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新经济人群自述|应届毕业生俞言:要常回沪享受城市活动
俞言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的大四学生。她从南京刚来上海时,由于过往的“应试教育”经历,一时无法适应主动学习,故而在大学生涯前两年较为被动,略感迷茫。如今虽倍感压力,她已学会主动安排生活,也慢慢将生活圈从住宿的松江大学城拓展至整个上海,不论是外滩、新天地,抑或小众的Livehouse、黑暗听歌会,都让她感到上海的独一无二。2015年12月,她通过了江苏广电的面试,2016年6月毕业后,她将带着上海的气息重新回到家乡。
就业首先是要满足兴趣,要精彩,其次才是实用。在这个各过各的生活的都市里,便利店也足以让人感到温暖。长三角的文化互动,或许未来会更多地依靠年轻人来完成。
俞言自述:
我在高考填志愿时,决定要走出南京。上海离南京不远,又比较繁华,感觉是不错的选择。但我刚来的时候还是不适应。过去一直生活在准备高考的高压中,到了上外这样一个需要主动学习、主动安排生活的环境中,有点迷茫。刚到大学的两年,是调整阶段,那时也不知自己感兴趣哪方面。大三决定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就为工作有意识做一些准备,开始实习、参加社团活动或做志愿者。
我觉得,城市不是找工作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在于薪酬、行业和机会,是根据机会选择城市。我的专业是西班牙语,可以找西班牙语的对口工作,也可以找和本专业没关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工作,譬如企业市场营销或媒体。我比较偏好第二类,因为如果是不很感兴趣的工作,我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去年9月我通过了杭州安防行业的龙头公司的面试,这家公司在南美洲有业务,需要外派人才,薪资也蛮高,我把它作为备选,就业压力也减少很多。到了12月,我成功和江苏广电签了约,岗位是企划。因为对媒体行业一直很感兴趣,我选择了这个岗位。出乎意料的是,这份岗位薪水也不低。我本来想,在南京工作,可以住在家里,薪水不用很高。
我来上海之前,郭敬明的《小时代》刚出版,书中描写的上海非常冰冷,连建筑物都闪着冰冷的光辉,当时很害怕,很怕每个人都是冷漠的。但在上海这四年,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觉得上海像个淑女,它很有教养,无论什么样的个体都能包容和接受,相对别的城市更公平,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要努力、有才华,都能有机会;上海也很矜持,生活在上海的个体都很独立,能够各过各的生活。
我对上海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便利店文化,感觉它给上海增添了很多人情味。我在南京时,街边只有连锁超市,但没有熟食、盒饭,也不会有坐下吃饭的位置。但到了上海,我在学校中午来不及吃饭,就会让同学帮我在罗森带一份吃的;或晚上回来很晚,就会在便利店喝点热的。便利店让我觉得很温馨,有一次晚上将近十二点要回南京,没吃东西,手机也快没电了,我在火车站找到一个“全家”,收银小哥让我充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全程没有抱怨,我也买了饭吃,走出便利店时真有一种家的感觉。
这个城市很开放,也很便利,我在上海这些年,感觉慢慢活得像自己。我基本每个月去听一场小型live演唱,大家都站着,有时会跳起来,觉得非常享受。就算以后回到南京,我还会常回上海,参加有趣的城市活动,也和朋友碰面叙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