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箍棒明明是根实心铁棍,为什么要加个箍?
我们在各种影视里都见过金箍棒。书上说:“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好吧,我们看到这里时,有没有想到过,这段话有什么问题?
问题就出在这两个金箍上:箍的作用,非常简单,就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无论是木桶的桶箍、女孩子的发箍,这个用途古往今来都没有任何区别。但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是实心的,又不是一根钢管或竹竿,平白无故装两个箍做什么,这不多余么?
当然可以解释为装饰,棍子两头做些装饰是有的,例如古代有一种棍子叫“金吾”(也叫吾杖),就是一根铜棒,两头涂金——刷点金粉就得了,它实在没有必要装个箍。另外加装东西的也是有的,例如“殳”或骨朵头(狼牙棒),但那是为了增加攻击力的,和金箍棒的形状完全不同。
明王圻《三才图会》的金吾(吾杖)镶在棍棒两端的“骨朵头”,增加攻击力之用我们暂且八一八金箍棒的前世,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西游记》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复杂故事,现存较早的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那里面猴行者似乎是不使什么兵刃的,就像张无忌一双肉掌而已。倒是玄奘法师手里有一条“金镮锡杖”。这条锡杖也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类似召唤权杖之类的法宝。比如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一举这锡杖,大喊一声:“天王救难!”大梵天王就会显灵,帮师徒渡过难关。相当于开外挂。
《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手里使的是“生金棍”,这生金棍,能从耳朵里取出,就和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如意金箍棒”差不多了。但是并没有说有箍。
不过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以后贫道提到《西游记》,如果不特别注明的话,一律指世德堂本《西游记》),这根棍子保留了能大能小的功能,但又添出一个功能,就是它本来不是当兵器用的,而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有时候也叫“定海神针”(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定海神针, 妙不可言。言人心上, 原要有针线, 又贵如铁石, 而外物不能摇动。”)。
《大闹天宫》里的金箍棒这个很有意思。针的特点是一根铁条,尾巴上带一根线。金箍棒缩小了当然像针,但是放大了也叫“定海神针”,天下什么东西像此物呢?
我们要注意,“定江海浅深的定子”,这里面两个“定”字,意思有些差别。第一个“定”字,是测定的意思。流沙河那一回,孙悟空说这条河有八百多里宽,八戒就问:“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通天河那一回,孙悟空也说:“怎定得宽阔之数?”这里的“定”,自然是测量、测定的意思。“定”河流的宽窄,和“定江海浅深”,是一个意思。
那么古人用什么来定水位的深浅呢?两种办法。
第一:用棍子探,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办法。浅水的时候,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比如第一回说美猴王出海求师,“持篙试水,偶得浅水”,明代的《海道经》“勤戳点竿,寻投长滩一丈八尺,渐渐减至一丈五尺。”这种东西叫“点竿”或“探杆”。《古尊宿语录》卷三八“人将语试,水将杖试”。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笔名就取自船工的口号:“mark twain。”意思是:“测定为两英寻(合12英尺)。”。
第二:到了大江大海里,水深动辄几百米甚至千米。没有那么长的棍子了,用什么来测“江海之浅深”呢?很简单。就是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
古代的船上正好有一种现成的东西,就是船锚的前身。它的名字叫“碇石”,或“碇子”、“椗子”。拴这种碇子的绳子,叫碇绳或碇丝。如宋洪迈《夷坚志》测一个叫龙窝的深渊的深度:“以小绳数十丈矴(同“碇”字)坠入穴内。”又如刘弇《独游狼山记》:“今之山……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丝千寻莫能测。”定、碇、椗,应该是一个东西。
为什么有的写作石字旁,有的写作木字旁?这是因为有些“碇子”用石头来做,有些“椗子”用木头来做。石头的叫石碇,木头的叫木碇。这就像象棋里棋子,一边写作“炮”,一边写作“砲”,过去没有发明火药的时候,“砲”其实是投石机,就是石字旁;而后来改用火药发射弹药,就改成火字旁了。
据称是宋代陶质象棋,体现了投石、火药并用的时代特征1975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元时期的碇石,全长232厘米,中段宽29厘米,正是一根棒子模样,重约400斤。如果有人使得动,绝对是一件沉重兵刃。
1975年福建泉州法石乡出土宋元时期碇石如果有人说,《西游记》里说金箍棒两丈长,合6.66米,你这个才两米多。况且是扁的,不是圆的,还是和金箍棒有些差别。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木碇。
一个完整的“椗”长得什么样?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说得很清楚,大的长二丈七尺,小的长二丈四尺,宽八寸及七寸,用铁力木制作。上系两条棕索。
一个完整的椗,由椗杆、椗担(横杆)、椗爪组成。但是椗担和椗爪是椗杆的附属部分,很容易脱落。也可以随意更换。所以椗杆是一个椗的主体,现在保存下来的考古实物,基本上都是长达二丈的椗杆。椗担和椗爪都荡然无存了。一般用一根铁力木的原木制作,这种木材,密度是比水重的,所以能沉底。
我们来看一个考古实物。
这根木碇杆,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我们拿这根木碇杆和金箍棒做一个比较,就知道二者是多么的相似了。(下面的附图和各项数据,均见郭雍《泉州湾打捞到两具古代大船锚》,发表于《文物》1983年3月)
1983年福建晋江县深沪湾出土木碇杆1、全长7.57米——金箍棒“二丈来长”,一丈约3.33米,两丈是6.66米。这根碇杆略长了些。但是,1974年泉州湾出土的海船,中有一木碇,其长度正是6.6米!与金箍棒“长两丈”完全相合(按,明清一丈和今天的一丈差别不大)。况且《中山传信录》也说了:大的二丈七,小的二丈四。
2、首宽37厘米,尾宽32厘米——金箍棒未缩小时“斗来粗细”,这正是古代一只斗的直径。看图上的比例可以知道。
一只斗的大小3、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这铁箍是加强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而安装的——金箍棒两头“两个金箍”。soga……原来箍是在这里用的……
4、椗材褐黑色,船工称之为“黑盐榈”,据判断应是铁力木——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乌铁”当然不用上箍,“铁力木”再怎么铁也是木,又长期泡在水里,当然得上箍箍一下了。
话说,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木碇(或者泉州湾宋代海船所配木碇)的翻版啊!
有趣的是,郭雍先生还提供了一条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当年“三宝公”(贫道按:即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三宝公”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同见《泉州湾打捞到两具古代大船锚》,《文物》1983年3月)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古代的巨大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可以看见。像一块暗礁,经常损坏渔船,所以那一块海域渔民相传,几百年来以为禁区。出土后经化学成分分析,这根锚杆不晚于明初。多年以来,就形成了这个传说。
剥开这个传说的神话外表就会发现,这其实说的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或者“碇子”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插在泥里,不就像是金箍棒插在龙宫海底么?当然贫道不是说和金箍棒发生关系的一定是这根锚杆,更不是说金箍棒的原型就是锚杆,而是说金箍棒和锚杆(椗子)恐怕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编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当然未必是世德堂这一回的最终写定者),他给金箍棒攀了个阔娘家!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深,浅水直接一捅,深水系绳一扔。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这真是黄药师“弹指神通”的精微功夫。椗和针,虽然大小悬殊,却还真是一类东西:一根棍上挂根绳(公务员考试有一种题型,专门找两种完全不同东西的相同点,比如“火炬、蜡烛”对应“棉布、丝绸”)。而且又兼顾了“生金棍”能大能小的传统。如果排全书重要道具,人气第一非金箍棒莫属,这么一件大杀器的出场,总得有点不凡的事迹不是?像杂剧那样随随便便说一个“生金棍”就太low了。
金箍棒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李卓吾(有人认为是伪托的,不管他)评价:“此棒也有些猴气。”因为它能大能小,可以看作是“心”的形象化。还有人认为它代表了男性***的(不劳和谐,贫道自己手动打码),这些解释当然都很有意思,但是贫道这里只重文本和出土实物,所谓“二重证据”。至于为什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过去也有解释,认为和内丹修炼有关,人一天的呼吸次数是“一万三千五百息”,但是没有更多的材料,这里就不多讲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西游记》里金箍棒的属性,最开始是“定海神铁”,其次是“如意”。似乎金箍棒代表“心”的寓意是后起的。但从元杂剧生金棍能大能小看,“如意”的功能反倒是先起的,“定海神铁”的说法反倒是后起的。我们研究《西游记》成书过程,不妨注意下,定海神铁这个梗,是谁,又是怎么编进去的。
最后补充三点: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王四四先生回忆,甘肃一带的木匠,所用的测长度深度的一种工具正叫做“定子”,形状正是绳子拴着一根小铁棍。这件东西,贫道没有见过实物。但是贫道想,椗未免太过沉重,古代海船上应另有袖珍版的,以供不时之需。这种袖珍版“定子”的形状,似乎以模拟大型“椗子”的外形为最合理。这种便携的“定子”,已经传播到甘肃内陆了。
2、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水利工程确实都用标杆来看水位,就如都江堰的古代石人,就有这种作用。贫道所在的北京,自从2012年闹过大水后,现在立交桥下面都立有“定海针”了。
现代“定海针”3、编出定海针的这位作者(再次声明:不一定是吴承恩。正式出版物写吴承恩是作者,往往是遵循一个成例。《西游记》作者问题学界争议很大,这个贫道要专门撰文来八),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普通百姓恐怕也多不认识。所以贫道想,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种梗。他应该是一位住在东南沿海(或大江大河边上)的人。
李天飞《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李天飞讲《西游记》系列文章在新浪微博@李天飞大话西游 每日首发,本文原标题为《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金箍棒的原型竟是它?》,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转载。李天飞是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等。他从猴年的正月初一起,为读者开讲《西游记》。《西游记》正好有100回,李天飞准备花100天讲完,每天讲一回,这里讲的是第三回。微信订阅号“长安诗社”(changanshishe)、李天飞的个人微信订阅号“仙儿”(xianer-xianer)也会相应发布相关内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