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忆之乡|宏兴里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80后小囡都熟悉的儿歌,小时候外婆也常在我耳边唱起,哄我睡觉。
今年我们这里被纳入征收计划。随着动迁组到来,往日非常热闹的弄堂,在近四个月里,伴随着邻里间的不舍与依依惜别,以及拆迁引发的各种家庭矛盾,一点点失去了昔日生气。
北京东路850弄宏兴里12号,是我外婆家。我从出生开始在这里到白相长大,本来准备在此地结婚,应该算是这里的老土地了。当然,不能跟外公外婆、我妈比。
我外婆退休以前是托儿所老师。弄堂很多邻居的小孩都是我外婆教过的。很多老邻居看到我外婆总是称呼她为“赵老师”,称呼我为“赵老师的外孙”。
推开12号后门,冲上两楼的木楼梯,把楼梯走得哐哐响。每次从自己家回到外婆家,这个开心额、急切额心情,这个速度,外婆总是说,像从楼梯上摔上来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星火日夜商店卖的皇冠面包。这个面包是皇冠形状的,里面有香肠丁,皇冠中间那块顶上是一层酥皮,就像现在吃的菠萝包上面的那个。星火日夜商店从新闸路西藏路口搬到西藏路新址后,这个面包就消失了。我后来再也没有买到过。星火日夜商店最早的地址边上,还有个名声在外的浴室,叫大观园。以前从16路终点站走过来,总能看到一个大大的烧煤的锅炉。
北京东路是全国有名的五金一条街,听说以前兴旺时也算纳税大户。一个门面里有好多个小商户,门面都按柜台来租,就像小时候听的独角戏《七十二家房客》里一段说到,人和柜台贴着的,人出来要和柜台一起移出来的。
说到《七十二家房客》,就是把一幢三上三下的石库门各种分割,来解决住房困难。其实我一直觉得,相对来说,这里的住房环境还是蛮好的:有合用的厨房及大、小卫生设施。当然,弄堂有些门洞里,确实是一个小楼里住了差不多10户人家。以前住亭子间的,10来个平方要住下一家子人,有睡沙发的、挤床上的、打地铺的;还有的,把一块木板盖在浴缸上,晚上就能睡觉。螺蛳壳里做道场,各凭本事。
我们弄堂里住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上海独角戏表演艺术家,双字辈的吴双艺老先生。从小在弄堂里看到过他好多次,一直不好意思打招呼。我小时候更喜欢听姚慕双和周柏春两位老先生的独角戏,比如《各地堂倌》、《学英语》、《新老法结婚》、《七十二家房客》、《学评弹》等等。我是听着这些经典独脚戏长大的。
后来上初中时,唱片机这些普及了,隔壁邻居家音响一直放邓丽君、孟庭苇的流行歌曲。下课回来,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这些流行音乐。
宏兴里后弄堂有两个防空洞,一个高,一个稍微低一点。小时候我比较皮,虽然大人会跟我说,这个爬了摔下来要摔伤的,但还会偷偷跟几个同学一起尝试,个么熟能生巧,后来爬防空洞也成了驾轻就熟的事。
以前,在防空洞边上,有个弄堂里的爷叔,每天傍晚推着一个大推车出来卖酒和饮料。我小时候喝的饮料有“莱蒙汽水“、“幸福可乐”。每个礼拜五,托儿所放学,外婆把我接回来后,就会去买一瓶可乐,说这个是过周末的时候可以喝一点的。
后来,卖酒那个爷叔不做了,换了一个象棋高手。每天出摊,推车放在一边,然后就支一个小桌子,放一副象棋,迎战弄堂各路高手。买酒么,自然是完全自助,偶尔碰到不会自助的,边上的看客也会帮忙完成购物。
弄堂里还有一个隐士高人,住在10号的老竺,一位艺术工作者。现在短发,以前一直是长发,或是一头鬈发,反正是很有艺术气息的老先生。他是一位摄影师,家里相机、冲洗胶片的设备非常多,照片跟底片更是非常非常多。墙上挂着各种他年轻时去各地采风拍摄的风景照,又或是其他艺术家、名人的合影。弄堂那个窗台外面有鱼缸的就是他们家,之前里面养了很多金鱼。他家里还有一个热带鱼缸。在10号的晒台上,更是别有洞天,都是他种的各种花卉植物,颇有一个小花鸟市场的感觉。
前两年我装修房子时,没地方洗澡,每天下班回来后,就到他家吃晚饭、洗澡,真的非常感谢他。这种邻里关系,随着这里动迁,以后也不会再有了吧。我觉得,之后等他搬家安顿好,再找他来聊聊记忆中的宏兴里,肯定会更有意思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