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想把这部《恰同学少年》推荐给每个青年
从最近大热的青春剧《上瘾》,到之前大卖的青春电影《小时代》《匆匆那年》《栀子花开》,拍得怎么样暂且不说,这些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似乎除了情情爱爱就没别的事了。
其实视角狭隘的不独青春剧,主旋律题材是另外一种片面化,面对重大历史题材,但凡正面描写历史人物的,总不免符号化,不能有突破。
不过大概在十年前,湖南台曾经推出过这样一部红色主旋律青春偶像剧,它成功避开了上面的种种限制和缺点,其质量不得不让人赞叹,即便不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了。它就是本文叙述的对象——《恰同学少年》。
其实在那个时代,观众凡是提到“湖南台”,无比竖起大拇指。在那个时代,“湖南台出品”就是精品剧的代名词,正剧有《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传奇剧有《血色湘西》,戏说有《还珠格格》。
从片头说起
要了解一部影视作品,光盯着那些演员们是不行的,演员的台词、肢体、表情、眼神等等都只是一个作品的一部分,影视作品是团队协作的产物,我们更要看到在演员背后的那些主创人员。
而片头,就帮了我们大忙。
《恰同学少年》的主演当时大都是新演员,没有拍过戏,这给我们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带来难度,好在打开它的片头,不少熟悉的名字进入我们眼帘,仿佛找到理解这部剧的钥匙一般。
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总策划,除了第一位显然是挂名的(其后还有顾问邵华)外,第三位郑佳明和第四位刘文武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郑佳明与共和国同岁,本不是影视行业人士,郑佳明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但是他也曾参与过电视剧制作,担任过几部电视剧的总策划,这几部电视剧正是《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和《恰同学少年》。刘文武同样是湖南籍的影视行业人士,早在1990年代就找寻来金牌编剧刘和平,重量级导演胡玫,并邀张黎作为摄影,以“当家难”为总基调,拍摄了电视剧史上的精品之作《雍正王朝》。而在本世纪初,他又和张黎在苦苦思索“当家难”这个命题中,究竟应该“当谁的家”,于是一拍即合,为观众献出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剧史上最具有讨论价值的电视剧《走向共和》。
因此,有这两位坐镇的《恰同学少年》,我们似乎能够看出这部剧究竟想拍成什么样了,紧接着出现的几位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总制片人罗浩位列“全国十佳制片人”,在当年可算得上是影视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经他手的电视剧几乎部部精品,无论是已经载入史册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还是主旋律里的佳作《国家行动》、《国歌》,亦或是一直没有平台播出的《春秋淹城》,都堪称无一部不是好作品,这部《恰同学少年》正好也有他,“郑佳明”、“刘文武”、“罗浩”,这些名字都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名词——“原班人马”。
于是我们接着往下看。
果不其然,《恰同学少年》的编剧指导和剧本统筹,就是曾经写下过《走向共和》的盛和煜,而总摄影师池小宁,正是《雍正王朝》《忠诚》《走向共和》《汉武大帝》《香樟树》《乔家大院》等一系列作品的摄影师。
所以片头看到这里,其实是没错了,这部《恰同学少年》虽然是主旋律作品,却定然承载着主创人员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一种迫不及待喷薄欲出的呼吁,而这种呼吁也必然是剧中人物想说出口的,不同于以往教条式的主旋律,他们是想有所表达的。这样的创作团队,他们的创作意识可以说是国内领先的,甚至可以说是第一的。
这就是《恰同学少年》的质量保障,单从片头一分多钟我们就可以很信任它的品质。
事实证明,我们没有看走眼。
《恰同学少年》中的青春元素
《恰同学少年》这部剧有正剧成分,也有青春元素,这使得很多青少年爱看它,而避免了被冷落的情况,事实上通过两个数据对比就可以看出来。
一是和它同期播出的《大明王朝1566》的收视率对比。《大明王朝1566》作为湖南台那年重磅推出的大戏,却因为曲高和寡,而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场面。
二是《恰同学少年》在央视的收视率。本剧当时登陆央视一套时,几乎没有任何新闻宣传,第一集的时候收视率非常惨淡,然而因为这部剧质量扎实又能够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在大结局时甚至拿下了央视当年年度收视总冠军的纪录。
这两个对比很显然,这部《恰同学少年》是叫座又叫好的。当年剧本统筹盛和煜是对此感到意外的,曾写了《走向共和》的他,因为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不同于教科书式的塑造,使得他遭受了不少非议,因而在《恰同学少年》里他没有使用《走》里面那种独有的历史悲壮感,而是描写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酋,却不料赢得了满堂彩。
而这样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酋”,恰恰是掐对了观众的命脉,找到了青春作品拍摄的核心。
我们现在往往批评青春电视剧、青春电影,说这些作品都是拍的“堕胎”、“车祸”云云,那些不真实,其实看过《猜火车》的都知道,这些内容存在于影视作品里根本不是致命伤,而我们现在批评的这些青春影视作品所缺乏的,正是《恰同学少年》所拥有的那些元素。
青春最重要的元素有这么几个:向上、冲动、叛逆……相比于很多着眼于情爱与自我颓废的青春影视作品,《恰同学少年》则非常成功地把握住了这几个元素,也因此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目光。
一部好的作品是贯通的,无论是背后的主创人员,还是演员的精气神,亦或是剧中的音乐,气质都是一致的,正如《走向共和》里唱的“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江河”就很贴近其主题“走出路”,整个音乐是悲怆的、有历史厚重感的,《恰同学少年》的音乐就是激昂、磅礴、青春、活力的——
《美哉,潇湘伟少年》:“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晓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咏长夜,攀北斗,蝶恋花,梦难求。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美哉潇湘伟少年,踏浪湘江竞风流,踏浪湘江竞风流。名和利,莫问候,书并剑,到心头。挥毫万山红,举臂托飞舟,美哉中华伟少年,他日神州竞风流,他日神州竞风流。”
这首片尾曲由谭仲池作词,王宪作曲。谭仲池曾是湖南省文联主席、长沙市市长,出版过不少诗集;王宪是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八旗子弟》《一代妖后》《末代皇帝》《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的音乐都曾有所参与。
这首《美哉,潇湘伟少年》无论是歌词还是腔调,都给人一种蓬勃向上,朝气逼人的感觉,巧妙地紧贴《沁园春·长沙》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原句。
而在叙述故事剧情之前,我们再看一看演员的选角。
当初谷智鑫扮演青年毛泽东时,很多人议论说一点不像,但就是这样一个形不似的谷智鑫,却极为神似毛泽东,用剧中杨昌济的原话说就是:“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这段杨昌济的话,正是对谷智鑫眼神的最佳诠释,虽然外表不是很像毛泽东,但谷智鑫那双眼睛清澈有力,虽然还有些稚嫩,却蕴藏着大力量。与毛泽东相对比的,是蔡和森的深沉稳重、内敛踏实和萧子升的温润如玉、翩翩君子,这一点我们从定妆照上也可窥探一二(见下图),剧情里更是如此。除却如此鲜明的眼神、声音等元素,整部剧的故事情节也同样是“青春”的。第一集里表现了毛泽东容易受激,因而十分激动,赌气一样要买书,被很多观众指责,认为这样的描写是在丑化伟人。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青春的表现。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青春,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伟人的,这一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青春就容易冲动,因此出现这样的故事情节,反而是更合理化、更人性化,相比于后期不得不脸谱化的政治符号,该剧如此表现实属不易。
同样的还有袁吉六因为毛泽东写作不知收敛,总是写梁启超的新闻体,而不断给他打低分,毛泽东气不过在课堂上与老师发生冲突,最后却在杨昌济的一番教导下幡然悔悟。这样的情节恰恰就是“叛逆”的表现。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叛逆的思想,而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学子,毛泽东的叛逆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他更是在叛逆中思索,在思索中进步,而这正是本剧和其他青春剧不同的地方之一。
本剧和其他青春剧不同的地方还有一处,那就是对爱情的处理。作为一部青春剧,爱情本是主体,而在本剧中却一次次让位,最后居于一个较为后排的位置。不同于男女爱情里的缠缠绵绵,毛泽东和陶斯泳、杨开慧的感情纠葛则被处理得干净利落,非常漂亮。爱情剧里的少女怀春、少年多情发生在反派刘俊卿的爱情戏上,而对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主要人物身上,则没有相关的情节,不拖泥带水,也更贴切当时年轻人的主流想法。敢于大胆让步,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恰同学少年》里的正剧成分
作为一部老少皆宜的红色历史剧,青春元素可以负责吸引青少年群体,而对于稍高层次的群体,其正剧成分又同样可以满足,因此本剧在各个年龄段都吃得开,所以在当年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历史剧。很多观众看到历史剧会望而却步,好在《恰同学少年》里虽然描述的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十分出名的历史人物,却只着眼于他们人生的早期,无论对于观众还是对于剧中人物,甚至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一纸空白,观众只需要循着故事情节一起往下看便是,不用太多负担。
这正是本剧的独到之处。
我们知道,近代史的题材较为敏感,要拍成主旋律,可是对于刘文武、盛和煜这些人来说,主旋律也要拍出自己的意识,那么选择伟人的青年时代是再好不过的了,既可以正面描写而不必侧面叙述(《人间正道是沧桑》《北平无战事》),又可以不拘泥于既有的历史符号而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长征》《解放》),对于“找出路”的问题,本剧可以畅所欲言。
这样的“找出路”,题眼就在杨昌济课堂上询问学生们的志向那一幕,在那一幕里,毛泽东回答的是四个字:“我不知道。”
杨昌济并没有强求他回答,而是说:“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你的志向是什么。能答应我吗?”这正是本剧的题眼,自这以后的所有剧情,都是为毛泽东在一步步坚定自己志向、清晰自己志向服务的,而杨昌济其实也知道,毛泽东不是不说,而是因为志向太大、太遥远,所以不肯轻言。
“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毛泽东在三十年后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伟业,而早在上世纪初,这颗种子早已埋在了他的心里,并一步步生根发芽。
其后几乎每一个故事里,毛泽东都有自己的思索,而这些思索在日后新中国成立的那段岁月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些思索留下的印记。
比如在看到杨昌济清晨即起,以井水浴肉体,然后晨诵半小时,以圣贤之言浴精神,这一幕就对毛泽东有了极大影响,这条线索在随后就带动毛泽东也效仿,甚至影响到了后来他冬泳湘江的故事。而同样在这方面的思索,还有着他一个同窗好友的去世,那位好友因为身体原因离世给了他很大冲击,但他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哀愁的悲痛中,而是思索出读书人不应死读书,需要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上,甚至写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论文,被认为是当时对体育教育改革最全面的文章。还有因为毛泽东自己的国文成绩非常优异,而理科成绩则一塌糊涂,为此编剧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两组讨论,一组是以杨昌济、袁吉六为首的教师组对此的讨论,一组是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三人的理念碰撞。
在后一组中,毛泽东的积极锐利、萧子升的正气保守、蔡和森的包容求和,都通过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体育和应试的催化,毛泽东在新中国的教育问题上,有着独到见解,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
对与错我们这里搁到一边,那是需要历史来判断的,但我们看到的是,在《恰同学少年》里,草蛇灰线一般埋下种子,越熟悉建国后历史的,就越能会心一笑。
类似的还有很多,孔昭绶和张干两位教育家的理念不同,一位认为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一位认为学生应当受到保护,都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毛泽东的理念显然和前者更为贴近,剧中并没有因此丑化后者,却设置了不少毛泽东对学生和政治的看法,甚至还有杨昌济“毛泽东才不会理会什么规则呢”的断言,这一切都不免让我们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故事,毛泽东早年的行迹对后来的想法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与此同时,非暴力无法救中国、地方乡绅道貌岸然、劳苦女性地位低下等问题上,本剧里毛泽东同样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而这些社会问题在日后他的思想里也一步步体现。在人物设置上,本剧除了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正面人物外,还专门刻画了两个虚构人物,一个是富家子弟却一心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王子鹏,一个是穷苦子弟却向往着可以过上老爷生活的刘俊卿,这两个人本身就互为对比,前者单纯后者复杂,而相对于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这两个人物同样是起了衬托作用,作为创作空间极大的两个人物形象,并没有设置得脸谱化、符号化,而是依旧有着个人的情感、波动。
《恰同学少年》以后的红色青春剧
2007年,二十三集的《恰同学少年》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当时就有传闻说要拍续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按照时间线紧接着就会进入主旋律符号化的影视描述,创作难度一定是有的,所以需要另辟蹊径。
作为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剧,湖南台在2011年又推出了《恰同学少年》的续集《风华正茂》,以毛泽东投身革命为主线,但因为剧组主要人员都没有参演,这部续集反响平平,无论是收视还是口碑,均不如人意,草草收场。
而作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献礼剧《毛泽东》,虽然目前只播放了建国前夕的部分,编剧也是《恰同学少年》的编剧黄晖,但由于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还是参加革命时期,前人之述都备矣,本剧同样没有《恰同学少年》那样的火热程度。
同时我还注意到一部康洪雷导演拍摄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紧接《恰同学少年》,以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主要人物,描写这群人在法国求学的故事,我对此本有着极大厚望,然而立意虽好,整个剧本却较为平淡,虽然是《恰同学少年》后最好的红色青春剧,却始终不如它。
这就是现状,快十年过去了,电视剧集数早就越来越多,动辄像《芈月传》《武媚娘传奇》那样八九十集,但制作质量和创作理念却在逐步退化,就如本文开头所言:《恰同学少年》这样一部红色主旋律青春偶像剧,不得不让人赞叹,即便不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了。
“找出路”
《恰同学少年》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的青春剧,但它的野心却不小,以郑佳明、刘文武、罗浩、盛和煜为核心的这个团队,继续走着《走向共和》后的“找出路”探索,《走向共和》到张勋复辟就巧妙地结束了,而《恰同学少年》正可以循着这条路走出自己的想法来。
虽然剧中的这条路不见得就是完全正确的,也不见得尽如人意,但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本剧主创,都在试图为这些故事尽心尽力,试图找到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虽然任重道远,但他们依旧在路上。
用毛泽东的三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