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庐江的桥 | 细数庐江那些历史与发展共鸣的桥梁
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桥
河流蜿蜒,穿桥而过,
流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故事。
桥梁见证历史、见证发展,
庐江的发展离不开桥梁。
庐江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
水系丰富,纵横成网,
河流干渠,联袂成趣,
有杭埠河、县河、白石天河、
兆河、西河、马槽河、罗埠河、
黄泥河、界河等14条河流,
形成湖光秀色的旅游观光胜地,
其中的桥梁更是不胜枚举。
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了解
庐江这些著名的桥
一
现代桥梁,见证庐江的发展
01
杭埠河大桥
杭埠河大桥全长826米,主跨为2*130米的钢塔斜拉桥,位于合铜公路肥西与庐江之间的杭埠河上游,是安徽省最高的跨内河大桥,它的主桥墩高度达102.5米。
02
白石天河大桥
白石天河大桥位于庐江境内,它的桥塔设计好像两只相互依偎的白鹭,像是母白鹭给幼年白鹭喂食,体现了巢湖传说中的孝悌之意。刚柔相济的白鹭形桥塔,气势恢宏,富于变化丝丝拉索形如翅膀,振翅欲飞,主塔下部心形的镂空设计,既展现了整个巢湖的轮廓,又呼应了主题。
03
兆河大桥
兆河大桥位于庐江县与巢湖市的界河——兆河上,是316省道与环巢湖旅游大道并线路段;主桥为塔梁固结体系的双索面拱型单塔斜拉桥,主塔高82.615米,主跨为130米,钢箱梁桥的边跨为80米,桥宽34.5米,下塔柱和中塔柱采用钢筋砼结构,上塔柱和主梁一样为钢结构,大桥采用向后倾斜75°拱型斜拉,造型美观、现代,充分体现了合肥对外开放的门户与窗口形像。
04
引江济淮G3合铜高速特大桥
引江济淮G3合铜黄高速特大桥位于引江济淮工程庐江县境内菜子湖段和既有G3合铜黄高速公路交叉处,路基宽26米,双向四车道,时速120km/h。主桥为钢箱梁提篮拱桥,跨度295米,长度居安徽省同类型桥梁结构形式中第一位,全国第二位。
05
黄陂湖跨县河大桥
黄陂湖县河大桥、黄泥河桥、瓦洋河桥属庐江县黄陂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其中跨县河大桥为305米拱梁组合桥,项目于2019年4月开工,历时540天,各参建单位通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克服了技术、洪涝、疫情等挑战因素,安全、保质、高效的完成了建设任务。该三座桥梁的顺利建成,对进一步完善黄陂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增强环湖流域水系联通具有重要意义。
06
临湖路桥
临湖路桥,全长256米,是沟通城西南区域和县城中心的重要次干路,也是环绕未来移湖公园的主要交通网。规划中的移湖公园总面积约为3580亩,湖面面积是1220亩。目前已建5座人工岛,2.3公里的环湖步道。
二
历史桥梁,庐江古城的回忆
-01-
捧檄桥
捧檄桥位于庐江县城东门,长百余米,为五孔青石桥,横跨文昌河。庐江知县马骥在重修此桥时,曾在桥下掘得碑石一块,上刻“临仙桥”三字,始得知此桥之古名。
“捧檄桥”之名,乃源于我国历史上著名孝子毛义的故事。毛义,字少节,东汉末庐江人。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年少便为他人放牧为生,箪食瓢饮,奉养其母。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遂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朝廷得知,送檄文赏封他为安阳县令,为了安慰母亲,毛义迎至“临仙桥”喜接檄文。然时隔不久母亲病逝,朝廷派人专车前来看望,岂知毛义却跪拜于“临仙桥”上,将原赏封安阳县令的檄文双手捧还,“躬履逊让”,不愿为官。葬母后隐居山野。(《后汉书。刘平传序》)毛义有孝行且不贪利禄,世人称道,便改“临仙桥”为“捧檄桥”。
-02-
通济桥
通济桥,位于庐城西门岗湾老街,始建于宋建隆年间。
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津梁)载:“通济桥,即庐城小西门外品桥,旧名桐城桥,亦名平城桥。明嘉靖年间,监生刘川重修。崇祯间,流寇薄城。知县耿廷录断之,后重建。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陈允中重修;咸丰年间,贼毁;光绪四年(1878),邑绅沣鼎立两次修建。”
进人21世纪,庐城改造,通济桥随同岗湾老街一并拆除。替而代之的是今中心城商贸步行街与重建后的“岗湾老街”之间,在原通济桥旧址处,新建的一座仿古石拱桥,成为庐城繁华闹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3-
白山大桥
白山大桥,位于白山镇西街头,白石天河与南河汇合处。距庐城26千米。《庐江具交通志》载:“清未民初,庐江十大圩、同大圩百姓进出白山镇皆用小船摆渡:由渡工秋后集中收取渡资,当地大户5斗、小户3斗,外地渡客则由船主直接收取渡资,交通极为不便。民国31年(1942)春,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八挺进纵队司令龙炎武四个支队驻扎在白山、盛桥一带,以修白山桥为名,搜刮民财7000银元,当时能购进大米20万(市)斤,结果此桥未修,所集资金却全部被其中饱私囊。”
新中国成立后,于1972年成立“建桥筹备工作组”,启动建桥选址、探测等各项筹备工作。1976年初,大桥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历时2年10个月,于1978年10月20日举行通车典礼。
白山桥由白石天河桥(主桥)和南河桥(岔道桥)组成,主、岔桥以90度相交,呈“7”字形连接,总长335.8米,是当年县境内最大的一座公路桥。
-04-
掷杯桥
掷杯桥,历史古桥,位于城南县河东500米。
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古迹)载:“掷杯桥,在升仙桥西,通圩埂相传曹操饮左慈鸩酒于此,慈掷杯空中,忽失所在,因名掷杯。雍正九年(1731)重修。”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驻军舒县(今庐江县),方士左慈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深为反感,常以幻术戏弄他。二日曹操设宴并备鸩酒(毒酒)要左慈喝,但见左慈拔下冠上玉簪,于杯中一画,将酒分为两半,自己喝了一半,另一半送于曹操,曹操拒饮,左慈笑将酒杯掷于空中,酒杯竟化作一只白鸠,绕桥而飞。后人便称此桥为“掷杯桥”。
此桥为石板桥,清顺治十三年(1656),庐江知县孙弘喆作《掷杯桥》诗:
绿塍红陌沟衍,水流口口通污邪。
羽化老羝不复返,丁丁惟有避人蛙。
断石为桥仅约略,一曲朝岚暮落霞。
鸣呼!丹去井留洞已,只余杯影孰真伪。
古言魏武蚁视祢正平,祢衡也。
安知元放羊牵曹吉利。鸣呼!
小儿祢衡笔落鹦鹉洲,仙人左慈酒散庐江地。
(注:“口口”,系字迹难辨。)
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于1963年维修加固。1978年庐江酒厂建厂外道路,没桥作下水道。“掷杯桥”遗址遗迹不存,仅存地名。
-05-
罗昌河桥
罗昌河桥,又名罗阳桥,位于罗河镇街道,距庐城南25千米。
清光绪《江县志》(卷之二,津梁)载:“罗昌河桥在治南五十里。嘉庄元年(1796),倾圯。项恩长募捐重建。”
罗昌河是江淮之间渡江南下的重要水道之一,系军事战略要塞,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地方文献记载: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南下追歼窦建德残部,一度驻军于此。是年罗河渔场兴起,沿河两岸已成市集,但河上无桥,两岸全靠舟楫往来。尉迟恭见状,觉得如此要地,一旦战事爆发,河上无桥,岂不延误战机?如是立即找来工匠,抽调精壮士兵协助,架起一座石拱桥。以河名“罗昌河桥”。
此桥位于罗昌河中游,桥全长27.5米,3孔,中孔净跨6米,两边孔净跨7米,桥宽5.3米。历尽千年风雨,几经兴废。
庐江的桥,
一边守护潜川古城的回忆之河,
一边架起城市建设的迈进之路。
一座座跨河大桥的崛地而起,
不仅仅是城市的“颜值担当”,
更是庐江对外连接的纽带,
承载着庐江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
原标题:《庐江的桥 | 细数庐江那些历史与发展共鸣的桥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