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薅羊毛式“套捐”,玷污了民间公益

澎湃特约评论员 弓明
2021-09-07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9月6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下的“不要烫伤我的童年”公益项目被投诉涉嫌在腾讯公益平台违规套捐,腾讯公益平台称,已暂停其筹款,冻结相关配捐和激励,并交由主管部门调查。

之前,有一微信昵称为“明明”的朋友圈火了:“捐1000元的发证书和截图,联系我报销,又做公益又报销”,“大家捐了发截图给我,统一建群报销”。原来,在腾讯平台99公益日捐赠活动中,网民捐出相应的数额,腾讯也会配套捐出相应的数额。按“明明”的这个操作,就是拉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捐钱,参与的人越多,公益项目能得到的配捐就越多,甚至变成了薅羊毛式“套捐”。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一名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明明”是公益项目的一名志愿者,并不是工作人员。“明明”在事后面向媒体解释,她承诺的“报销”资金来自于她自己,即使是这样,并没有让这个行为变得正直。

第一个问题是,她发出了一个慈善捐赠的链接,呼吁其他人参与捐赠,但重心并不在于强调捐赠的项目的内容,没有去描述这个项目想要帮助什么人,准备怎么样去帮助人。慈善项目,只是甩出来一个毫无情感的进钱入口。这会传递一种很奇怪的意思:这里的慈善项目,不过是一个刷金钱的道具。

第二个问题是,她鼓励大家捐赠,而且捐赠的钱可“报销”,不需要真实付出。这意味着,她并不需要其他人真心的支持这样一个公益项目。参与的人,只需要做出一个表演的样子,其他的人,也不过是她的一个道具。

第三个问题是,虽然参与的人只是参与了一场表演,但还是可以得到证书。假的捐赠,可以得到真的证书,这样分明是明目张胆的鼓吹作假造假。但是大家一起造假,也并没有损失,可以得到一份证书作为补偿。捐赠的证书,同样只是一个虚伪的道具。

好端端的一个慈善活动,掺杂慈善之外的私心,就会充斥着虚伪、利用、欺骗,无疑侵蚀了慈善活动本身应有的严肃性。

人是目的本身,而不是工具。在公益慈善的全过程中,无论是受益人,捐赠人,都是在完整地体验爱与慈善的温暖。当慈善变成精心虚假营造的戏剧,除了可能带来捐赠数字的膨胀以外,不会让人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人间的信任和支持。这一募捐行为被发到朋友圈以后,第一时间被人举报,想必也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事情的详情还有待调查:“明明”的套捐操作是个人行为,还是公益项目指使的?公益项目有没有搞过类似的“薅羊毛”的操作?

这件事提醒我们:民间公益为什么而出发?它不应该变成一场龌龊的比拼金钱的游戏。

    责任编辑:沈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