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需要警匪剧
人民需要警匪剧 原创 隔壁王同学 蹦迪班长
最近,不做大哥好多年的东北霹雳舞王孙红雷,又凭借《扫黑风暴》再度归来,让人感慨:你大爷,啊不是,大哥始终是大哥。
而他在两部“警匪片”(当然说是“扫黑片”也可以)里的大哥形象,就像是打通了一个时间隧道。
隧道的这头,是18年前的《买瓜》《征服》,一部来自国产警匪电视剧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
而隧道的这头,则是最新的警匪电视剧《扫黑风暴》。
然而从《征服》到《扫黑风暴》,国产警匪片却呈现十分明显的衰落态势,从当年的百花齐放到现在的偶有佳作,这到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人人害怕屁股坐歪的后遗症呢?
身为看着警匪片长大的带文豪,今天啊,我就带大家一起捋一捋。
1.官VS匪,
人民群众伸张正义的精神刚需
如果警代表官方,匪代表流寇,那么可以说,自古以来,警匪题材的作品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刚需——
在古代,官府与盗贼题材的话本、小说就是民间乡野最受欢迎的流行文化之一。什么《三侠五义》、《包公案》、《水浒传》,别管逻辑是否严谨、方法是否科学,老百姓看的就是恩怨情仇、猫鼠游戏。
凭你做多大的官,只要为富不仁、假情假意,那就是反派;
管你犯多大的事,只要劫富济贫、有情有义,那就是英雄。
一言以蔽之,人民群众不看你是谁,而看你到底做了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唯"三观"论,而是一种朴实的、有人情味的价值取向。还反映着广大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质朴渴望。
焦恩俊与孙兴版本的展昭白玉堂
就拿展昭和白玉堂两个人来说,他们更像是一体两面的人性镜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谁都不行。
时间快进到建国以后,虽然不能成精,但影视剧里的神探却出了不少。比如《国庆十点钟》里的顾群、《秘密图纸》里的石云、《英雄虎胆》里的曾泰、《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等等。
虽然受限于特殊的历史氛围,影片中的神探身上总是笼罩着浓重的主角光环,但与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英雄相比,"反特片"中的角色们显然更具别样的魅力,特别是女特务,咳咳咳。
《英雄虎胆》中的女特务阿兰
咱就拿杨子荣来说,当年作家曲波收集了很多关于东北抗联、土匪特务的民间故事,它们最终箭一样射向了杨子荣这个靶子。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在座山雕的老窝,杨子荣比土匪还像土匪。在老百姓的心中,杨子荣是最富个性的非典型英雄。这也是这个剧本可以穿越"文革",一直被不断翻拍的原因。
杨子荣还是比众土匪帅太太多了
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到徐老怪的《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在正派的"高大全"与反派的"矮挫丑"之间演出了人性的苏醒、人情的流动,就像一位豆瓣网友评价的那样,这是"精神匮乏时代的人性残存"。
而正是“人性”二字,到了上世纪的80、90年代,成了国产警匪片迎来高峰期的创作密码。
2.大时代,大尺度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走出去。
这个"走出去"不仅是行动上的,更是思想上的、精神上的。这个时候的影视剧创作逐渐摆脱刻板化印象,情节更加大胆,人物也更加丰满。
1987年播出的《便衣警察》由当时的当红小生胡亚捷主演,虽然难逃主旋律魔咒,但从主角到小人物的都试图说人话,讲人味。
即便很多同学没看过,或是早已忘记了剧情,但一定听过刘欢老师的那首《少年壮志不言愁》。
与此相比,1996年的《英雄无悔》就很跟得上时代潮流了。
大家注意这个时间节点,香港回归的前一年,剧情的发生地在广东的开发区。
是不是很“港”?
虽然打着"主旋律正剧"的旗号,但借鉴了不少港产片的拍摄手法和桥段,甚至还用到了美国新潮电影的配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濮存昕还是面嫩的小生,一副制服扮相很是帅气,"师奶杀手"的地位由此奠定。
等到临近新千年,国产电视剧的尺度也进一步打开,1998年播出的《永不瞑目》改编自海岩同名小说,虽然故事情节不算新颖,但帅哥靓女集结,特别是陆毅饰演的男主和袁立饰演的反派女二之间的情感戏充满了性张力,带着一股女性性觉醒的革命意味。
1999年播出的的《刑警本色》中王志文饰演正派警察,李幼斌饰演黑社会头子。
两个人本来是竹马配竹马的发小,结果因为生活境遇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可你要说完全相反,倒也不见得。
王志文的角色是个讨厌僵化体制、极具自我意识的愤青,而李幼斌的角色则是个心存良知的梁山好汉般的人物。
而年轻的段奕宏老师在剧里也有登场,出演一个不起眼的杀手罗阳。而当时他的名字还叫段龙。
有没有《无间道》内味
暴力强拆、收贿受贿、贪赃枉法、买凶杀人,你能在美剧韩剧,以及扫黑报道里看到的情节,这部剧里都有。更重要的是,这部剧的正邪善恶根本无法一刀切干净,反派的恶往往与体制的落后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问题有着摘不清的关系,换句话说,这样的恶是时代所无法避免的。
但正是因为当时的警匪片敢于直面时代的恶,才有了不会被时间磨灭的宝贵价值。可以让我们看清时代发展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沉重的代价。
实际上,整个九十年代就是在狂飙突进中,不断认清历史、白描现实的人性大解放的时代。影视剧尺度之大,只能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比如在警匪片中有一类以纪录或半纪录形式拍摄的,《济南7.9大案侦破纪实》、《西安大追捕》、《南国大案》、《命案十三宗》等等,可能现在的小朋友只能在视频网站的猎奇栏目中听闻其名,但当时这些都是能在电视上实实在在播出的内容。
魔幻吗?科学吗?时代的大浪扑面而来,成功者鲤鱼跃龙门,脱胎换骨;失败者也不甘于沉淀河底,沦为腐肉泥沙,这就是人性的真实面目。
3.短暂绚烂的哲学时代
对于中国大陆的警匪片而言,新千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2001年先后播出的《黑冰》、《重案六组》、《黑洞》三部剧堪称经典,豆瓣平均8.4分,至今还被不少影迷津津乐道。
其中《黑冰》与《黑洞》被人们简称为"双黑",不仅是因为它们名字里都带个"黑"字,更因为它们在气质和氛围上相近,且都有一位极具魅力的大反派。
从表演方法上来看,《黑冰》中的王志文更加有张力,他饰演的郭小鹏表面上是年轻有为的企业家,背地里是丧心病狂的制毒头子。
身形消瘦,骨架却不窄小;肿眼泡、高颧骨,组合起来一张高级脸。静时文质彬彬,动时行云流水,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带着一股让人不得不注意的雅痞范儿。
当然,还有至今都不过时的穿搭造型。剑桥风的毛衣、oversize的卫衣、商务风的夹克、复古风的外套……你以为明星要靠奢侈品牌、真金白银来塑造,王志文告诉你只要气质好、会穿搭,就能打造独属自己的绅士品格。
然而郭小鹏犹如时尚icon的另一面,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贪婪与不择手段。童年时家庭带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心头,母亲的悲泣无能、父亲的疏离落寞、继父的严苛冷酷,乃至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不公与打压,都让他成为了一个具有表演倾向的反社会人格。
在全剧最经典、也是最能体现他这种特质的最后一集,蒋雯丽饰演的卧底警察王静雯来探望郭小鹏,照理说郭小鹏顶着个大秃头、又是阶下囚,怎么也是邪不胜正了。
但这段戏的处理、以及王志文的表演都让这个必死之人焕发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其气场一直碾压蒋雯丽(当然蒋雯丽已经演得很好了),一时间会让观众觉得郭小鹏是个反权威的悲情英雄。
镜头从后脑勺慢摇到侧脸,他一半面孔藏在阴影里,代表了他游走于明暗正邪之间,也让女主角王静雯对他后面说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而观众的视点随着镜头的推进,落在了王志文那张极具表现力的脸上,从此就被他带着走了。
"所谓大人物的名单,该杀的杀,该抓的抓,不要饶了他们。"
先是交代了银行账号,又叮嘱王静雯一定要抓到幕后大佬。眼神真诚,动作洒脱,不知道的以为他才是办案警察。而反观女主角,虽为警察,却垂头不语,多少因为自己曾经欺骗过这个人的感情,又把他送进死牢,而感到些许内疚。
而我们的大毒枭郭小鹏一眼就看穿了这点,并加重了心理攻势:
"你穿的这身新警服真好看……让我猜猜你在想什么……因为太多的人骗了我……但是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知道你今晚回来,谢谢你。"
这段男女主之间的情感博弈,有没有让你感觉到什么?
那就是与《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教授与女警探克拉丽斯的关系,异曲同工!
表面上是犯罪者身陷囹圄,正义方取得了胜利。但实质上两人的心理位置却是对调的,罪犯掌握了话语权和道德高地,将牢房变成舞台,将言语变成刺针,一番操作下来,谁伟岸、谁高尚、谁洒脱、谁成功,就看观众怎么想了。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啊,他们把人分成八六九等,最高层的人能够享受物质和精神的供应,然后随着层次的递减,供应就开始减少,最低层次的人,通常他们接受的物质能量只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生活,而精神供给几乎是零,本人曾经就生活在这个层面里。
"你们习惯把人群分成罪犯和非罪犯,就是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并且由此衍生出一些高尚、卑鄙之类的概念。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一切都是机会而已,穷乡僻壤的犯罪率低,不意味着那的人就高尚。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不会有痛苦。"
这一段台词更是可以拿去做社会学研究案例。
法国著名学者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写得很清楚,所谓正常人要通过区分疯子来界定,就是说人们要找出一小撮的异类,去打压攻击、并进行符号化,才能确保自己是主流、是正确的。
这也是咱们常说的天才与疯子总在一线之隔,每个具体的人都有着无数的面向,而想要对其进行管理和规训,就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人原子化、符号化。
郭小鹏不想变成一个符号、一个棋子,因此他要掌握权力,摆脱被束缚、被支配的命运。但越是追逐就越是堕落,更可悲的是他自己深知这是堕落,光影之外的另一半人性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看过剧的同学应该知道,其实他一直都怀疑女主是卧底,但他又不想失去这一道仿若知己的光。他在黑暗中寻找同类,但又鄙视彻底的沉沦,这样有思想、思辨性的罪犯注定是孤独且脆弱的。
最后,面对死亡和女主的离去,郭小鹏应该还是怕了,他开始语无伦次,一会坐火车,一会开轮船。他开始想念父母,开始拉东扯西。
希望还没看过的同学都看看这段死亡颂歌式的表演,也希望王志文老师能开个表演班,对现在演艺圈的偶像们进行精准扶贫。
再来看看另一部经典《黑洞》。
与郭小鹏相比,《黑洞》的男主角聂明宇看上去更加儒雅绅士,人模狗样。老爸是市长,自己开公司,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和一个漂亮老婆,妥妥的人生赢家呀。
这样的人为啥要犯罪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随着剧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才发现,好嘛,他其实是个俄狄浦斯重症患者。
一位豆瓣网友总结得十分到位,"他用犯罪完成弑父"。聂明宇所受的文化教育让他做不出真正的弑父,但他又无法与现实、与自己和解,只能走向一条自毁加毁人的道路。
搁到现在,这其实是没什么新意的"原生家庭"引发的惨案。但放在2001年,观众看着这位官二代怎么官商勾结、怎么杀人越货、怎么爱妹如痴、怎么内心纠结,简直就像参读一本心理学教材,不用每个字都看懂,只要能感同身受某个点,就足够共情了。
其实电视剧里也交代清楚了,聂明宇一直觉得父亲伪善假清高,一到关键时刻就把子女推出去当挡箭牌。
在人物动机的背后,《黑洞》与《黑冰》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背景,主人公童年都遭到过家庭和社会的背叛与伤害,更重要的是他们目睹过社会信任机制、价值结构的解体与崩塌,从此再也无法过"正常"的日子。
当然,陈道明的个人气质、导演摄影的角色设计,也都让聂明宇这个衣冠禽兽的形象更有吸引力。
比如这一场,他明明是一群人中最矮的,但站在中心位置,气场却是最高的。甚至都不用做出挺胸抬头的姿态,反而是略微含胸,却将那股随意中透露着威严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比如他和丁嘉丽的这场戏也堪称经典。对面是自己的朋友、正派警察的妻子,表面上他平和、微笑,可神情里总让你感到有那么一丝的不耐烦。这里陈道明演活了那种常居"上位"者的傲慢,彷佛在说,彬彬有礼是我的教养,但是你自己掂量一下,配站在我对面跟我说话吗?
看得出来,导演是真的很爱陈道明老师,给出的镜头构图都十分讲究。到了正派这里,大家看一下这些警察的出场,恨不得45度角往上推,这种做法不像拍英雄,倒像是拍反派。
不过,能够播出的电视剧在"价值观"肯定不能出错。陈道明再儒雅,杀人的时候也足够狰狞。看看这个镜头,他的表情怎么从若有所思到原形毕露,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从上不看看出,"双黑"的反派之所以吸引人,一是演员帅、演技好;二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换言之,他们浑身散发着独立人格的魅力。
他们的确是坏人,但却是立体的、反符号化的充满魅力的反派角色。
这样的角色,也可以给观众带来启发,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时不要非黑即白。而我们越是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对自己的认知也就会越清楚。
相比之下,同年播出的《重案六组》走了另一条类型化的路线,虽然夹在"双黑"之间,但收视率一点不差。
李成儒一路从魅力配角走来,拿着好剧本攒了一个很有辨识度的班子。现在看,这部剧的剧情跟《犯罪心理》,比《重案六组》还晚了四年的美剧很像,一两集一个故事,不光交代案件,也深入到了背后的社会与人性肌理。
不过更让我有好感的是女警察"季洁"这个角色。英姿飒爽,高挑干练,虽然并不够漂亮,但却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警察。
直到今天,也很难在荧幕上看到这样的女性角色了,特别是当这个演员出现在妇科医院分发的小扇子上的时候,就更让人唏嘘了。
相比之下,海岩继《永不瞑目》之后,继续走刑侦恋爱剧的路线。2003年电视剧版的《玉观音》罕见地使用了女性视角,并成功捧红孙俪、何润东、佟大为;
同年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版虽然差强人意,但谢霆锋饰演的贩毒小伙毛杰还是十分出彩的。
这么看来,海岩剧的反派男主其实个个都长相帅气,真正践行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不光要坏,最终靠帅"的至理名言。
总之,2000年初中国大陆的警匪片,打黑片佳片不少,可看度和思辨性也都相当高。
又比如为新千年抹上一层殷红血痕的《红蜘蛛》。
一句话总结,那是一个导演敢拍、编剧敢写、演员敢演的自由时代。
不过,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人类的哲学时代是美好而短暂的一样,国产警匪片的哲学时代刚开始不久,就黯然落幕。他们探索出的空间,后来者未能跟上去填满。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要"厚古薄今",而是希望曾经的一些好片子能被更多人知道,能让大家觉得国产电视剧并不是一味悬浮、偷懒、不着四六。
这些年也有不乏好片子,比如网剧《心理罪》、《白夜追凶》、《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等。
但真要较真起来,可能都缺少点真的狠劲和思辨性。
比如最近播出的《扫黑风暴》,要说尺度也够大,要说真实也的确有许多真实发生的案件。但让人觉得不够好地方也有不少,比如很多情节的发生要用“纯属巧合”来解释,一些角色不仅工具人属性过于明显,而且智商看得令人着急,这些都是创作手法上的偷懒表现。
但可能很多同学还没看多少集,这次就不展开唠了。
另外不得不吐槽的是,孙红雷的演技却有肉眼可见的下滑,有明显的用力痕迹。相对《征服》里就算面无表情也让你感觉到阴狠的刘华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最后想说,想要独立的思考不难,但是如果总不思考,就很难再独立起来了。
就像"刘华强买瓜"这个梗,跟风者不过将其当作流量笑料,笑着笑着之后,就不会深究刘华强之所以成为刘华强的深层原因。
这就更令人遗憾了。
希望这个世界即便就像郭小鹏说的那样,也依旧还留有更多面的、更温柔的价值观与更立体、更独立的人。
THE END
本文作者
隔壁王同学
爱吃唐僧肉的大盗贼
关注蹦迪班长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原标题:《人民需要警匪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