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外滩1号到33号的百年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6-03-01 15:3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说起北京,我们会想到胡同;说到上海,则会想到外滩。但与外滩的知名度相比,外滩历史建筑在人文内涵层面的挖掘较为薄弱。许多人去过外滩,除了知道外滩是“万国建筑的博览会”或者几座大楼的名字之外,很难将外滩历史建筑的艺术风格和来龙去脉讲清楚。外滩建筑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外滩日景(本文外滩建筑照片除署名外均来自《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张雪飞拍摄)

媒体人乔争月历时三年,敲开了外滩1号到33号的大门,记录下了《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这本建筑探寻笔记书写了延安东路以北30幢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分享了上百张建筑照片和历史图片。细细看来你会发现,外滩的故事,就是泥滩变金滩的传奇。

从浦东看外滩。

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全景(上海图书馆馆藏)

为什么要写外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碰巧读到了两位美国女性的故事”,乔争月说。一位是海伦·斯诺,她来上海的第一天就住在外滩的礼查饭店,并与斯诺相识。一年后,斯诺在外滩求婚成功。另一位是项美丽,她在上海住了六年,写出了畅销书《宋氏三姐妹》,她的工作、生活、娱乐都在外滩。她们的故事勾起了乔争月的好奇心,因此开始了对外滩建筑的探索和研究。

乔争月的研究视角比较独特:从藏书楼里的上海近代老英文报纸寻找外滩的线索。在这一过程中乔争月惊喜地发现,几乎每一幢外滩建筑举行落成或奠基典礼的时候,百年前的媒体同行都会做图文并茂的详细报道,这是研究外滩建筑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信号塔

外滩从哪里开始?乔争月认为是白色的信号塔。

信号塔初建于1884年,兼有报时和气象预报两个功能,主要负责“广播”由徐家汇天文台传来的信息。在没有无线广播的年代,信号塔模仿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用落球的方式来报时。

乔争月查阅了1924年出版的《上海轶事大观》,此书中提到,信号塔的黑色大铁球于每天11点45分升到半旗杆的位置,5分钟后升到顶端,11点55分第一次下坠,然后再升至顶端,最后于正午准点再次下坠。黄浦江上的船员们便会据此校正航海钟,以确保航行安全。

因为塔身很高,在上海市区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能够直观地向市民预告雷电台风。在当年,信号塔不仅让上海市民的生活更方便,对于黄浦江上外国军舰的出航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曾得到法国海军司令的褒奖。

外滩2号

外滩2号 毛冬华 作品

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

“每个外滩建筑都有故事,但论及身份的跌宕变迁,没有谁可与外滩2号相比”,乔争月介绍。外滩2号是原上海总会所在地,上海总会成立于1861年,是个有着严格申请限制的俱乐部,一开始会员以英国人为主,但后来也发展了其他国籍的会员。

在旧时的报纸上,上海总会是被频繁提及的知名场所。1911年落成的大楼提供了英国绅士需要享受的一切,人们称这里是“午餐时间遇见所有英国大班的地方”,当年公共租界的许多要事,都是大班们在总会的房间里边喝威士忌边讨论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这里也被侵华日军占领,1949年后由中国百货公司华东采购站等单位使用。1956年海员俱乐部在这里开张,成为城中少数几个可以吃到罗宋汤的地方,后又化身著名的东风饭店。1988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在此开张。2011年外滩2号在百岁生日之际,历经了一次整修,变身奢华的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6号

通商银行的哥特式摇篮

外滩6号是幢4层高的精致小楼,小尖顶和老虎窗在外滩独树一帜,彷佛整个来自一个19世纪的童话。今日外滩中资银行星罗棋布,而1897年5月27日,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这座童话般的房子里开张,由此翻开中国金融史的新一页。

乔争月在书中介绍:创办银行的晚清洋务大臣盛宣怀是个聪明人,他精选八位极有实力的华人组成董事会,照搬了英资汇丰银行全套规章管理制度,甚至还从汇丰挖来英人担任洋大班。银行后来持续经营25年,历经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的政权更迭。

外滩7号

外滩7号 毛冬华 作品

巴洛克穹顶下的电报大楼

在论及电讯引进中国的书中,外滩7号的出镜率非常高,因为大楼原业主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是最早在中国经营电报业务的公司。

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纷纷要求在沿海港口铺设电线,却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和阻挠。1869年成立的大北公司无视清庭与英使谈妥只许铺设海底电缆的协议,将水线引入上海租界报房。公司于1871年4月18日开业,收发沪港两地公众电报,1882年又开通了电话业务。

在靠驿站传递公文的古老中国,电报和电话的出现让“万里重洋瞬息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报加快了订货速度,减少了货物囤积,大洋行渐渐失去垄断,个体经营者却因灵通的消息而发达。大北公司生意日益兴隆,于1906年斥资建造了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楼。

外滩13号

外滩钟楼之巅

外滩的浪漫一定少不了海关大楼整点敲响的钟声。1927年海关大楼建成,成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

海关大楼建筑风格的演变浓缩了一段上海城市发展史。乔争月介绍:1857年江海北关正式迁入的中式歇山顶建筑酷似电影里青天老爷办公的衙门;1891年翻建时,中式大屋顶编委都铎式的红瓦砖墙,透着浓浓的英伦风情。当时光流转到摩登的20世纪20年代,这两种风格都过时了。公和洋行的威尔逊选择了有节制的古典主义风格,简洁而现代,又带一点当年最时髦的装饰艺术风的味道。

海关大楼的大钟是仿照伦敦伊丽莎白塔大报时钟设计的,并由英国公司制造。文革期间,原先报时的英国名曲《威斯敏斯特》改为由扩音器播放《东方红》,如今每逢整点的钟声还是由1927年安装的这口大钟敲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