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宛平南路600号,这款月饼为什么能出圈

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2021-09-07 11:2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今年中秋节上海滩最俏的月饼,可能算是宛平南路600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月饼了。

总共6个口味:牛奶芝士、青苹青梅、咖啡巧克力、蜜桃铁观音、荔浦香芋、黄金紫薯,带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再加上“SMHC 1935”的大logo。这是之前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的网红月饼。现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本部——宛平南路600号,也推出本部的烘焙月饼,套上宛平南路600号门牌的绿色腰封,真是送礼体面过人。

不仅是上海,整个网络都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月饼种了草,求一饼而不可得,甚至还想出了广告词:“吃上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月饼,精神更卫生”。甚至有人还写出假攻略,拿着医保卡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挂个号,然后去食堂吃午饭,顺便买一盒网红月饼。但是,院方已经澄清,月饼只对内部供应,必须由职工拿着饭卡买,而且每人每天限购一盒。因为销路实在太好,连内部职工都要等几天才轮到提货。

一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月饼能火成这样,调侃的背后是对精神疾病的共情、宽容,不再把精神疾病视为异类,避之不及,而是坦然接受精神卫生疾病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丰富人生中的一个侧面,一如其他疾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谢斌说:原来老一辈人认为宛平南路600号,就是阴森恐怖的地方。如今,谈论600号时,更多是调侃和自嘲,尤其是年轻人,慢慢不把它当成一个很恐怖的东西,开得起玩笑了。

的确,对月饼的网络调侃中,更多是网民的自嘲,有的是打工人在996之后吐槽,有的是二宝妈妈的碎碎念,有的是小镇做题家的怀才不遇。其实,当代生活节奏飞快,大都市生活、工作压力巨大,进食障碍、强迫障碍、抑郁症这样的医学术语离我们的生活圈子并不远。随着全社会的医学、心理卫生常识的普及,大家对于心理疾病、精神卫生话题越来越能脱敏,甚至真心实意地与病患共情。

在大众传播中,“宛平南路600号”这样的符号也实现了去污名化,从具有进攻性的骂詈的用词,转向对内的自我调侃、自我调解。哲学家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讲: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精神病患者在过去往往被视为“疯子”,是不可理解、不可接触、必须监禁的对象,精神病医院也就自带阴森感。而如今宛平南路600号的月饼成了网红,成了上海市民竞争自我调侃的道具,这背后是社会文明水位提升,科学知识——特别是精神卫生的知识普及。

600号画廊

不仅是月饼出圈了,上个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00号画廊”也正式对外开放,画廊展品的作者全都是精神障碍患者,也火出了圈。这个画廊位于院区6号楼日间康复中心,一改人们心目中精神病院的阴暗印象,暖暖的射灯打在“病人艺术家”的作品,成为消解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重要窗口。

一名医生在朋友圈里这么评论说:“以前的回避恐惧,现在的调侃共情,宛平南路600号见证了上海人的包容和人们心态的变化。”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