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宿州贫困生请吃饭事件”为何难收场:掩盖打压灭稿不是正道

李阔/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6-02-17 19:47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春节期间,“宿州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一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热点。一件看似“不大”的舆情事件,为何发展到最后难以收场?此事暴露出哪些舆情处置短板?

不守规矩者显然要付出沉重代价,而遵纪守法者却能过个好年。这个春节,多家媒体聚焦安徽“官风”的改变。从不适应到自觉遵守,基层官员改变的不仅是心态,更是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和对良好政治生态的自觉维护。

惯性思维致应对失策

1月2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篇《宿州“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上):谁受益谁掏钱》的报道让沉寂一个多月的“宿州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再度成为舆情热点。

此后,该报连续6天在头版、评论版刊发系列报道和评论,对整个事件详情进行披露。一桩原本情节简单、事实清楚的基层违纪案件,竟演绎出多方角力、欲盖弥彰的剧情,最终导致市区两级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

《中国纪检监察报》在报道中指出:“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是一桩刺痛人心、影响恶劣的丑闻。本报连着三天在头版刊发关于该事件的调查报道,目的就是通过解剖麻雀,揭示其害,批判错误,警示他人。”

“‘雁过拔毛’的潜规则、村支书和小学校长动的歪脑筋、教育主管部门怕‘家丑外扬’的小心思、媒体摒弃公义的利益‘倒戈’、基层纪委开展监督的能力不足……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谁该脸红?谁该反思?谁该警醒?”《人民日报》刊发评论认为,真相虽已大白于天下,有关责任人也悉数遭受惩处,但我们不应轻易“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样本。

仅从舆情处置角度来看,事情发生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想的不是立即调查处理,反而认为“监督就是添乱”、“家丑不可外扬”,积极协调媒体“灭稿”,丧失了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处置舆情的最佳机会。

事件被曝光后,当地官方依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忽视了此事发生的重大背景——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中纪委全会刚刚召开,治理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成为今年反腐的重点。一个侵害贫困学生切身利益的违纪事件,很容易成为舆论聚焦的负面典型。

教育部门希望仅处理校长来平息舆情,却不曾想事件发展到举国震惊的局面。以致舆情持续走高,引发中纪委领导高度重视,直到中纪委和省纪委联合介入调查。

面对上级调查组调查,埇桥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不知悔改,相反却试图掩盖,进行串供;纪检部门获悉舆情后,也未进行及时调查核实,仅听下级片面报告,舆情预判失误,结果引火烧身。

整个事件的舆情处置暴露出当地个别官员的惯性思维——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不出事就是有本事。

但舆情能否搞定、摆平,显然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靠的是严谨、正确的预判,有效及时的处置手段,最重要的是解决引发舆情事件的本身问题。靠掩盖、打压、灭稿显然不是正道。

春节“官风”改变引舆论关注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春节前后,各地公款消费等节日“易发症”是否复发?日前,《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派出多路记者前往安徽、云南、新疆等地进行调查。报道反映,今年春节期间,安徽等地公款消费难见踪影,“官风”得到明显改变。

“‘春节送礼风’不见了,干部迎来送往的少了,溜哨早退的少了,办的实事多了……”安徽省阜南县纪委第四乡镇工作室主任张彬是一位基层“老纪检”,今年春节,他向记者谈起近年来“节日基层官风之变”。

基层官风的改变来自于纪检监察部门的严管。比如,春节期间,安徽省纪委派出三个检查监督组,对合肥的储值卡、购物卡、加油卡情况开展突击检查;针对公款大吃大喝,各地纪委派出暗访组前往饭店暗访;今年是安徽公车改革后的第一个春节,各地通过封车、下载GPS定位、调阅高速口车辆通行记录等,严查公车私用……

今年春节,记者回阜阳老家过年,明显感觉到这种“官风”的改变:熟悉的官员中,春节应酬的少了,值班的多了;公车私用的少了,私车公用的却多了;值班脱岗的少了,在岗干事的多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我们也应看到,基层官风转变的局面并不牢固,顶风违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防止不正之风死灰复燃,还需踏着不变的步伐,形成持续正风反腐高压态势,让不愿腐成为常态。

六尺巷火热背后折射了什么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除夕夜,皖籍演员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登上春晚,让安徽桐城六尺巷背后的张家故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歌曲《六尺巷》直接取材于六尺巷典故,是一首展示六尺巷互敬礼让、和谐包容文化内涵的歌曲。

据媒体报道,春节期间,许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到六尺巷,将其围得水泄不通。六尺巷火热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互敬礼让、和谐包容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曾几何时,不少人对物质的追求胜于对传统礼仪的坚守。现实中,人与人间的严重不信任、邻里间的冷漠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割裂。传统的礼让包容、互谅互让精神更是被长期所忽视。

作为六尺巷故地主角张英、张廷玉一家,其为前朝及后世所称道的,除了以六尺巷为代表的礼让精神外,张家数代人的高洁致远、老成谋国和家族式清廉同样殊为难得。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20字,即为桐城张氏家族传承至今的家训。澎湃新闻网认为,作为桐城派文化一部分的张家家训,即便是在当代社会仍有其重大现实意义。“比如清代桐城籍高官的‘家族式清廉’,对于此前以山西、江西官场为代表的‘家族式贪腐’治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为官之德,就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14年11月14日,王岐山到访安徽桐城六尺巷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被称为一次低调而有深意的调研。三天后,中纪委监察部官网站发表了《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以图文形式专门介绍了“六尺巷”。

文章指出,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在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方面,清康乾年间的张英、张廷玉家族可被视为一个“范本”。

在当前正风反腐的大背景下,重温张家故事,发扬礼让精神,不仅可以重塑官德官风,还能激发人们向上、向善价值观的追求,意义深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