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著名汉学家孔飞力逝世,曾是“中国中心观”代表人物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6-02-15 20:1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北京时间2016年2月15日17:40左右,汉学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在推特上发布信息:“愿孔飞力教授安息”(“RIP Philip Kuhn”),透露知名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Kuhn)已去世。随后,孔飞力的学生、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方德万(Hans van de Ven)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证实了这一消息。方德万表示,他目前在美国波士顿访问,上周曾计划前去拜访,但当时就被告知恩师已经生命垂危。

15日20:30左右,魏希德更新消息称,孔飞力教授于2月11日逝世,享年83岁。然而此前并未有消息传出,许多网友今日闻讯表示震惊和哀悼。

孔飞力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Fairbank),被认为是美国第二代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获得过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代表作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昶是孔飞力代表作《叫魂》的译者之一。他向澎湃新闻回忆了与孔飞力教授交往的一件小事:在翻译这本书时,因孔飞力在写作中将清朝的档案译成英文,需要找到原始中文档案,才能确保中文译文准确。孔飞力教授便向他们提供了自己在北京复印的档案,以帮助翻译工作顺利进行。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系孔飞力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作而成,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书中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的新看法。“孔飞力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是1840年鸦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的影响虽大,但就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而言,比不上太平天国。这个观点对学界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否赞同,都不得不重视。”刘昶告诉澎湃新闻。

如果说《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体现了孔飞力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整体观点,《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则是一个直观呈现中国帝制社会基本运作和结构性矛盾的个案。孔飞力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如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刘昶认为,《叫魂》无疑是孔飞力最脍炙人口、影响广泛的著作,“他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相较而言,“《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是博士论文,学术性较强,后来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则理论性较强。”1990年《叫魂》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年即获得“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

孔飞力影响最广泛的著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孔飞力曾是“中国中心观”的代表人物,反对的正是其导师费正清所倡导的“冲击-反应”论。后者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中国对冲击的反应,是19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变化的根本内容和动力,而“中国中心观”则强调从中国历史内部的发展来寻找转型变化的原因。美国学者柯文在1984年出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指出,孔飞力的研究几乎体现了当时美国史学新思潮新取向的所有特点,是“一种植根在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历史经验之中的史学”。

刘昶认为,今天来看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西方冲击并非可有可无,中国社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但是孔飞力等人为纠正费正清、列文森等第一代中国学研究者的“西方中心偏向”而倡导的研究方法,应视为美国中国史研究的一种突破。

孔飞力

孔飞力从20世纪60年代起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研究,1990年代后转入海外移民史研究。他的海外移民史研究所跨时间长、空间范围大,在同类研究中实属罕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孔飞力的中国学研究“向来以眼光独到、识见精深、常领风气之先而著称”。(龚咏梅,《著名汉学家孔飞力与他的中国学研究》,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