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2021-09-06 19: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9月的首周周日,东亚书苑迎来了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亲临现场讲述他与丝绸之路的故事,与此同时他也亲自来讲述著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作《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创作历程和在专业学术上的长远深意。

从书名——『重返帕米尔』我们就能得知,该书的创作背景,而这样的“重走”历时长达八年,通过二十几次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献研究,侯杨方足迹遍布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中亚、南亚,对丝绸之路做了世界首次的“精准复原”,用文字、地图与图像著成硬件内核,呈现给读者一幅帕米尔丝路的生动画卷。

首先,本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侯老师对于丝绸之路的考察以外,更有对于玄奘形象的充实和丰满,对于人物的描写,他运用了浓墨重彩,在他看来,「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其实我觉得日常生活中你未必会喜欢他。他个性太强烈,处于鄙视链特别高端的位置,对很多人都很瞧不上。」
「这条路的行走轨迹,主要是根据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提供的线索,当然这本书以及所有的纸面资料都并不是我们复原所依赖的证据,只是一个线索,所以当然要提到这个人。而且《大唐西域记》是写给唐太宗的内部报告,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处处体现对所经各国的鄙视。我们首先了解玄奘这个人,然后真正到帕米尔的时候,在同一个山口、同一棵树底下,你会想象1000多年前他就这样过来的,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交流,就非常有意思。」


我们得知当时,在没有导航和GPS的1000多年前,玄奘东归所走之路,几乎没有偏差,这正是因为丝绸之路是常识之路,绝对不是探险之路,丝路是商贸和政治、军事之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他走的都是最好走的路。一路上都有最好走的地形和最好的给养,再加上翻译和向导,甚至途中有驿站匹配。帕米尔高原上的驿站遗址,一直保留到现在。玄奘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是个人探险。他唯一一段个人的旅程,就是偷渡瓜州玉门关以后去哈密,这段是一个人前往的,没人陪他,后来都是随着一大群人走的。
实地考察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帕米尔,这一段基本上是无人区、少人区、高海拔地区。现在,当地人夏天会赶牛羊上去放牧,还是走这些路,跟当年玄奘走过的路是没有任何差别的:雪山河谷依旧。帕米尔特别有意思,它有“山口”这个刚性的约束,且可以翻越的山口是有限的。现在,当地人为什么不走国道公路呢?国道公路需要绕道一两百公里,直接徒步或骑马骑摩托车翻山口过去两三个小时就到了。所以历史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已经消失,但地理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一直存在。所以玄奘走的路,就是千百年来当地人一直走的寻常路,丝绸之路利用的是自然地理上当时既有的道路,并不是新开辟的探险之路。

其次,这本书从精准复原的角度上讲,应该是所有书籍中所完成的精准复原的第一次,全世界没人做过。
同时,他也认为复原贡献最大的就是斯文赫定、斯坦因和寇松,寇松就是唐顿庄园的原型之一,是英国外相,还做过印度总督。但是他们都读不了《大唐西域记》的原文,只能读英文和法文的版本。英文和法文里面很多翻译错误,尤其是比较细致的地方。
即使单纯在纸面到纸面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个贡献:即学术史的梳理。我把欧洲最早的关于玄奘的论文全部看了一遍,包括德语版和法语版的。你能想象吗?1836年欧洲人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但当时他们也就是在纸面上猜想,没到过实地去考察,但是正因为有19世纪早期开始的这些研究,才有了之后斯文赫定等人的实地探险。
为什么欧洲人执着于探索异域?因为当时整个中亚,尤其是帕米尔地区,在地图上是一片空白,没人来过,也没有测绘。所以他们是从探险的角度,还有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英国俄国当时在争霸中亚)不断开始探险。我将有关丝路的重要学术史都梳理了一遍,从1836年法国人、德国人首次着手研究以后的全部观点,在研究过程中都有引用。在此之前,我觉得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是有所欠缺,包括季羡林等人校注的《大唐西域记》,对很多19世纪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没有用到。

而提到早期西方对于世界的探索,就不得不提及一位著名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当然他的经历激发了哥伦布和当时其他不少旅行家来到这个未知的领域探索,并且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在他的游记中,较大篇幅地提到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羊。至今为止,欧美人士说起“帕米尔盘羊”,对方很可能挠满脸的迷茫,他们称帕米尔高原这种大角大野羊——马可波罗羊。

          玄奘西去碎叶的路线,资料来源:侯杨方《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最后,对于此前为何我国学者在这个板块上的研究还是较为薄弱,侯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限制于各种条件因素的关系。比如说1836年欧洲学者的论文,现在我们在国外的线上国家图书馆里面都能找到,已经没有版权限制了。以及儒莲、比尔的那些英译本、法译本都能在网络上看得到。当时的我们的图书馆是不可能有这些文献的。
现在的网络发展确实很快,把这些全部变成共享的了。所以这些文献我们都可以阅读。那个时候也没有条件去实地探险。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都是19世纪下半期以后才逐渐派探险队来到帕米尔高原,那时候已经是1860年代了。」

坎达尔达坂,玄奘翻越“大石崖”之处

帕米尔塔吉克牧民转场,活着的丝绸之路

坎达尔达坂,玄奘翻越“大石崖”之处

葱岭上开满鲜花的葱,杨林拍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