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内心戏总是很丰富,可能是一种消极思维倾向

2021-09-15 1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内心戏总是很丰富,可能是一种消极思维倾向 原创 林立晴 酷炫脑

Via:Yin Weihung

作者 | 林立晴

审校 | 酷炫脑主创

美工 | 老雕虫

编辑 | 桃子

反刍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只是沉浸在事件的消极情绪里,或者反复纠结事件为什么发生,却难以得出有益的经验。其实,事情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是内心戏在作祟。

01 “要是当时……就好了”

曾经有个室友,我们都叫他“后悔哥”,因为他特别习惯后悔,不分大事小情总会一边念叨着一边叹气。

他的口头禅就是:唉,要是当时我这么做就好了。

Via:y园糖

他去面试一家很想进的公司,本来志在必得,没想到最后没有通过。

怎么就没通过面试呢?他忍不住开始把面试的前后经过都一点点放大来看:可能是当时某个问题回答得不是很自信,当时也看到了面试官面无表情,肯定是一早就在暗示自己回答得不够好,怎么自己就没理解到呢;也有可能是开头的自我介绍说得太长了,唉,会不会让面试官误会我喜欢夸夸其谈呢;对了,中间面试官有夸过我做的事情蛮多,还对我笑了一下,那他应该是挺认可我的,那是我哪里让他觉得不行呢,该不会是因为我走的时候打翻了那杯水吧……

他纠结来纠结去,把面试的每个细节都反复回想琢磨,畅想了很多可能性,也没得出个最终答案,倒是不断在后悔要是再重来一遍,他肯定会做得更好。

虽然反思面试过程、总结经验是好事,但总结完就应该往前走了,可他偏偏不断把简单的回忆重重的加工,抓着过去不放,硬生生把自己编排成悲剧里的主人公。

Via:Andrew Merkel

其实事情本身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糟糕,只是内心戏在作祟。

内心戏越是丰富,他就越是沉迷其中,看不到眼前乃至未来的可能性。

多数人都会有内心戏,只不过有的人只是偶尔回忆时出现小剧场,而有的人则把过去的回忆演变成大型连续剧。

02 如何停下脑海里的小剧场?

“后悔哥”丰富的内心戏,并不是因为他多愁善感、想象力丰富,而是受到较为严重的反刍思维的影响。

反刍思维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不愉快的生活事件之后,会持续地近乎强迫性地思考和反省事件本身的行为。

反刍和反省不同,反省是一种有意识的理性思考,是试图借由回顾事件来总结经验,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而反刍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只是沉浸在事件的消极情绪里,或者反复纠结事件为什么发生,却难以得出有益的经验。

心理学研究指出,过度反刍、内心戏过于丰富对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甚至容易导致抑郁。

Via:Nikolos N

那反刍思维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你处于清醒状态又不需要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走神、冥想、做白日梦时,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就会激活,大脑进入清醒的休息状态。

这个网络在你思考他人、自身,回忆过去、计划将来的时候也会被激活,它整理你的记忆、总结你的特点、反映你的情绪,也评估他人与身边的环境,因此与“自我认知”的形成息息相关,也是思维反刍的重要结构。

思维反刍行为主要受到两个机制同时控制。

负责比较高等认知功能的大脑皮层“认知脑”“自上而下”地控制,是大脑根据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主动地控制,比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可以抑制负面情绪产生。

从比较初等的“情绪脑”发起的“自下而上”式的控制,则是由外界情绪触发的被动控制,杏仁核感知到恐惧情绪就属于这个机制的一环。

这两个机制调节失常,或者DMN功能紊乱,都会对思维反刍恶化推波助澜。

Via:Okasana Kurmaz

生活中有反刍思维的人并不少见,只不过不同人的程度不同。内心戏越是丰富,意味着反刍思维的倾向越严重。

有的人只是会对某件事耿耿于怀,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糗事,现在还是会反复想起当时的场景和感受;

有的人则是放不下某件事,比如某件重要事情的挫败,比如分手、考试、工作,总在纠结为什么自己如此不幸,脑补了很多剧情,并且总在悔不当初。

如果你也总是不自觉在脑海里反复回顾过去,内心戏过度丰富,又总爱把事情想得很消极,难以把目光聚焦在当下,那么也许你也在被反刍思维影响。

Via:Olena Tieriekhove

向你推荐《内心戏丰富程度测试》,它将从“症状反刍”、“强迫思考”、“反省深思”三大维度深层解读你的反刍思维现状,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内心戏丰富程度,进而更好地调整思维惯性,减少反刍思维所带来的消极情绪。

它能给到你:

1.解读你的反刍思维倾向程度高低

2.分析你反刍思维具体的根源和表现

3.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思维反刍、

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的神经机制

4.了解如何减少乃至停止反刍思维,不再自我折磨

原标题:《内心戏总是很丰富,可能是一种消极思维倾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