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美援朝老兵回忆:年轻的战士们,有些回到家乡,有些埋骨他乡
“我曾两次前往朝鲜,第一次是在二次战役后,第二次则是在1951年9月。丈夫则是经历了二次战役到五次战役……”今年87岁的周本琳与其丈夫项保来都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卫生兵,说起这段经历,周本琳的情绪仍是很激动。
周本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她与丈夫在战场上相识,在1969年领证结婚后,至今已携手度过了52年。
出生于浙江台州市温岭县的王新河也是曾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老兵,尽管他已于2017年去世,但他的儿子向澎湃新闻回忆道,父亲曾说过,比起战死沙场的战友们,自己还能回到故乡,结婚生子,已经非常幸运。
在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7000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那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下,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经受住美国先进武器的考验,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八批10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已回国,埋骨他乡七十一载,终究魂归故里,回到了自己的祖国。9月2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的迎回仪式上缓缓奏起,20世纪50年代那段永不磨灭的战场记忆也在许多人心中逐渐清晰。他们之中不只有亲自参战的老兵,还有曾对他们日思夜想的家属。更有他们的子子孙孙,在长辈们一代接一代的描述中,将这些英雄故事永远铭记。
周本琳与项保来。 受访者提供
行军
1951年,王新河还是裁缝铺的一个学徒。当时,抗美援朝志愿军队驻扎在裁缝铺附近,在动员之下,17岁的王新河也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信念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我想他不甘于当一名小裁缝,满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王新河的儿子告诉澎湃新闻,父亲正式参军那天,镇里的好友夹道欢送。山路弯弯曲曲,一行人走了很久……他站在最中间,戴着小红花,看起来很光荣。
当时,温岭全县有上千人参军,据《百年温岭大事记》介绍,1951年7月温岭全县1800名青年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同年9月开展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全县共捐献人民币33亿元(旧币),可购飞机两架有余。
但王新河并未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家长,在外打工的父亲听闻儿子已参军,舍不得家中独子,慌忙赶来劝阻,最终在台州的大田碰到了正在北上的部队。
最终,他还是被说服,王新河也跟着部队历经数日,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王新河还曾在东北的部队待过,历经多年,他才回到自己的家乡。
王新河(右)与战友。
而周本琳回忆道,当时的“行军之路”并不是那么容易。枪林弹雨下,敌军的飞机24小时都在空中盘旋,为了不丢掉性命,神经就得“一直紧绷着”。
“到了朝鲜那会儿正好是冬天,冰天雪地下,合适的遮挡物并不那么容易寻觅。”周本琳告诉澎湃新闻,那时他们穿的大棉袄,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棉袄有双面,当敌军的飞机靠近时,他们就把棉袄反过来穿,露出纯白的背面,将自己“藏”在皑皑白雪中。
而为了不被发现,他们又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第一个出发的人走远后,第二个人再紧接着出发,第三个出发的士兵往往就看不到第一位的身影了。”周本琳表示,这样做,也是为了保证安全,但到了晚上,情况会好一些。
尽管如此,对于他们来说,照明弹在头上飞过的情况并不少见——“我到朝鲜后第一次看到照明弹,它好大、好亮,将阵地照得如同白昼……”周本琳说道。
周本琳描述当时的行军之路。 受访者供图
战争
“头顶每天都是轰炸机,时间久了,都分不清到底是雷声还是飞机声。有一次敌军投下一颗炸弹,我和其他两个士兵往不同方向跳,我捡回了一条命,却亲眼目睹战友们被炸死……”王新河的孙女告诉澎湃新闻,自己从小就知道爷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但关于战争的细节,自己只听说过这些,其他的却并不多闻。
“或许是爷爷不愿再多去回忆这场战役的残酷。”王新河的孙女说道。而周本琳也无奈地表示,这场战争,确实只能用残酷来形容。
“还记得我们部队有个小姑娘,和我一般大。当时大家的关系都不错,那个小姑娘经常教我们唱歌,她牺牲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周本琳回忆道,有一次,大家正聚在一起时,看到敌军的轰炸机从远处飞来。当时,人群四散,纷纷跑向临近的防空洞,但那个姑娘还蹲在原地系鞋带。
“快跑啊——”周本琳说道,在众人急切的呼喊声下,小姑娘慌忙站起向防空洞跑去,但一枚炸弹正好落在了她头上,目睹这一切的周本琳,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周本琳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在担任卫生兵时,在枪林弹雨下救死扶伤,见过无数个年轻的生命牺牲在战场。而当时负责手术台的项保来则更是目睹过战士的鲜血染红整张手术台,被送过来便来不及抢救的士兵更是不在少数。
战争的惨烈和血腥无法言喻。据央视新闻报道,松骨峰之战,志愿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用仅仅一个连的兵力,辅以步枪、手榴弹、炸药包等劣势装备阻敌数小时;长津湖之战,坚守1081高地的一个连,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壮烈牺牲;上甘岭战役,坚守在3.7平方公里阵地上的志愿军,面对美军190余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的密集攻势,顽强抵抗,留下了黄继光、孙占元、葛洪臣等英烈事迹。
“我还听过身边许许多多的长辈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经历。”王新河的家人们告诉澎湃新闻,不只是王新河,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总有那么一股勇气,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当兵,做祖国需要的事情。
王新河家中旧照,受访者称是王新河战友,照片上写着“为了和平 我到了朝鲜”。
回乡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项保来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周本琳则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深造。王新河也回到了老家,成为了酒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此后,他们都成为了父亲母亲、成为了爷爷奶奶,在平凡的生活中,心里也有一些永远忘不了的人。
“想见见战友们。”王新河的儿子告诉澎湃新闻,父亲自他小时候就一直在念叨一些战友,有些已战死沙场,有些则自战争结束后便无法联络。在持续寻觅下,王新河的家人们在多年前找到了与他曾待在同一部队,回国后便不得音讯的一位老战友。二人年少时期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再次见面已是身形佝偻、白发婆娑。
周本琳也说道,虽然自己与多位战友一直保持联系,但也忘不掉曾经的那些面孔,他们都只是十几二十岁的少年。他们都很年轻,他们也怀着强大信念,为了祖国的未来前仆后继。
提起抗美援朝,一位河南信阳的老兵坦言,印象深刻的事情太多了,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生死之别。而当被问及看到烈士回国的感触,这位老兵沉默了。
“应是表达不出自己的感受。”他的儿子告诉澎湃新闻。
河南信阳受访者家中的军功章,受访者儿子称,小时候父亲给他看过,后来便锁了起来,直到这两年将钥匙交给二姐,才得以找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们迎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奔赴朝鲜,年轻的战士们,有些回到家乡,有些却埋骨他乡。据央视新闻报道,就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而言,“就地掩埋”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今日之中国,有条件也有能力让流落海外的忠魂回家。
2013年底,中韩双方就移交中国志愿军遗骸一事达成协议。截至目前,我国已连续8年迎接8批共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9月2日上午,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被接回沈阳,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他们曾是少年,他们危机中奔赴前线。他们负重前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也为子子孙孙留下了难以忘记的故事,为后代开创了美好的未来。
“过着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根本无法想象当年的战火纷飞,无法想象当年的恶劣条件。”王新河的家人向澎湃新闻感叹道,看着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回国交接仪式,真切地受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感染,受不顾生命、奋勇抗敌的誓死斗志震撼,这些都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
(文中王新河为化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