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近很火的海克尔,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就大火过一回了

2021-09-08 16: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很火的海克尔,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就大火过一回了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录于话题#文化漫谈,7#海克尔,1

9月5日,一个名为《海克尔、白垩纪与倭瓜》的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落下帷幕。

展览呈现了众多精美的博物画、三角龙骨骼模型、黑水摄影等内容,而其中十分引人关注的,便是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的博物画作品。

海克尔是一位生物学家、艺术家、医生,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加以完善,还首次提出“生态学”“干细胞”等概念。

他的亲手绘制的生物科学画收录在《自然界的艺术形态》一书中,展现了自然界从宏观到微观的令人屏息的秩序和美感,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还是后世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

海克尔绘制的球果水母 Strobalia

《海克尔、白垩纪与倭瓜》展览由科普达人“狐主任”张辰亮录制讲解音频,在网络上很是火了一把。不过,你知道吗,早在一百年前的中国,海克尔就已经火过一回了。

著名文史学家、校勘学家刘文典就曾自述:

“看见书上常说到生物进化的话,不懂进化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拿起Darwin(达尔文)的《种源论》(《物种起源》),看不出味来,后来读了日本人丘浅次郎和石川千代松的,略的晓得一点,后来又寻着了Haeckel(海克尔)的《宇宙之谜》和《生命之不可思议》(《生命的奇迹》)两部书,读了真是无异‘披云见日’……我从此才真晓得近世科学的可贵。”

海克尔之所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因为他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阐述体现出的求真求实、无所畏惧的科学精神,还因为他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冲破了长久以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藩篱。

今天,跟小北一起了解哲学家身份下的海克尔,以及他的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被接受的吧。

01

不会做科研的艺术家不是好医生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才华横溢的天才人物,用他们惊世骇俗的成就,照亮了人类前进的方向。海克尔就是这样一位不容遗忘的天才。

1834年2月16日,海克尔出生在德国波茨坦一个生活条件优裕的家庭。他在梅泽堡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海克尔自认他活泼的性格来自母亲夏洛特,而强烈的求知欲则来自父亲卡尔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的海克尔与父母

中学阶段,海克尔沉迷于收集各种植物的样本,他希望能在中学毕业后去耶拿大学跟随施莱登教授研究植物学。

1852年,海克尔中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的期望,不得不放弃攻读植物学的计划,先后进入维尔茨堡大学、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

大学期间,在弥勒教授的指导下,海克尔进入了海洋动物学这门新兴学科。1854年,海克尔曾陪同弥勒到黑尔戈兰岛(Heligoland)一带进行短期旅行,对那里的低等海洋动物作过考察。

1857年,海克尔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在柏林大学通过答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58年3月,海克尔又在柏林通过了国家医学考试,取得了行医执照。

1861年3月,海克尔获得耶拿大学授课资格。1862年,海克尔受聘为耶拿大学动物学副教授,1865年受聘为教授,并担任动物博物馆馆长职务。

1860年,海克尔读到了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名著《物种起源》,立即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海克尔为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德国以至整个欧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甚至被冠以和“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类似的称号——当时深受神创论影响的科学家和宗教人士称海克尔为“耶拿的猴子教授”。

丑化达尔文的漫画和讽刺海克尔的漫画

海克尔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在摄影精度尚不足以支撑研究的年代, 医学和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非常倚重学者的绘画技术。海克尔正是这样一个绘画天才。

他亲手绘制了大量精美的生物图画,用于支撑他的进化观点,重建现存物种发展史。独特的秩序与对称之美给予这些绘画以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在他出版于1899—1904年的《自然界的艺术形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海克尔笔下具有无与伦比精巧结构的生物

海克尔绘制的安娜赛丝霞水母

02

这个德国人曾影响了毛泽东的世界观

1975年11月30日,德国《世界报》刊载了梅奈特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西德总理施密特访华的情况。梅奈特作为施密特的顾问,参加了毛泽东会见施密特的全过程。

梅奈特写道:毛在开始谈话时提到四个德国人的名字,说他世界观的形成主要归功于这四个德国人。他们是: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海克尔。

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中国人可谓妇孺皆知。那么,这位海克尔又是何方神圣呢?

在德国强烈的自然哲学氛围中,海克尔以其生物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自己对19世纪自然科学其他各门学科的一些最新成就的总结,建立了他的“一元论”哲学。

这些哲学观点,主要见于他的《生物体普通形态学》《自然创造史》《作为宗教与自然科学之间纽带的一元论》《宇宙之谜》《生命的奇迹》等著作。

“一元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是: 宇宙中只有一个唯一的实体,上帝和自然是同一事物,物质与精神(或“能”)只不过是实体不可分割的两个属性。

“一元论”哲学既不同于否定精神、把世界看作只是一堆僵死的原子的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否定物质、把世界看作只是在空间中排列有序的能的组合(或是非物质的自然力)的唯心主义。

海克尔认为,只有把传统“哲学”与“精密的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打破,才有可能进行更为广泛与深入的思考,解决“宇宙之谜”。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没有精神的物质,也不存在任何没有物质的精神。这种思想显然是与那种把上帝与自然、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分离开来的二元论相对立的。

海克尔像

在“一元论”哲学与旧哲学的诸多对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海克尔主张泛神论。他认为,上帝在世界之内,这就与有神论和自然神论主张的“上帝在世界之外”不同。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信神的时代里,提出泛神论、赞扬泛神论,实际的效果就是在否定神的存在。这有助于解除束缚民众精神生活的落后观念,利用科学思想扫除迷信与蒙昧。

1905年秋,海克尔还在耶拿发起成立了“德国一元论者学会”,积极开展通俗演讲和发行宣传读物,致力于广泛传播“一元论”哲学,同基督教和旧哲学进行斗争。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海克尔否认上帝是万能的这一宗教观念,一贯同教会的蒙昧主义作斗争,甚至在1910年公开发表了放弃官方宗教的声明,但是,他仍然“愿意考虑那些流行的反唯物主义的庸俗偏见”;并且,泛神论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软性的无神论,是一种羞答答的无神论。

海克尔绘制的结构惊人对称的环骨虫

最终,海克尔只是把自己的“一元论”哲学作为宗教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纽带来加以发展,甚至还创立了“一元论宗教”。

在所谓的“一元论宗教”中,海克尔积极宣扬以“一元论”的科学理性活动与“现世”的精神生活去否定基督教的愚昧迷信及对“来世”的虚幻追求,力图以“一元论”哲学及对真善美的信仰与追求去改革宗教的精神生活,进而取代基督教。

因此,总的来说,海克尔虽然终其一生并没有能够完满地解开“宇宙之谜”,但是他毕竟以自己的工作较为清晰地刻画了人类当时在解决“宇宙之谜”上已经达到的程度,同时也力图为人们给出进一步解决“宇宙之谜”问题的科学手段和正确途径。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梅林曾经对海克尔作了这样的评价: “虽然海克尔并不富有,但是他一直在葡萄园里挖地,他清除了许多杂草,同时种植了许多茁壮的葡萄树。”

03

作为科学与理性的化身被译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期间,海克尔的许多著作被译成中文,他的思想和学说曾一度被当作“科学”与“理性”的化身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宣传。

海克尔及其著作早在清末就已经有人撰文介绍过。比如,鲁迅写于1907年的文章《人之历史——德国黑格尔氏种族发生学之一元研究诠解》实际上就是对海克尔《宇宙之谜》第五章的编译。

文中鲁迅把海克尔与赫胥黎相提并论,称之为“近世达尔文说之讴歌者”,称其学为“近日生物学之峰极”。

德国种系发生博物馆内的藏品

不过在清末,对海克尔的译介仍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海克尔成了思想界争相译介的对象。

海克尔《宇宙之谜》一书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是由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出版的《赫克尔一元哲学》,译者是马君武。

马君武1881年生于广西,早年参加同盟会,先后留学日本、德国。辛亥革命成功后曾出任实业部次长,在政治上一直追随孙中山。

他在留日期间就曾发愿要“尽译世界名著于中国”,并先后翻译了达尔文的《物种由来》、穆勒的《自由原理》和卢梭的《民约论》等。

自1916年起,马君武开始为《新青年》翻译海克尔的《宇宙之谜》一书。马君武本人对此自视极高,他说:“吾译此书,吾甚期望吾国思想界之有大进化也。”

马君武像

刘文典早年也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1916年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刘文典在诸子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是个“译书的天才”(蒋百里语)。1919年初,他开始翻译海克尔的作品。

最初是节译了海克尔《生命的奇迹》中的第三章,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又全面翻译了《生命的奇迹》与《宇宙之谜》。

刘文典认为当时的中国与欧洲的中古时代差不多,“除了唯物的一元论,别无对症良药”。所以,他发愤要把海克尔的《生命的奇迹》和《宇宙之谜》两本书翻译成中文。

翻译过海克尔《自然创造史》第一章的胡嘉则说:“我觉得介绍他至少有提倡科学和破除迷信二种好处。这二种为中国之病根与否,已成定论。刘叔雅先生说得好,要除中国的病根,非多介绍唯物的一元论不行。我仅根据这句话竭力鼓动我的意志,作不断的介绍。”

刘文典像

除了马君武、刘文典、胡嘉外,陈独秀、杨人杞、吴康、古应芬也翻译过海克尔的著作。陈独秀翻译了海克尔《宇宙之谜》中的第十七章,发表在《新青年》上;杨人杞翻译了《生命的奇迹》的部分章节发表在《学灯》上;吴康也翻译了《生命的奇迹》第一章发表在《新潮》上;古应芬则翻译了《宇宙之谜》的第十一章,发表在《建设》上。

这些人的政治立场大多比较激进,属于通常所说的新派人物。如此众多的新派人物争相译介海克尔,主要是由于海克尔的学说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民国建立后,先有孔教会的活动,继而又有灵学会一类的组织出现,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思想武器,来宣传科学,破除迷信。

04

被“误解”的思想武器

译介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此来宣传自己的理想与主张。新派人物在译介海克尔著作的同时,又用海克尔的学说来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斗争,海克尔学说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新派人物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

新派人物除了用海克尔的学说来宣扬科学与理性,也直接以他的一元论思想及其对基督教的批评为武器,反对孔教与迷信。不过,这里难免出现了一些曲解。

例如,陈独秀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及“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便以海克尔对基督教的批评为理论依据,说:

“欧洲‘无神论’之哲学,由来已久,多数科学家皆指斥宗教之虚诞,况教主耶。今德国硕学赫克尔,其代表也。‘非宗教’之声,已耸动法兰西全国,即尊教信神之唯一神派,亦于旧时教义,多所吐弃。”

不过,把海克尔当作是反宗教的科学家,实际上是对海克尔的误解。海克尔并不反对宗教,他只是反对那种以“神示”为基础的不合理的信仰。

他主张宗教应建立在科学与理性的基础之上,上帝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与世界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实体。所以海克尔并不是要反宗教,他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新宗教,或者是要“变更宗教的面目”。

对于基督教,海克尔也并未全盘否定。相反,他对基督教伦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基督教所强调的人道、黄金律、宽容、博爱等,都是“信而可存的”,并且可以成为他的一元论宗教的核心要素。

因此,陈独秀与海克尔的不同在于,陈独秀是要用科学来取代宗教,而海克尔则是要用科学来改变宗教。

德国开姆尼茨植物园内的海克尔塑像

再如,当时中国思想界把海克尔的一元论哲学当作了唯物主义哲学,以此作为反对灵学和迷信的思想武器。胡嘉认为,“十九世纪为自然科学最发达之时代,赫克尔氏实为唯物论中之第一人物”。范寿康也认为海克尔“将唯物论的哲学集了大成,他著了《世界之谜》,他解释世界的谜都用唯物论的见解”。

不过,虽然海克尔本身也立场坚定地反对迷信,但把海克尔当作唯物主义者,实际上也是对海克尔的误解。

唯物主义者否认物质具有感觉性,而海克尔则承认物质具有感觉性。当1908年《宇宙之谜》再版时,海克尔就曾说明:

“人有疑一元主义为唯物主义者,是就予所持普遍物质与力不能分离说,固属不误。惟予不认有死物质,不认物质不具感觉。最单简之化学现象如亲和力,最单简之物理现象如吸引力,非假定物质有感觉和运动能力不能解释。充塞空间之物体及以太皆如是。若依开明神学之说,上帝为一切工力之和,则予之一元主义,固与最纯粹之一神论相合也。”

海克尔故居中的研究室

可见海克尔并不是唯物主义者,他所说的物质实际上是具有灵魂的物质。这也正是海克尔用“一元论”而不是用“唯物论”来概括自己哲学的原因。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海克尔学说在传入中国后,一方面成为新派人物宣传科学与理性的重要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被新派人物所误解。新派人物正是用一种被“误解”了的海克尔的学说来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斗争的。

##20210907

本期活动

你之前了解过海克尔这个人吗?你去看过这个展览么?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对他的认识吧!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宇宙之谜》。

探索宇宙、地球、生命、物种、人类及其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等“宇宙之谜”。

既如史诗般荡气回肠,又如檄文般酣畅淋漓。

民国名士、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刘文典倾情翻译。

探讨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经典之作,影响鲁迅、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领袖的世纪名著。

点击图片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一本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巅峰之作;一本激发了全世界无数艺术家灵感的奇书;一本在全世界100余个国家畅销100余年的大师杰作。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涵颖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

《宇宙之谜》《生命的奇迹》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原标题:《最近很火的海克尔,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就大火过一回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