢呼声不断!从八九十岁的老者到年幼的小孩,三百多人围成四十五桌聚餐,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2016年正月初五,仓东及附近谢氏妇女共同组成的“歌唱队”在榕树头唱歌自娱自乐。
从湛江回来的荣州叔的儿媳妇很感慨地对我说:“我嫁到仓东村二十年,每年都回来几次,今天最热闹最开心!很高兴看到这么正能量的活动。”另一位迁到开平市区居住的仓西村老太太,带齐全家回来参加聚餐,高兴地对我说:“我孙子参加了你们举办的冬令营回来,说很喜欢仓东的老师和活动,他说比在家里好一百倍,说以后还要来!”
面对眼前的一切,想起五年前春节期间仓东村晒谷场的凄清寥落,今天竟可以如此充满生气,人头涌涌,实在出乎意料之外。社区营造工作漫长艰辛,润物无声,然而产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是无限的!
作为仓东团队的我们,看到村里自发举办这样的盛事,甚为欣慰:我们多年在仓东村进行的经营,不就是希望村民建立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么?不就是培养他们对自己所生长的土地的感情么?不就是希望外迁的他们多回村里看看么?
2016年农历正月初五,村民在晒谷场煮大餐。
结语
我们非常明白,“仓东计划”走到今日,仍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努力,否则将前功尽弃。除了以往的教育和参访活动之外,2016年,我们将致力于帮助村民和社区发展,让村民发挥自身潜能,创造社区造血的可能。
从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多年,我感触良多。
首先,引导社区里的大众开展各种活动甚为重要,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精神,有精神才有地方吸引力,归根结底是社区营造和地方精神的保存;
其次,我们在村里做实践,应时刻以“尊重”行事——尊重当地人,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当地美学;
再者,要避免把精英主义和个人表现主义思想带入社区,注重公共参与,一切荣誉皆扩大分享,一切利益皆以公道为本;
最后,从管理者的角度,需要理解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方式与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息息相关。它所焕发的力量,往往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项目的效果有着极大差别。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收效慢,但基础相对稳定,相比单纯金钱的付出,更需要用心。
作为仓东团队,我们需要有允许叛逆、宽容失败的心,要承认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理解团队成员个体与“仓东计划”之间,是契约而非雇佣的关系;团队最需要的是不懈努力和坚持作战的韧性,要有适时改进的气度和能力。
我们在仓东所进行的遗产保育的实践,不单是在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更是一种理念的改革,我们希望投资者、当地居民和项目参与者,都能理解遗产保护的意义,从而合作愉快,达到多元合作,最后使社区产生真正的活力。
这样的尝试,也获得了国际认可。2015年9月1日,仓东计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2016年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平市政府在广东省开平市仓东村联合举办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颁奖仪式,5个政府机构、2个大学机构、3家民间组织、51位村民,11位工匠、2位华侨代表,1位外国友人,共获得了75份奖状。
1月27-28两日,除了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外,仓东村还组织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演出,以及四场学术讲座。邀请台湾、香港和内地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进行乡村保护案例经验分析,开展与联合国官员一起交流切磋的研讨会,让在场的外地遗产爱好者和本地开平人都有跟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活动安排,实际也是在履行我们的理念——让遗产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参加者在感受颁奖氛围的同时,也感受一场文化盛宴,并接受学术洗礼。
仓东教育基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Ms Himalchuli Gurung(右一)在仓东村授牌现场,中间举牌者为村长谢雪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