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传承邢台红色基因 ——人物篇⑱ | 吕玉兰:人民的好公仆 党的好干部
“穷沙窝里把根扎,开出一枝玉兰花。”诗句中的穷沙窝,是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开出的玉兰花,就是吕玉兰。在这个昔日穷沙窝里,原本冀南平原上的一名农家女,最终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成长为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吕玉兰,1940年出生。1955年回乡务农,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1958年入党,1960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起,先后在临西县委、河北省委、正定县委、河北省农业厅担任领导职务。1993年3月,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53岁。
玉兰路、玉兰学校、玉兰小区、玉兰公园……在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弘扬玉兰精神,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是村里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
吕玉兰纪念馆,更是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走出纪念馆,他们往往感慨地说:“吕玉兰精神今天没有过时,明天也不会过时……”
她为人民做“傻子”
1955年,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爹娘觉得她还小,应该再读两年书。
吕玉兰却早就打定主意:“党的号召就是革命的需要,听党的话就是光荣。我这农民算是当定了!”
上级党组织号召互助组转农业社,玉兰就挨家挨户去动员:“咱成社吧!组织起来力量大……”最终,一个二十四户的初级社组织起来。村里十个初级社,数她们这个社干劲大。很多人都称赞她们社人多心齐,“风吹不散,雨打不烂”。
为治理沙荒,玉兰决定植树造林。她领着四十多名妇女,天不亮就起来,背上树苗子,迎着刺骨的寒风,到六七里外的沙滩上造林。饿了,啃几口凉窝窝;冷了,把棉衣扎一扎。有时刮起大风来,飞沙扑面,睁不开眼……
就这样,吕玉兰和她的伙伴们逢春采种育苗、逢冬栽树造林,硬是在沙荒地上育成100多万株树,长达8华里的林带,锁住了风沙危害,实现了几代东留善固人的梦想。
治住了风沙,吕玉兰又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全村打井40多眼,平整土地4000多亩,开挖渠道15条。从此,东留善固人才不再饿肚子,逐渐走向幸福生活。
有人曾当面问吕玉兰:“你上没哥,下没弟,过几年不知嫁到哪里去哩,你为谁打乾坤哪?”吕玉兰回答说:“白求恩不远万里到中国来,他为谁呀?过去打日本,打蒋介石,很多人流血牺牲,又是为谁呀?我为人民打乾坤,为社会主义打乾坤,甘愿当‘傻子’。”
她把群众当亲人
吕玉兰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她一门心思为群众谋福利,真诚地关心群众的疾苦。
一年秋天的一个深夜,狂风夹着闷雷裹着大雨从天而降。吕玉兰被这突来的风雨惊醒,看着电闪雷鸣的夜空,立刻穿上衣服,披着一块布片,就往街上跑。原来,她想到了军烈属、五保户的房子。这么大的雨,他们的房漏了吗?塌了吗?
顶着狂风暴雨,吕玉兰来回奔走,雨下了一整夜,吕玉兰忙碌了一整夜。这一夜,全村个个街道、条条胡同,哪一条都有吕玉兰的脚印,20多个军烈属、五保户,哪一家都出现了她的身影。
村里有个老人叫孙文礼,他的老伴儿和女儿先后去世,常年生活无人照料。整天不刷锅碗,不洗衣服,两间破房里,积满了灰尘。吕玉兰担任大队支书后,逢年过节,她都要带着大小队干部,去为他打扫卫生。吕玉兰把外衣一扒,挽起袖子就为老人洗刷。
为了照顾孙文礼,吕玉兰把他安排到了大队林场,一边做门卫,一边养鸡,使老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吕玉兰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群众也把她当成亲人。
她让干部“走下去”
因为工作表现优异,1960年吕玉兰当选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还被评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
她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干!”在她的带领之下,没过几年,贫困低产的东留善固村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花果园”,粮食与棉花的年产量接连翻番。
吕玉兰在基层工作多年,始终奋斗在生产第一线。1970年在担任临西县委书记期间,更是要求全部的干部要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到生产中去。吕玉兰对干部们说,“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只有深入一线才可能真实地了解一线群众在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需要。在她的带领之下,从办公室到机关,全县的干部都深入到各村镇的生产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
后来,无论身在什么职位,她都坚持深入一线,每年劳动在100天以上。她说:“俺要是三天不往地里转一圈儿,不看看树,不看看庄稼,不看看乡亲们,非憋出别的病来不可!”
她从自己先做起
“凡是集体的东西,咱一点也不能沾。”吕玉兰不仅这么说,更是自始至终都这么做。
1963年9月,大批救灾物资运下乡来。一天,队干部们拆开大包,一边拣,一边还不忘上身试试。吕玉兰看到后问,“还没研究哩,怎么就分开啦?”一个队干部冲着她说:“玉兰,特意给你留了两双皮鞋,你试试。”
吕玉兰看都没看,大声说:“多好的皮鞋,俺也不要。救灾物资,应该先分给最需要的群众。当干部的,谁也不许先挑先拣。挑了衣裳的,赶快放回去,重新分配!”
1976年,东留善固村开始搞新农村建设。每年冬天,生产队组织拆旧房盖新房。吕玉兰家的房子是最后盖的,旧房檩条全用上还缺15根。这时有人说,树都是玉兰领头栽的,应该让玉兰挑最好的用,直接给25根新的吧。
吕玉兰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说不能搞特殊,多占集体便宜。1980年年终分配时,她的拆盖房用工、檩条等物占款全部从分配中扣回集体。
不光不沾,还要倒贴。几十年间,吕玉兰当干部,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卖掉家里的猪仔贴给村小学买桌板……于是,人们送给吕玉兰一个外号——“赔本干部”。
一尘不染、廉洁奉公,不论在村里、县上,还是省里工作期间,吕玉兰都做到了这一点。
在吕玉兰的遗物中,有一张中捷农场服装加工厂开具的150元钱的收费单。原来,吕玉兰1988年出访法国时,在中捷农场做了两件衣服。她问:“多少钱啊?”农场领导说:“玉兰,你给我们农场办了那么多事情,出国做两件衣服,还能要你的钱啊!”吕玉兰拒绝道:“如果不要钱,俺就不在你这儿做了。”
吕玉兰为什么会这么“傻”?她在文章《十个为什么?》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满脑子只一个“我”字,是个人主义的头脑。脑子里“公”字挂帅,就是共产主义头脑。人的立足点不同,算法不一样。
记者手记
精神是一个人思想的凝炼和意志的体现。高尚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吕玉兰精神就是这样。
回顾吕玉兰一生的历程,她已经形成了既闪耀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德,又具有她个人独具特色的优秀品德。“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这16个字,是吕玉兰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她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困落后的穷沙窝,改造成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她甘愿吃苦、吃亏、吃屈,当“赔本干部”。她工作在前,苦干在前,奉献在前。她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亲民、爱民、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她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吕玉兰时刻怀着一颗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始终保持着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她是中国千千万万奋斗者的优秀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的优秀代表。
文图: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侯东杰
视频:王全朝 李特 临西台报道
海报:田龙彪
手绘:邢台学院 谢宇光
原标题:《传承邢台红色基因 ——人物篇⑱ | 吕玉兰:人民的好公仆 党的好干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