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名不同校:台湾清华、辅仁、中山大学与大陆有何渊源

刘文祥
2016-04-07 10:3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4月8日,海峡两岸的西安、上海、北京、成都和新竹的五所“交通大学”,将共同迎来120周年校庆。连结海峡两岸的“交大”,背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悲欢离合。而除了交大以外,在台湾地区,还有不少高校以“复校”名义建立,它们与大陆地区的大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连结。

“政中清交”:最早在台“复校”的公立大学

日据时代,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兴办了一些高等学校。光复后经过接管重组,台湾全省高等教育,仅有一所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及三所学院(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省立农学院、省立工学院)。由于国民党当局在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中丧失民心,其在大陆败退时,全国没有一所大学随其迁往台湾。鉴于内战中高校学潮四起,以及基于很快就要“反攻大陆”的考量,迁台之初,国民党当局对发展台湾高等教育并不热心,更无意推动大陆高校在台“复校”。

朝鲜停战和一江山战役结束后,海峡两岸进入对峙阶段。而经过土地改革、金融整顿、利用美援、发展工业等一系列举措,台湾社会经济逐步稳定。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当局出于种种现实考虑,逐渐允许乃至主动推进大陆时期高校在台“复校”。这一时期,台湾“恢复”了四所公立大学,即政治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

第一所“复校”的公立大学是1954年的政治大学。时任“教育部长”张其昀向“行政院”提案:“建设台湾,光复大陆,必须储备各项专才,而政治干部,尤为复国建国之中坚分子。拟先在台恢复设置国立政治大学,以应急需。”此案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政大很快于11月24日开学,校址位于台北南郊景美溪畔的木栅,“复校”之初仅有研究部,设行政、公民教育和新闻三个研究所。

张其昀(1900-1985),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曾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到台,曾任台湾“教育部长”,积极推动大陆高校在台“复校”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开展

政治大学得以率先打破台当局有关大陆高校一律不予在台“复校”的规定,与其本身的特殊性有关。政大前身本为国民党党校,至1947年方才改为国立政治大学。1949年初,政大迁往重庆,重庆解放时,部分师生又随蒋介石前往成都参军。在台当局看来,政大“在国家大乱中,每能表现出疾风劲草之精神”(《国立政治大学校史稿》),因此同意其“复校”。

政治大学中正图书馆

1955年,清华大学成为第二所在台“复校”大学,原北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续任校长。清大得以“复校”,与台湾当局发展军事科技,特别是秘密策划研制核武器有密切关系。“复校”之议,最早由蒋介石在1955年的一次“国防会议”上提出。大学选址新竹东郊赤土崎,“复校”之初仅设有一个“原子科学研究所”,“复校”的军事动机十分明确。此外,“复校”进展顺利,也与清华基金会的雄厚财力有密切关系。

1955年,台美签署“原子能和平用途合作协定”,美国开始援助台湾当局发展民用核能及从事相关研究。在美国的推动和协助下,台湾首座核反应堆于1961年在新竹清大校园内建成。虽然名为“民用”,但台湾当局对于发展原子能研究和推动清大原子炉建设工程如此热心,显然是怀有发展核武器的打算。

新竹清华大学校门及原子炉落成纪念邮票

紧接着,交通大学部分校友于1958年也成功“复校”,校址紧邻新竹清大。交大“复校”的最初目的和学科类型,也与军事科技有着密切关系。“复校”之初,新竹交大仅设一个“电子研究所”,重点研究当时新型的电子科技。与清大一样,表面上宣称发展新兴前沿科技,实际上电子科技发展程度直接关系雷达、导弹等先进武器的研制水平,因而交大设立“电子研究所”,也得到了台湾当局的支持。

新竹交通大学校门和校徽

1962年,旅台中央大学校友经过不断努力,亦得以在台“复校”。“中央”大学“复校”之初,亦仅设“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迁址桃园中坜,同年“恢复”大学部,但因仅有与地球物理相关的科系,校名也暂称“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

台湾“中央”大学校门

“中央”大学的“复校”过程,较之政大、清大、交大三校更显曲折延宕,其中来自台湾当局的主动因素较小,校友的持续推动是成功“复校”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从“复校”之初先行设立“地球物理研究所”来看,与清大、交大相类似,“中央”大学的“复校”,仍与军事科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四所公立大学在台“复校”,其目的并不单纯是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而是台当局推行“反攻大陆”政策的直接或间接结果。

海岛福音:在华外国教会大学在台“复校”

晚清以来,外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兴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在国民政府时代,中国共有十三所基督教大学和三所天主教大学。此外,全国还有许多教会兴办的中小学校。1949年前后,所有教会大学均未随国民党迁台,但外国在华教会组织和人员,以及教会学校部分师生校友则有一些陆续前来台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也陆续有了一些教会学校得以“复校”。

最早在台“复校”的是私立东吴大学。东吴大学原位于苏州城内,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华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英文名为“Soochow University”。1951年,东吴在台校友倡议“复校”,成立校董会,并先行成立了“东吴补习学校”。1954年,经台当局“教育部”核准,“恢复”东吴大学法学院。1957年学校开始在台北北郊士林外双溪建设新校园,至1969年正式“恢复”完全大学建制的私立东吴大学,而英文名也继续沿用“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旧址(今苏州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校门

1951年,中国大陆原有基督教大学纷纷被接管重组,并完全切断了和外国的联系,总部设于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UBCCC)也中断了对大陆的服务,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港台地区。当年在台的各大陆教会大学校友向UBCCC提出申请,计划在台湾联合创办一所新的教会大学,以继承大陆时期十三所基督教大学的精神和学脉。这一倡议得到了UBCCC的支持,1953年,新大学定名“东海大学”,并选定台中西郊大度山为校址。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亲自到台中主持了新校舍开工仪式。1955年11月2日,东海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学上课。

东海大学校园由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等著名建筑师担纲设计,以中国传统庭院组合为蓝本,融合了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加之以浓密的林荫道,成为令人神往的大学美景,其校园也因此被誉为台湾最美的大学。校园核心区的路思义教堂,也以其极具先锋气质的设计风格,成为台中乃至整个台湾的重要地标性景观建筑。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大陆时期的三所天主教大学中,仅有辅仁大学在台“复校”。在台辅大校友于1956年成立了校友会,积极筹划“复校”。时任“教育部长”张其昀对于辅大“复校”也十分支持,曾亲临校友会成立大会,并在致辞中明确表示支持“复校”。而“复校”最终得以成功,与梵蒂冈教廷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

北京辅仁大学旧址和台湾辅仁大学

1957年台湾当局“外交部长”访问教廷,曾向教廷明确提出辅仁大学校友有在台“复校”之意,教廷方面表示赞同。辅大在台校友在校友会的组织下,数年间不断努力,“虽然那时希望渺茫,但是校友会奔走呼吁,始终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历经两载,终于获得罗马梵蒂冈对辅大复校做了原则上的决定。”(《学府纪闻•私立辅仁大学》)

1959年,罗马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于斌主教为辅仁大学校长。次年“教育部”核准辅大“复校”,1961年哲学研究所首先招生。1963年校方选定台北县新庄镇营盘里为新校址,并正式设立文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大学部由此正式成立。

与东海大学同在台中的静宜大学,也是一所与大陆时期教会学校有着密切历史渊源的台湾天主教大学。1920年,美国修女盖夏姆姆(中文名“陆静宜”)来到河南开封传教,1932年在城内创办了私立静宜女中。该校办学卓有成效,成为1930年代河南省内著名的优秀中学。1951年,该校改名开封新生女中,1956年定名开封第八中学,并延续至今。

1948年,盖夏姆姆来台,次年即在台中创办了“天主教英语学校”。1956年,该校向“教育部”立案,正式成立“静宜女子英语专科学校”。此后该校稳步发展,1963年升格为静宜女子文理学院,1987年迁至台中沙鹿,1989年升格为“静宜女子大学”,1993年开始招收男生,并定名“静宜大学”。

台湾静宜大学校门

后“复校”时代:藕断丝连的两岸同名高校

从1970年代末开始,由于两岸关系和台湾社会的变化,大陆高校在台“复校”运动渐趋停止。虽然1980年代台湾又出现了两所与大陆时期高校同名的公立大学,但其与早前“政中清交”四校的“复校”,已有了明显的区别。

广州中山大学曾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高等学府,其在台校友数十年间也一直在努力推动“复校”,但因种种原因,“复校”困难重重,进展缓慢。这其中既有经费困难的因素,也有1970年代以后台湾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复校”热潮需要降温的考虑。

至1980年,“国立中山大学”终于获准成立,校址选定高雄西子湾。不过此时,高雄中山大学已不再强调是大陆时期广州中山大学的“复校”,而是以纪念孙中山的名义在台湾组建的新大学。校方在校史沿革中虽仍提及大陆时期广州中山大学的历史,但对于1980年的高雄建校,已称“在台建校”而非“复校”。其校史也仅从1980年算起,校徽也是重新设计的新图案,没有沿用广州时期的老校徽。

高雄中山大学校门

不过,高雄中山大学在校园文化上,仍有诸多传承自大陆时期的元素。如该校校歌,仍基本沿用了大陆时期老校歌,只是将首句“白云山高,珠江水长”改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校训也依旧沿用了大陆时期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86年,台湾嘉义成立了“国立中正大学”。设立此校的主要考虑,是中南部地方人士鉴于云嘉南地区缺乏高等教育资源,而不断向台当局申请在嘉义设立一所“国立”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成立于1949年的“国立中正大学旅台校友会”,也积极奔走,为大陆时期江西中正大学在台“复校”而努力。1981年,中正大学旅台校友会加入“嘉义地区设立国立中正大学促进会”,两股力量合二为一,共同为在嘉义设立中正大学而努力。

嘉义中正大学校门

尽管如此,嘉义中正大学也并不视本校为江西中正大学在台的“复校”。与高雄中山大学相比,嘉义中正大学对于江西中正大学的校史切割更加明确,校方特别强调除嘉义建校过程中,旅台大陆中正大学校友会曾给予大力协助外,两校完全属于不同学校,前后并无任何传承关系。从2010年开始,嘉义中正大学校方也不再承认大陆时期江西中正大学校友为本校校友。

此外,在新北市淡水区的“圣约翰科技大学”,也与民国时期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有一些历史渊源。该校成立于1965年,最初名为“新埔工业专科学校”,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圣玛利亚女校的在台校友联合创办的。该校至2003年改名“圣约翰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该校校徽图案,也是以上海圣约翰大学老校徽为原型设计。但该校校史,也并不溯及上海圣约翰,而是以1967年新埔工专成立为校史起点。

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徽和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校徽

与此类似的还有位于南投埔里的暨南国际大学。暨南大学在台“复校”的提议,最早在1984年提出。1990年在台北成立了“国立暨南大学筹备处”。但至1995年正式建校时,已不再强调“复校”,校名也加上了“国际”二字,以区别于广州暨南大学。

暨南国际大学靠近日月潭,群山环抱,风景如画,是台湾海拔最高的大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