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位被当代文学史严重低估了的作家

2021-09-08 10: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家鲁羊

熟悉喜欢鲁羊的读者心中或许能报出鲁羊的众多篇目,这也一点不奇怪,虽然作者在上一本作品集《亲切的游戏》的自序中非常谦逊地说,“我自己真满意的很少。不完美。不充分。”但他的前期作品,可谓既有鲜明统一的个人风格,又篇篇意趣各异,各有各令人回味无穷的触点。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三篇

文 | 谷小雨

李小山说,鲁羊是被当代文学史严重低估了的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史应有鲁羊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而论鲁羊的前期代表作,《九三年的后半夜》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一篇。

《九三年的后半夜》将寓言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如量子纠缠般糅合混融在一起。

我坐着,物象简单而声音繁复,坐着就是人类和我的经典诗意。p6

白痴苏轼从落城被遣返回乡,被送上大柴垛,在大柴垛端坐,又被接下大柴垛,短暂过回家庭生活,最终独自重返大柴垛端坐。

他们面对着白痴,就像面临一道深渊,那狭长可怕的深度,使他们朴素的生活表面,映出了危险。p119

在这个“白痴寓言”中,我们游走于鲁羊的哲思。于是我们有了机会重新去认知自己可能持有偏见的“白痴”,自己可能以为熟知却麻木于其中的“生活”,自己可能上下求索又或视而不见的“幸福”。

幸福是一个词,我深情所注的词,一切挫折都为了它,也来自它。p86

它引诱我们进入最深邃的思索,也携挈我们体味最细致的深情。

苏轼想,她已经等过一切,用不着等什么了罢。p52

坐在柴垛顶端的苏轼,会在他庞杂的思维漫游中,穿插着向我们诉说他作为“苏轼”的前世与今生,讲述他与紫云的爱情故事,描绘他父母的经历与人生……微缩的个人史,潜藏的亲情,乡村的质朴民风,爱情婚姻的甜苦,城乡生活的个中滋味……这个后半夜的故事看似是一曲狂想,却又有着最现实最真切的社会历史面向、个人生活印记。

苏轼双手空空地伸出去,就像日后在民事法庭上为自己申辩那样,茫然地伸着手,想说明什么,想解脱什么,想抱紧什么。p54

鲁羊小说的英文译者Eric Abrahamsen说:“占中国当代文学权威或主导的社会现实主义作者也许是社会的‘良知’,但像鲁羊这样的作者则是社会的‘觉知’。”

鲁羊的小说整体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化特征,是以个体生命的敏感体验为基质的,似乎并不属意于呈现社会历史现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对此不存关照。他小说中的意味之丰富、情志之多维、细节之精微恐怕都远超我们的一般想象。

作家韩东说:“鲁羊是一个宇宙,不仅指体量,也指其写作的理性和精确度。如此二者兼而有之者,在当代汉语作家中可说绝无仅有。”

而无论是小说的内容、故事的叙述方式,还是作者极具辨识度的语言表达,都充分而完美地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先锋同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促成鲁羊翻译《老人与海》(销量已逾50万册)的诗人何三坡说:“仅仅因为一篇《九三年的后半夜》,汉语在这个星球上就会得到拯救与尊严,就会有不灭的光辉。”

2018年6月4日的《纽约客》(The New Yorker)刊登了《银色老虎》的英译,鲁羊也因此成为继莫言、余华后第三位出现在《纽约客》上的中国作家。

如果说《九三年的后半夜》是密实浓重的,《银色老虎》则是温润轻缓的。

它是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一首散文诗。还是一篇童话。更如同一曲悠扬美妙的天籁。

过了一会儿,驼五叔爬上另一棵老柳树。他的劳动状态,安静而又出色。他带有一把黑色的大铁剪和一张木柄的小手锯,两样工具交替着使用,进入浑然忘我的境地。阿羊拿着一根枯枝,站在井潭边,看见更多的枯枝像褐色羽毛,从老柳树上轻轻落下。阿羊仰头望着老柳树上的驼五叔,觉得那枯枝更像是从他弯曲的身体里飘零出来的。pp135-136

小说述说了九岁前的阿羊被寄养在聋婆婆家,与聋婆婆共同生活的童年回忆。在这段时光中,阿羊三次见到了银色老虎。而这三次,银色老虎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状态和性情。

《纽约客》上随文所配的美国人通过阅读想象的银色老虎形象,恐怕要让所有中文读者哑然失笑。

鲁羊笔下的银色老虎,与布莱克的老虎,与吉卜林的老虎,与博尔赫斯的老虎,截然不同。不仅是毛色。它以老虎的形象出现,凶猛却含蓄,通体散发着独特的光泽和意蕴,而这种光泽与意蕴唯深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方可真正辨识,方能全然心领神会。

在见到银色老虎的日子里,我不知道那就是老虎,也不懂得那种颜色和光泽。所以“银色老虎”这个词组是我在长大后才发现并用来表达幼年经验的。银色老虎是日后十七年的文化教育带给我的恩惠之一。它是汉语中的一个偏正词组。它作为词组联络着其他单字和词组,使我的说话方式得以丰富。同时又作为一种景象,在我一生的经验领域内大放光芒。P155

但这也并不妨碍这篇小说成为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它字里行间浑然天成的诗意,即使经过翻译,也并不会被消解。

那间草屋的外面,冬天没有扁豆花。你想找也找不到。草屋周围的一切都顺着季节变动。春天该有什么,就有什么;夏天该有什么,就有什么;秋天该有什么,就有什么;冬天该没有什么,就没有什么。所以,你找不到白的紫的扁豆花。p153

In winter, there were no haricot beansoutside the house; you couldn’t find them if you tried. Everything around thethatched house changed with the seasons. What should have been there in springwas there in spring. What should have been there in summer was there in summer.What should have been there in fall was there in fall. What shouldn’t have beenthere in winter was not there in winter. Thus, there were no white-and-purpleharicot beans. The New York. June4, 2018. p51

这种汉语的诗意几乎只能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看到。

阅读鲁羊的作品,会让人恍惚觉得:汉语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经历过割断;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当代文学也会有世界性的伟大作品诞生。

《银色老虎》的调子轻柔可人。这轻,不是避重就轻,却是举重若轻。它以合和冲淡的方式包容抒写了人生最重的话题,“生死”。

《在北京奔跑》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面貌。

《银色老虎》中的阿羊是“稚子”,书写的是一段“童年回忆”;《九三年的后半夜》里苏轼是“白痴”,也是“智者”,仿若一段“沧海桑田的追忆”;而《在北京奔跑》的主人公朝气蓬勃,是个十足的“年轻人”,它是一段“青春记忆”。

我把满口的牙膏泡沫用力吐在水池里,那些白色的泡沫状的物质变得极其活泼,迅速分散着融到水中,分解出来的那些小东西当然还是牙膏的泡沫,却像获得了短暂生命的白色蜉蝣,遇水而动,纷纷舍弃了原先的泡沫整体,在水中四散奔逃。p162

鲁羊前期小说的叙述空间主要集中在三处:居住地落城、故乡蓉塘小镇、曾经求学之地北京。

《银色老虎》的小说空间在蓉塘小镇,《九三年的后半夜》兼及蓉塘与落城两地,而《在北京奔跑》则如题明示,故事发生在北京。

这也是鲁羊前期作品中,唯一一篇专写北京生活的小说。

因为没有吃早饭,那天中午我很饿,蔻婕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和马余正在给自己准备早饭,两包快餐面加一枚鸡蛋,鸡蛋是用北京市粮票从北京市或者河北省的小贩手上换来的。p163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一天早上主人公接到了北京姑娘蔻婕的电话,于是从北京西南角的公主坟出发,赶往北京西北角的中关村,去与蔻婕见面约会。

但故事的叙述不简单。这篇小说非常集中地呈现了鲁羊前期小说叙述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叙述视角的“二合一”。小说中既有名叫“鲁羊”的叙述者,也有名叫“马余”的主人公,鲁羊和马余,时分时合。

我和马余在飞奔的过程中,时而相互分离,看起来像是实体跑得太快,它的影子被拉在身后有半步之遥,转眼间又叠合在一起化作同一个活物,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似乎激发了某种潜在能量,奔跑的速度更快了。p167

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家对视角变换这种西方现代小说的叙述技法的习用已屡见不鲜,花样百出。而鲁羊小说的独特烙印在视角切换的使用上也十分醒目,与他的语言风格一脉相承:他赋予了它中国传奇文学的古典色彩。

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这种“大师品质”渗透含蓄在鲁羊小说的各个层面。

最复杂的往往也是最简单的。真正的深入往往也意味着平易浅出。

我们只想到了小便,这就是我们的愚蠢之处,即使在爱情中,我们也难免迟钝而粗俗。p182

生活中那些犄角旮旯,那些鸡毛蒜皮,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在鲁羊的小说中可能俯拾即是,也可能是无价珍宝,闪烁着让人看一眼就不会忘记的光泽。可能有的被我看见了,也可能有的在等待着你。

现在,鲁羊已迈出新的创作阶段的第一步,新作“舞台小说”《带着孩子来见你》已发表于《青春》杂志2018年第11期。暌违多年,这部“试水之作”体现出了超强爆发力,既延续了之前的细致、专注、饱满,再次出发,作者也显得更加从容、放松、开阔。

而作为对前期创作的一次回顾与小结,《青春》杂志的图书品牌“青春文艺”以“笋尖文丛”为题,推出的《鲁羊三篇》,经过重新校正文字,查改出多处之前出版过程中出现的错漏和问题。因此,此次这三篇在文字版本上,也成为作者本人迄今最满意的一版。

笋尖,鲁羊,青春,这些标签对文本的可能性和信念,已不言自明。

THE END

原标题:《一位被当代文学史严重低估了的作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