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力丹:《财经》“返乡日记”记者要承认错误而不应矫情一番

澎湃新闻记者 综合报道
2016-03-01 15:09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春节期间,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高胜科在文章开头写道:“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我的故乡如此沦陷的方式,以及这首难唱曲的哀婉程度,都显得荒诞不经。”文中描绘种种触目惊心的事例,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

那座东北村庄真的“礼崩乐坏”了吗?乡土中国真的凋敝如斯吗?春节后,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等媒体记者先后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记”作者未返乡,文中的东北小东沟村这个春节也并非文章描述的那样。

除了新闻业界的追踪报道,学界对此也纷纷发表看法。

3月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陈力丹教授的署名文章《记者对“不说谎” 要有敬畏感》。

陈力丹教授在上述文章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生命是最可贵的,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上我们的记者不屑一顾?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高胜科在与新华社记者电话沟通时表示,他写的是新闻稿,文中的情况是他多年积累的真实情况,并不是编造的。”高胜科向村支书解释:“我想写乡村的现象,不是一个新闻报道,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每个人不要往里面对号啊。是写随笔,又不是写新闻报道,跟他们(指村民)解释一下吧。”问他为什么要写妇女组团“约炮”,他说过几天舆论淡了就好了,并让村支书“帮着安抚一下”。

陈力丹认为,新闻造假的事实被揭露了,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

有的评论说“该文章或属于‘非虚构写作’的范畴”“第四类写作”;有学者说,该文“是否可以被定义为‘虚构报道’”。

对于类似的观点,陈力丹批评:明明是假新闻,却还要矫情一番,不理会文首“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的声明,不理会文中“新年的第一天”“直到大年初二”“大年初三”“2016年春节”等明显的现在时态的标示。关于文学写作手段在新闻中的有限使用(主要指报告文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闻业界已有相对一致的意见:描写的必须是真事实情,且不能过度使用文学手段;新闻学界则将西方“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批评性现象加以讲述。

陈力丹认为,假的就是假的,为什么还要如此矫情?因为我们内心对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说谎”缺少敬畏感,这是说假话说惯了以后的无意识反应,例如明明是记者,采访中随口冒充其他身份;明明事实是这样,因为任务需要偏要扭到另一个角度。这本是一个不需要再讲道理的事情,每位家长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许说谎”,每个孩子也都听到过家长的这类教诲。当记者毫无愧疚之感地交出没有返乡的返乡通讯时,还记得自己教育孩子或家长教育自己的话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