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居民再谈上海未来|黄维佳:情感生活支撑,平稳度过三十岁
黄维佳是一名复旦毕业、刚过30岁的女律师,相比两年前,她的工资翻了一倍。两年前,她与父母住在一起,在国际金融中心上班。而现在,因工作地点等方面的变化,她的日常活动范围从陆家嘴、人民广场、五角场,变成新天地、徐家汇、复旦大学。
两年前,她对我们说,自己在青春期最敏感的时候,从马鞍山来到上海,初始有些不适应,但现在早已以上海人自居。她为这座有序、充满活力的城市而自豪,但也为贫富差距的问题担忧,因为这存在破坏有序性的风险,会打散人们的预期,出租车的情况就是一个表征。
两年前的徐汇滨江西岸建筑艺术双年展令她欣喜,而当下她喜欢用脚来丈量这座城市,去体味《繁花》中的上海世情。在文艺的生活之余,她也在替稳定相处两年的男友考虑,希望可以对新设民营医疗机构的申请有所松动。
黄维佳自述:
首先说工作的变化,之前经历了两年相对忙碌的工作,身体上出现了不堪重负的迹象,所以换了工作——依然做律师,不过是从一个国内一流的内资律所,去一个刚成立、诸事待兴的律所。因为还在开发客户的阶段,生活节奏相对放缓,其间我完成了在职法律硕士的论文撰写。别人认为势必会有心理落差,但这对我是非常有益的经验,即,忙碌时接受到的知识和理念很可能是比较零星的,经历了沉淀之后,有一段相对宽松的时光,来对沉淀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固化。对我而言,这似乎是一种个人智识的黄金时代。
三十而立。但对女性而言,三十岁可能会触发一些焦虑和不安。我切实感受到了很多人都提到的一种感觉:三十岁以后,时间流逝加速。三十岁之前,觉得有大把时间,可以尝试很多不同的事情,生活方式、感情、人际关系,但站在三十岁的门槛里向未来看去,更多的是“时不我待”和限于必须把待决事项进行优先性排序的思维里,有时候难免惊惶。
与两年前相比,资产增幅仍然很缓慢,踟蹰于是否能负担另一套房子,受制于购房限制也止步于越发高昂的房价,这给生活带来一种焦虑感。和男朋友相处将近两年,其间花更多时间与男朋友相处和陪伴。这两年的情感生活,给我带来一种新的生活质感,稳定、安宁、温暖,也是陪伴和支撑我平稳度过三十岁的力量。
这两年上海的变化相较过去放缓,没有世博会前十年里那种“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感。当然,也可能是囿于眼界之限,我关注的东西都是一鳞半爪的细节。
不过,这两年各种美术馆、艺术中心、博物馆林立,高规格或者定位于小众的展览越来越多,科普、艺术和文化类的新闻曝光率增加。从另一方面看,上海的街边绿化也越来越精致,对季节变化的反映越来越快。承接我上次谈论的市民身份和市民感,我认为,可以有较多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来讨论、参与、浸润在科学、文化和艺术氛围里,把艺术审美推衍到日常的生活逻辑里。把理性和智识带给普罗民众,也是提高市民身份地位的方式。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上海的轨道交通已经对中心市区进行了栅格化的全网覆盖,公共出行更加便利。
但不可否认,变化里也有负面的东西,比如雾霾。最典型的就是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水平直线下降。不仅是我个人,也是身边很多人的共识。
新的期待,从宏观上讲,就是希望上海在保持金融中心、国际都市的定位的同时,继续朝宜居城市的方向发展,希望政府可以谨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平衡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解决郊区新城发展瓶颈(卫星城的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单一,市政公用设施不够完善,同市区联系不便),避免重蹈世界上其他人口密集地区的覆辙。
从个人情况来讲,因为男友是一名牙医,希望可以自己开诊所,而目前中心城区对于新设民营医疗机构基本已关闸,申请比较难,希望将来可以松动。
老生常谈的一本书,《繁花》。很多非沪籍贯的朋友,尤其是北方人,受限于方言的藩篱,对这本书没有读下去的耐心,或者说,对语言不能接受而有抵触。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读一读,通过方言来看上海的时代风华和人世情味。
还有,暴走城市,几条比较长的线路,比如淮海路、复兴路,横贯中心城区的路,有些路段高楼较少,保持了老建筑的风貌。用脚丈量城市,会增生出对城市母体的眷恋。
2014年初的记录:
上海的有序需要珍惜
黄维佳
性别:女
年龄:28岁
出生地:安徽马鞍山
户籍:上海
职业:律师
月收入: 2万元以上
何时到上海:2000年(高中)
日常生活范围:陆家嘴、人民广场、五角场
我和父母住在一起,三个人住100平米。在国际金融中心上班。闲下来我会健身、聚会、看演出,更多的时间自己看书。
我恰好是在青春期最敏感的时候来到上海,对它的感受格外强烈。刚来时感觉自己是外人,现在我以上海人自居,有上海的市民自豪感。
最近,让我高兴的一件事是去徐汇滨江看建筑艺术双年展,我第一次认识到建筑规划的美感,原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我也身受其利。徐汇滨江这段水,以前是不能靠近的,我第一次走上大道,非常自豪,因为我作为城市的一员,拥有了城市景观。我看到有人在江边跑步、散步,江边看过去很豁达,让人很受触动。我为这片景观感到愉悦,感到被满足。我在江边走了整整一个下午,江阔云低,心情很爽,充满了一个上海市民的自豪感,这座城市是我拥有的,市民就是主人翁。在市民自豪感方面,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是比较突出的。
我以前生活的城市是二三线的富庶小城。但上海是拥有无限可能又有章法的文明社会,这里充满机会。
上海这座城市的优点之一是有序性,别人说上海精明计较,但基本上上海人的行为是守规则可预测的,人们都会遵循这样的规矩。比如出租车爷叔,会主动帮助旅客提行李,上车时讲清路线。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带给人们秩序和安全感。
上海的缺点和中国整个社会形态有关,是转型社会中的共性,贫富差距变大,穷人对社会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会寻找灰色方法谋求利益。比如我今年去外滩跨年,在市中心叫车,路不远,司机却开价300元,我自称对他的话录了音,才迫使他开计价器把我拉回家。一路上,他也抱怨,房价在涨,水电煤在涨,政府不能控制房价,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自己对价格做主,多赚些钱?
这种情绪现在越来越多见。利益固化,阶层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既然这样,那我也不遵循规则”,他们认为法律不帮他们,愤怒起来也不会寻求法律帮助,上海的有序性就面临瓦解的危险。
我一直都有要离开上海的想法。去其他地方看看,最后还会回到上海生活。对这座城市,我没有离别的情绪,就算久别,也会有重逢的那一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