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群“土酷”的年轻人,正在乐坛种玫瑰花

2021-09-07 0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群“土酷”的年轻人,正在乐坛种玫瑰花 原创 生蚝 新周刊

很难想象,“土到极致”的五条人,这回碰上了比他们更“土”的年轻人。

在最近播出的音综《明日创作计划》中,五条人作为风云教师团中的老师出席,昨晚第一次公演下半场的舞台上,听完来自西部的年轻人蒋先贵写给故乡六盘水的《爱人与玫瑰花》,仁科忍不住称赞道:“好土,我好喜欢”。

和五条人同样来自县城,蒋先贵融合贵州方言,歌唱了一首现实又迷幻的西南县城故事,以独特的审美写下六盘水的“贫瘠且浪漫”,颇为惊艳。

和五条人很像,他的歌里有工厂、舞厅这些典型的县城风景,但又不同于五条人歌曲里南方滨海小城的肆意和粗犷,蒋先贵的歌更容易让人想到毕赣电影里的魔幻现实主义、翻山越岭的长镜头、氤氲潮湿的雨季。

“每个人都受生长的地方和遇到的人影响,以此形成自己特殊的思考逻辑。”这是蒋先贵对“原生”的理解。

当这档属于年轻人音乐创作的综艺以“原生”为课题展开,新一代年轻人给出了千差万别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散发出了一种蓬勃且富有生机的创造力。

“可恶,还真被他装到了”

节目中,“谐音梗”玩不停的老师邓紫棋听完蒋先贵的表演,高度赞赏道:“你叫蒋先贵,听完我先跪。”

对于海选时的选手表现,让她最有印象的还是蒋先贵。

你去找宇宙飞船/我去引开保安

可这里没有宇宙飞船/所以我们也到不了月球

海选时,蒋先贵唱的《飞向月球》,俨然是一部“县城科幻”,现实不悬浮,又浪漫到极致。

感到“灵魂被抚摸”的年轻人,纷纷以“可恶,有被他装到”的弹幕刷屏,以年轻人的方式表达赞赏。

两次表演下来,很难不被蒋先贵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音乐风格所吸引。在他的音乐表达中,有对土地和生活的思考,也表现出年轻人身上难得一见的自洽。

作为成长在21世纪的年轻人,蒋先贵的音乐却洋溢着上世纪90年代的气息,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复古”时,他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那个时候的人们什么都没有,他们只能去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于是他们去写一些UFO、怪兽,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们没有小麦,照样种玫瑰花。”

这个爱买花、爱耍酷,但最贵的领带只需50块的少年,受故乡影响形成了自我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接着,他又像一个游吟诗人反过来吟唱这片土地,赋予它色彩。

土地当然总不缺吟唱它的人,但生长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又总有自己截然不同的表达。

和蒋先贵一样,要不要买菜也写自己生长的地方。在以妈妈“艳芳”的名字为灵感命名的歌曲《艳丽芬芳》中,他写道:

小娃坐在井旁/忽而眼泪淌

原来是没钥匙/进不了房

待到傍晚黄昏落下/女人才回家

小娃跺着脚/着急说太阳下山了

这首歌如原创音乐人廖俊涛所说,叙事感很强,有对生活实实在在的体会和敏感的观察。

要不要买菜从小家里生活拮据,由妈妈带大,他形容妈妈是“一朵沦为养料的花”,歌唱母亲前半生的奉献,却并不视之为理所当然。

他不说“爱”字,不煽情,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妈妈的爱。整首歌曲调淡淡的,却勾勒出最真实朴素的生活和情感,有种原始的感人。

蒋先贵的浪漫到极致、要不要买菜的质朴而温暖,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的表达同样源自生长的土地和生活,并因真实的呈现和非浅薄的表达而表现出蓬勃生命力。

少年的表达,因赤诚而动人

这种蓬勃生命力当然不只源于土地,这些年轻人的表达能够感染大众,更在于那份真实。

“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年轻的珍贵,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横冲直撞,也在于“明知人心难测而信之”的赤诚。

比起成年人,他们更敢于向他人袒露自己,尽管可能笨拙,可能碰一鼻子灰。

在昨晚西部和南部对决中,说唱歌手7z用朝鲜语演唱了与他同名的原创歌曲《李起敬》,燃翻全场。

从小由爸爸带大,李起敬的名字也是爸爸起的,7z五年级时,爸爸为了赚钱养家出国打工,住在窄小的房间里,生活艰苦。

这首写给爸爸也写给自己的歌,7z直言不讳地唱出“想要成功”的野心。对于同样不善言辞的父子俩而言,展示自己的成长,是7z与父亲的沟通方式。

和表演时的炸场气势形成可爱反差的,是7z表达情感时的羞涩。演唱前,他尝试突破自己,对父亲表达从未直接说出口的爱意,但到嘴边的那句“我爱你”,却说得异常笨拙。

不过,这青涩的真诚,又恰恰是少年人的珍贵。

还有来自南方海滨小县城的庄主恒,真诚地袒露对奶奶去世的悲伤,却并不沉溺于悲伤情绪。

他以自己的方式将感受写进歌曲《海海》里,将大海与聚散离别联系,曲调轻快,却很让人感动,是很干净真诚的独特表达。

庄主恒提到,歌名的灵感来自家乡陆丰的俗语“人生海海”,这个词意味着人生像海一样,浮浮沉沉,总有些别离聚散,但日子还是得好好过下去。

少年真诚袒露自己,也在这过程中重新与过去的自己沟通、和解,把经历的悲欢喜乐转换成礼物,自我治愈和成长。

有意思的是,当年轻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从代际沟通问题、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创伤,到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生死离别,才发现大家总能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毕竟,所谓成长,不过就是少年渐渐发现,很多感受,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才有。

而在这档原创音乐节目中,这些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对自我的真诚袒露,也勾勒出了多元而丰富的当代青年群像,让我们得以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跟着他们独特而个性的表达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超越“小情小爱”

年轻人依然关心世界

在真诚的袒露自我之外,在这些年轻人的个性表达中,更能看到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对世界与生命的关怀。

从支持国货到追捧国风,可以看到这届受中华文化浸润滋养的年轻人,有着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也更有文化传承的自觉。

从《明日之子乐团季》里闫永强的唢呐,到《明日创作计划》里阿依巴尔的冬不拉,越来越多的民族乐器被年轻人拿起,重新崭露头角。

节目中,哈萨克族少年阿依巴尔·都曼是冬不拉第三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关于对“原生”的理解,阿依巴尔首先想到的便是冬不拉,他也在舞台上用音乐表达了对冬不拉的感情与传承家族、民族文化的热情。

还有rapper 7z,其实是来自朝鲜族,他不仅将民族语言文字和唱腔融入作品,也会在所有的自我介绍里都强调自己是“1/56”,就像一种仪式感,可爱亦值得赞赏。

不局限于自我,新一代年轻人也关注身边人,关注社会,思考一些更宏大的主题。

海选时,一支榴莲演唱的原创作品《海底》,是献给抑郁症患者的歌。这首已经在互联网广泛传播的歌曲,被网友形容为“能生出希望的丧”。

而在第一次公演的舞台上,一支榴莲的《人间》则是她在参加一场葬礼后对生死的感悟。

“小小的盒子盛着一生平凡”“兜兜转转/无大过不至善/只求安安稳稳归于平淡”,普通人忙忙碌碌一生,没犯过大错,也没做过什么大事,才是常态,很真实。

听完《人间》,学长廖俊涛忍不住感慨,“我到现在写的还是小情小爱的东西,你写的东西简直是降维打击”。

而这首创作于悲剧中的歌曲,和《海底》一样,在仿佛“已经看淡生死”的平静中,又带着无论如何都可以向前的希望。

和一支榴莲同样来自北部的李天姿,则用空灵的嗓音为疫情期间的工作人员献歌。她在《一米之外》里唱:“等一切尘埃落定/等阴雨散开转晴/我还在/你也还在”,温暖治愈。

如导师马頔所说,从好的方向来说,中国原创现状,可能从现在的平台来看,做音乐的门槛变低了,但质量是有参差的。

当音乐逐渐变得快餐化,这个时代最不缺的便是大量重复生产的顺滑口水歌,但高质量的音乐依然稀缺。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人类高质量音乐人”,需要更高的音乐审美能力,更鲜活灵动的能量,更诚恳的表达,更独立的思考,需要那种30年后再听依然可以“抓人”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学员来自祖国广袤大地的各个角落,有朝鲜族、藏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少年,音乐风格多样且自然,没有经过太多雕琢。

藏族小伙晋美,穿藏服演唱。

而节目自由的氛围,让这群“自由生长”的新一代年轻人,可以放开手脚,以更个性多元的表达,用音乐去记录这个时代。

由马頔、五条人、邓紫棋、王源、李雪琴组成的“风云教师团”,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学员成长,展现多元的本土音乐审美。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帮助观众听懂脱颖而出的音乐好在哪,培养大众的音乐审美,让更多优秀的原创音乐能够被欣赏。

作为一档原创音乐节目,《明日创作计划》既给初出茅庐的音乐少年们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更专业和包容的舞台,也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本土原创音乐蓬勃的生命力,看到本土原创音乐“可期”的未来。

节目不仅呈现了一群个性独特且有趣真实的音乐少年,也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用音乐记录成长,用创作表达时代情绪,与世界对话,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

✎作者 | 生蚝

✎排版 | 易天天

✎校对 | 杨潮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这群“土酷”的年轻人,正在乐坛种玫瑰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