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时候真恨不得一日三餐吃小笼包”
“有时候真恨不得一日三餐吃小笼包!” 原创 Alka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小笼包,1#江苏,1
杭州小笼包。北京三百多万外来人口清晨的共同语言。
*微博@sofronio
红底白字的招牌下,摞成一人高的笼屉在蒸汽缭绕中迎来天色拂晓。这个时间,有人刚刚回家,有人正要出发,地铁口、居民楼下、小区门口,相似的黎明日复一日。
没一个新北京人逃离得了一屉杭州小笼包,哪怕他是吃灌汤小笼长大的包邮区人,比如我。
无处不在的杭州小笼包
*大众点评
我依旧记得在八通线某站的地铁口,第一次吃到它时的惊讶:带把的不锈钢笼屉里十几只小包子被蒸的难分难舍,软乎的发面皮淹没了包子褶,已经难以分辨它还留有多少小笼包基因。
但在那样能哈出白气的深冬清晨,你就是能就着油辣子和山西陈醋,不带喘气地干光一屉。回想起来,似乎就像这座城市与我们的关系一样。
*cctv回家吃饭
对于每个漂泊在外地的包邮区人民,小笼在心中的唯一存在就是“面皮剔透,吃起来卤汁丰盈”,所谓“轻拿轻放”也是因此试炼出的门道:小孩子不把舌头烫红几次,都学不会怎么无伤通关一笼小馒头。
吃不好非常容易烫到舌头
*canchuangtianxia.com
再一想,在那样能哈出白气的清晨,要如此吃一笼包子也确实太不现实。
食物多少是环境所造就的,包子这种小麦文化圈的产物,本来就是身份明确的北方移民。如果没有宋朝的落魄皇族带头仓皇逃入吴地,后来波澜壮阔的包子版图也无从谈起。
脱离环境谈正宗就是耍流氓,这一点就算是在包邮区也一样。尽管这里的人都把「包子」叫做「馒头」,但众所周知,在此片土地上,只要回到自家关起门来,大家就会用行动证明「散装江浙沪」绝对名副其实:
没有人会否认上海南翔小笼已经做了一只包子能达到的极致,但无锡人去上海看亲戚办事情的时候,依旧会在三凤桥扎一份排骨,王兴记扎一篓小笼当伴手礼。
南翔小笼包如今已有非常多的创新
*摄 | navi
锡风小笼个头结实,馅心带着酱色,加上重甜的调味,外地人只需一口就能明白,横扫太湖平原的浓油赤酱,在此地已经登峰造极。藏在面皮里毫不掩饰的甜是无锡人最准确的身份认同,毕竟在散装省内,风味的相通并不会超过30公里。
无锡小笼卤汁也带着酱色
*canchuangtianxia.com
然而隔壁常州就从不参加沪锡小笼甜咸党的暗暗较劲,在早年去上海旅游还是见世面的年代,带一个常州人去豫园排队吃小笼就是要冒点风险的,因为他十有八九会说:
「不就是小笼馒头嘛!我请你到迎桂馒头店,加蟹的,随你吃,好不好!」
面对自带上海户口的南翔小笼也能保持气定神闲,或许是因为常州地方志上清清楚楚写着「近代小笼包发源自清代道光年间的常州府」。但只有真正吃完一客加蟹小笼,你才会明白这份底气到底在哪里:
窝在馒头褶收口处的蟹黄,任凭蒸汽萃取出蟹油倒灌入内部,吃的时候先蘸醋再咬“窗”,先来一口带着醋香的汤汁,再来一口混着蟹肉的馅心,啧,实名鲜掉眉毛。
常州人放蟹黄从来不吝啬
*中式菜谱博物馆
老常州们知道在美味面前保持矜持,于是懂行的吃客去点心店,都会点一客六只加蟹六只不加的「对镶」,一只一只夹花着吃,才能让味觉始终敏锐,去感受鲜美的存在。
包子在北方老老实实呆了近千年,不过是适口的餐桌主角,而小笼包在江浙登场短短不到两百年,却孵化出如此之多的戏份,我敢说只能说明一件事:北方人做的是包子,南方人做的是生意。
曾几何时,也是秋浓蟹肥的时节,老常州城市中心的万华茶楼巧妙地把蟹黄加入馒头褶的收口当中,造就了当代小笼馒头的雏形。
当年万华茶楼所在的弄堂
*搜狐@文明常州
几年后,上海南翔镇上日华轩点心店的掌柜高瞻远瞩,看中店铺所在的古猗园常常汇集文人墨客,把原本主营糕团改成兼售馒头面条,还把馒头由大改小,做得重馅薄皮,得到客人们的口口相传。
20世纪初店铺从南翔迁至城隍庙,取名长兴楼
*上海档案信息网
再看诸如1911年创业的迎桂馒头店,1912年创业的无锡王兴记,无一不是赶着清末明初的「创业热潮」开起来的点心产业。在上海开埠、江南地区发展最快的将近两百年里,小笼馒头也跟着吴语区城市格局的改变迅速开枝散叶。
多年以后,在绍兴下属的县级市嵊州禹溪村,一个名叫屠福元的农民因为养蜂失败欠下2400元巨款,1985年的一天夜里,夫妻俩带着一副蒸笼离开村庄去贵州铜仁讨生活,两年之后二人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幢三层小楼,日后统治帝都早餐界的「杭州小笼包」就是从这开始的。
屠福元的小笼馒头用的是更能填充饥肠的发面包馅,褶子不收口,留一个“鲤鱼嘴” 散发肉香。靠着这份淳朴的调性,嵊州小笼包墙内蒸包墙外香,先是在杭州站稳脚跟,然后又换上「杭州」的名头越走越远。
*cctv回家吃饭
今天的禹溪村,据说60%的村民都在外做着小笼包生意。然而「小笼经济」远不止在包邮区发生。
操着山西口音的杨秉彝在台北开了二十年油行,1970年代,生意日渐惨淡的油行在门口辟出一块地方,让会做小笼包的老兵做点小生意,没想到生意竟然异常火爆,让面食大省出身的杨秉彝看到了商机。
*鼎泰丰创始人杨秉彝
于是他开始跟着老兵学做蟹粉小笼,蟹七肉三,标价五十一笼,几乎是当时市场价的5倍之多,但除了因为用的是水库河蟹远比不上大陆的湖蟹鲜美之外,其余均称得上物有所值,没过多久,就成了市民纷至沓来打卡的名店。
于是台北少了一间油行,多了一家包子店,这家店后来被《纽约时报》推荐为世界十大美食餐厅之一,名叫鼎泰丰。
第一家鼎泰丰门头
*优人物
在中国台湾,包子是典型的眷村产物,背后既是「外省人」的乡愁,也是他们的底气。舞台剧《宝岛一村》里有个著名的包子情节,从天津来的钱奶奶教不会讲国语的本省人朱太太做包子,教着教着悲从中来落了泪,但连说带比划,朱太太最终不光学会了做包子,还做出了闻名嘉义的包子,靠一根从天津背来的擀面杖,乡愁进化成了新的篇章。
《宝岛一村》
*珠海大剧院
粮食和肉类的组合是天然适宜外出劳作者的高效食物,无论小笼还是大笼,自带奋斗底色的包子从北到南,随着人口的流转一次次完成进化开枝散叶。
我们先撇开正宗与否不谈,只谈当不管走到多远,回头的时候总有一笼热腾腾的包子静候开吃,它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南京有个号
作者:alka
排版:风味君
头图: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有时候真恨不得一日三餐吃小笼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