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代开学季︱万锤乃成一方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

2021-09-03 11: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古代开学季︱项德胜:万锤乃成一方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 原创 匠匠 了不起的匠人

万锤终成一方墨,以漆黑之身,书写千年文化。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

#古代开学季#第三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徽墨大师项德胜千锤百炼的人生。

好墨如良马

传承古时风韵、保留时代印记

处在这个每天都在用键盘打字的时代,你还记得上次拿起笔写字是什么时候吗?

小时候初学钢笔字和毛笔字,总是一不小心就被碳素墨水和墨汁弄得一手脏污。这类我们熟悉的液态墨,其实都是为了现代书写更加便捷的产物。

至于人们常说的笔墨纸砚,其中的传统中国墨,似乎一直离大众很远,很多人大概会觉得它不是日常的实用品,更像是用来收藏的工艺美术品。

然而那些不过一两重的小小墨块,却融合了制墨人心中对诗书、画、印、雕刻、描金的设计巧思。既能传承古时风韵,也能保留时代印记。

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

在古时候人们书法作画,对于墨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们的作品也被称为“墨迹”或者“墨宝”。

苏轼的诗中有一句“妙手惟潘翁”,指的就是宋代制墨名家—— 安徽歙县人潘谷。苏轼曾说,潘谷制作出来的好墨,自己不敢使用,平常人也不能用。潘谷的墨送到了“蓬莱宫”中,被比作仙人使用的物品,可见苏轼对徽墨的推崇。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看重徽墨,是因为在书法和绘画中,笔法和墨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墨甚至会直接影响作品,所以才会有“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这种说法流传于世。

一方好墨如同将士的良马,足见它的重要性。

为了探究传统制作的徽墨之妙,我们前去寻访了徽墨技艺传承人——项德胜。

在制墨世家长大,项德胜耳濡目染,打小就对这项技艺有着绝对赤诚的热情。在16岁时他就去了墨厂锤墨,之后又偷偷自学了雕刻墨模,时至今日,既会雕刻又擅制墨的大师寥寥无几,但他却是其中一个。

只因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制墨刻墨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古法制造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说起徽墨的优点,曾有评价说“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可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在工艺上就必须「遵循古法」。以古法制作的徽墨,耐腐蚀、抗氧化,落纸如漆,经久不褪,能传承几百上千年。然而书写如今逐渐变成一件稀罕事,就算饶有兴趣的提起笔来,蘸的也多是现代工艺量产的墨汁。传统制墨的人因此变得屈指可数。

而项德胜,仍然在坚持古法制墨。

徽墨于爱好者来说,能感受到的是研墨挥毫时的潇洒肆意,极少会有人知道在制作过程中,墨工洒汗锤墨的艰辛与刻模上漆的费神劳心。

徽墨细腻,耐得住时间的流逝。但相应的,其制作技艺也相当复杂,足足有20多道工序,炼烟、洗烟、熬胶、拌料、成坯、烘烤、锤打、定形、晾晒、打磨、描金、雕刻……

每道工序都需静心凝神,再加上时间的等待,仅晾墨阴干就需要6个月。

希望100年后的后人

能看到100年前的笔墨流传

1976年,在父亲退休后,16岁的项德胜顶职进了胡开文墨厂。

最初只是个学徒的他,被分配到了锤墨车间,做着制墨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道工序,抡着七八斤的锤子做纯粹的力气活。有时一天下来,手都是肿的,破皮流血更是常见。

用项德胜的话讲, 锤墨又脏又累,“和人说话,手都插在口袋里不敢伸出来”。那时的他想方设法去做墨模,但这道工序也是制墨最难的一环。

因为墨模雕刻并非正面雕,而是反雕,不仅要学会绘画和刀法技艺,还要具备对题材的领悟水平和对木质的驾驭能力,

从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到船帆、渔舟,还有各种字体的文字,整幅作品都需要采用反雕手法,十分考验技术。

“当时厂里面只有一个老师傅教墨模,好多领导的子女都有兴趣学,我只好偷师,每天早早干完自己的活,就跑到老师傅的车间转悠,看他怎么刻,然后照葫芦画瓢。”

终于有一天项德胜做了一个金鸡独立的立体造型,被厂里师傅发现后,如愿调到了墨模车间。

那时车间里的师傅多雕传统造型,以简单实用为主。后来担任车间主任的项德胜,便专攻徽墨的设计。他苦练雕刻技术,创出了多款新式墨模,也让徽墨慢慢在实用的基础上走上艺术化。

在项德胜看来,制墨即便要创新也不能空穴来风,传统文化才是根,传承的过程中少不了参考市场的趋势,但内核是不能变的。

“希望100年后的后人,能够像今天的我们一样,看到100年前的笔墨流传。”

哪怕特立独行

也要保持自己的态度

徽墨的原料选取极其挑剔,一定要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化死去的老松树,这样的松树饱含油脂,炼出来的烟才会没有任何杂质,质量也是最好的。

为了寻找最佳材质作为的原料,项德胜在距古徽州城300公里外的大山里,找到了全国仅存的炼烟基地。

一次炼烟,至少要持续三天,50公斤的松根,仅能烧制松烟2到3公斤。只有用这种方式取得的松烟,才能保证制成的墨乌黑内敛,书画时才能呈现出干、湿、浓、淡、枯,不同形态的黑色之美。

收集的松烟,经过细绢层层筛选,需要再进行和胶,通过胶将颗粒状的松烟凝结起来,使墨成为便于研磨的固体。项德胜曾尝试了1000多种配料,甚至不惜使用名贵的金箔、麝香、蛇胆等各种配料,来防虫蛀和增加墨的层次。

搅拌均匀后的配料,还要再进行数万次的捶打,才能互相渗透完全,成为细洁柔软的墨胚。最后将称过重的墨胚放入墨模,压出模的形状,再经过长达一年的阴干时间,每天将墨锭翻面;

待墨干燥后,将墨面上的纹样填彩描金,才算真正完成一块徽墨,这一过程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

在今天,温润如山水的笔墨早已让位给冰冷高效的键盘。

然而制作徽墨的传统手艺,终须更多的人来传承。因为我们永远不会从键盘中,嗅得到一方徽墨里那"松烟底事长,千载溢清香"的香气。哪怕特立独行,也要保持自己的态度,时代更迭中,恪守祖宗规矩,是项德胜身上一种珍贵的不合时宜。

— END —

采访Q&A

匠匠:请您简单讲一下徽墨和墨汁的区别?

项德胜: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徽墨能够让字画永远保存,这点是墨汁做不到的,因为墨汁它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刚开始碳素会很黑,但时间久了就会褪色。徽墨一开始淡,但时间越久反而越沉稳。

匠匠:您制墨的配料里还会添加麝香,这不是一味名贵的药材吗?

项德胜:没错。麝香其实是一种跌打药,但不是因为名贵而放在徽墨里,它是为书画服务的,麝香的作用是让墨渗透到每一个纸纹里去,过去用它来写牌匾,它能把墨带到木头里很深的地方,所以形容为“入门三分,力透纸背。”

匠匠:在这行几十年了,您有在技术上遇到什么困难吗?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您呢?

项德胜:技术上倒没有什么困难,一开始也是为了谋生,时间长了以后觉得越做越有意思,虽然又苦又累又脏,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个东西传承下去。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脉传承,靠的就是文房四宝;过去的历史文献都是用徽墨记载下来的,我们后人才能了解这个文化;一想到这些就觉得一定要把这份手艺坚守下去。

-Fin-

运营 |匠匠

编辑 |涂涂

* 如需转载请联系匠匠并注明媒体来源

原标题:《古代开学季︱项德胜:万锤乃成一方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