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像刘德华那样,请给他们更多些关注

2021-09-07 07: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0东京残奥会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6金60银51铜的成绩,再次雄踞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第五次位列夏季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

然而,振奋之余,也有遗憾:奥运会与残奥会一前一后,热度却大相径庭,没有了即时的金牌海报,没有了时时刷新的热搜,没有了的欢呼,没有了青春偶像,一切悄无声息。——过去很多年很多届一直是这样,习以为常。

中青报评论员曹林在时评中说:

残奥会的观赏度远远不如奥运会,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审美,都有距离,于是形成了天然的热度差距。如果说,奥运会选出了人类巅峰的身体,那么残奥会决出了人类巅峰的灵魂。残奥会运动员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正因为此,赛场上的他们显得更加不平凡。为残奥会运动员争热度,既让人欣慰,也让人心酸,他们超越常人的努力,更应被更多的看到,如百度这样流量倾斜、热度倾斜、平等尊重的残奥会奖牌榜,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这不是热度施舍和恩赐,而是一个文明社会对那些在赛场上比普通运动员付出更多努力的人们,应有的尊重。

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用人的关怀矫正那些看似“天然”“自然”的结果,遏制那种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残奥会紧随奥运之后,本就是体育文明的一种进步,对“自然”的一种反思,把体育精神放到了比观赏度和技术更高的位置。他们获得了关注,我们更从他们的拼搏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精神,有什么比他们勇敢地站上赛场去挑战极限,更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决不躺平的力量。

像刘德华那样

给他们更多些关注

01

时间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一曲《北京欢迎你》火遍大江南北,响彻大街小巷。这首群星演绎的歌曲,共有来自大陆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100位明星共同参与演唱和录制。

但有一点挺让人纳闷儿的:100名艺人里,有当红的、有过气的,有年轻的、也有老一辈的,有陌生的、也有脸熟的。

却唯独没有刘德华。

按理说,中国流行乐坛这30年,想挑几个“拔份”的歌手出来,怎么都不可能跳过刘德华的。

后来大家才知道,是他自己选择不去。用刘德华自己的话说:“大家都在抢奥运,没有人跟我抢残奥。”

没有去抢奥运的风头,却义无反顾地为残奥会挑起宣传的大梁。他亲自参与词曲创作,写了一首歌,名叫《Everyone is No.1》。这是他他自掏腰包,花了150万人民币,为北京残奥会创作的一首歌。

在歌曲的MV中,他扮演了一位身残志坚的运动员。为了把“断腿”的角色演好,他在拍摄过程中,每天都要把左小腿用绷带缠起来、吊着,长达7个小时。绑得左腿经常麻痹抽筋,痛到不行。

在当年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刘德华还和韩红一起,为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运动员们,献唱了北京残奥会的主题曲《和梦一起飞》。他说:

人们对奥运会很了解,但对残奥会可能就没那么清楚了,其实残障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令人感动。

02

事实上,刘德华对残奥会的关注,已经有30年了。

1992年7月,巴塞罗那奥运会,刘德华帮TVB去录制一个奥运会马拉松特别节目。这时他才得知奥运结束一个月左右还有一个残奥会。

他疑惑的是:“都是拿金牌,都是为国争光,大家关心奥运会,为什么没多少人关心残奥会?”为此,他专门腾出时间,自掏腰包去看了那一届残奥会男子4X100接力赛,可惜这场比赛中由于交接棒失误,香港队遗憾落败。

回到香港后,刘德华还是给香港队运动员每人发了一块“奥运金牌”,他还鼓励大家:

什么叫超人?只要你对自己负责,你就是第一名。

从此,刘德华和香港残奥运动员之间有了一个约定,每次残奥队返港,他都会每位运动员送一块自己订做的“奥运金牌”,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第一名,“金牌是真金的,当然金比较薄”。

不仅如此,刘德华还会每年拿出10万元左右资助香港残疾运动员,且常常给他们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亲自演绎残疾运动员的故事。

1995年,在TVB的公益宣传单元剧《香港情未了》中,他首次扮演残疾人,角色原型就是残疾剑击手张伟良。

张伟良原本是一名消防员,参与救灾工作时遇上山泥倾泻,左腿因细菌感染而被迫切除。好在张伟良很快接受现实,他告诉自己“有时有些事情发生了,你根本没办法选择”,张伟良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站”起来。很快,他遇到了轮椅剑击运动,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新方向。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运会,他代表香港取得四面金牌,创下香港纪录。他曾说过,自己在低谷时期,家人的关怀比什么都重要。

2010年,刘德华当选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会长,当时这个提案通过的时候还引起了不小争议,大家都认为这个理事长很像一个摆设,明星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任职。

而基金会的秘书长却对刘德华非常认可,表示每一次活动刘德华都是有求必应,有请必来,而且每场活动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爱心与责任感。

03

也许在大部分人心中,残疾人根本没有运动的必要,他们要做的应该是好好呆在家里,或者做一份简单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然而若是你看过那些赛场上闪烁着动人光辉的眼神与不屈不挠的身影,定然会被这其中蕴含的力量感动,折服。

相比起之前主要展现人类最高运动竞技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更深刻地诠释着那种震撼人心的坚强与勇气。

如果没有双臂,该如何参加游泳比赛?出发前,他只能用牙齿咬着毛巾,呈预备姿势,等待裁判发出号令。

抵达终点的时候需要用头去触壁。

看到自己的成绩后兴奋的跳起来,那一刻仿佛看到他在挥手,他在昭告胜利!

他是游泳运动员郑涛,1990年生于云南昆明,小时候因为遭到电击,从此失去了双臂。

失去双臂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04年,他开始接触游泳,12年和16年他连续破了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的世界纪录和残奥纪录。

在本次的2020东京残奥会男女4×50米混合自由泳接力赛中,郑涛和张丽、袁伟译、卢冬一起,以2分15秒49的成绩,刷新此前中国队创造的世界纪录,获得金牌!

在这个赛场上,永远有着足够的震撼与感动。

没有双眼,该如何在黑暗中前行?

一声枪响,一组田径运动员如箭脱弦,疾速冲出。

不同的是,他们都戴着眼罩,他们是盲人。

即使在黑暗中奔跑,有一个女孩依旧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她摆动双臂、大步向前,在领跑员的帮助下,一路领先,冲至终点。

56秒25,打破残奥会纪录,她夺冠了!

她叫刘翠青,广西女孩,在东京残奥会上为中国夺得第20枚金牌。

命运夺走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依然向命运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面对命运,他们不曾放弃。

今年的乒乓球台旁,48岁的埃及老将易卜拉欣·哈玛托还在,他是残奥会上唯一用嘴打乒乓球的运动员。

他用脚发球,用嘴含拍,每一次回击都要用尽全身力气甩头。

支持他站上赛场的,并不仅仅是对胜利的渴望,而是对生活的追逐,对热爱的追随。

用他的话来说:“当我站在球桌旁,什么都忘了,乒乓球在听我说话。”

04

与之前的奥运会相比,残奥会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有人说,不敢看残奥会,觉得难受,怕自己一看就想哭。

还有人质疑,让残疾人痛苦比赛,到底有什么意义?

残奥会上,残缺和残酷是直接摆在观众面前的。

2015年,中国运动员李茂大跑着跑着义肢突然脱落,他重重摔倒在地,最后单腿跳到终点,精神可嘉,但观众越看越想哭。

“身残志坚”的残奥会叙事,对运动员来说,太残酷,对观众来说,太沉重。

尤其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残疾人并不多,当残奥会把他们身体上的缺陷展露无遗,观众再看他们带着残缺的身体奋力比赛,总会升腾起一种于心不忍的感觉。

该怎么面对残疾人运动员或者身边的残疾人,很多人都还没学会。

或许,承认他们是不屈的强者,才是接纳的第一步。

就像看奥运比赛,我们第一关注的不是他们的勇敢和爆发力,而是他们身体的残缺。当“身残志坚”“感动中国”这种标签成为他们身上唯一的叙事,残疾人的有色眼镜就永远在。

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需要的“强者”认证,而不是“同情”分。

我们看到“单腿骑士”梁贵华,在自行车项目比赛中飞驰,曾两度奥运会摘金,又在东京残奥会中获得铜牌。

他说:“我只有一条腿,但我与你们一样,坚强地站着。”

身患白化病的盲人门球选手胡明耀,神似《咒术回战》中的五条悟,发球那一瞬间,专注、充满力量,曾连续三届获得残奥会冠军。

里约奥运会上,跳高运动员钟志强扔掉拐杖,单腿跳到杆子前,一跃1.77米,霸气十足。

击剑的赛场上,坐在轮椅上的剑客,像极了武侠小说里面的高手巅峰对决。

有人说,奥运会选出了人类巅峰的身体,而残奥会选出了人类最不屈的灵魂。

残奥会的意义,也就在于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生而为人的灵魂。

每一个熬过歧视、不甘、痛苦而走上赛场的残疾人,无疑都是高贵的人类。

如此,现在的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残疾人也需要运动会,为什么我们要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生活,来到大众面前。

黑暗笼罩暗无天地,哪怕只有一束微光的照入,或许也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当他们不愿展示过去时,收起怜悯探究好奇的眼神;

当他们鼓起勇气勇敢追逐时,也请给予最大的鼓舞和支持。

因为我们仍未得知,究竟需要跌倒过多少次,在内心为自己打气多少次,才有勇气站在世人面前,无视那些探究的眼神,追逐自己心中的光与热!

大概就像是网友的评价一般: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

我要这地再埋不住我的心

我要这剑斩断这命运的不公

我要我自己创造自己的宇宙

不屈的意志与不朽的身躯,风暴雨霜浇不灭心中的火种。

自强不息,超越自己,他们也是永远的神!

THE END

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字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文末写留言与我们联系。

原标题:《像刘德华那样,请给他们更多些关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