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傅抱石作品武汉开展,呈现二万三千里写生轶事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1-09-01 17:4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将于9月2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展览主要借展自南京博物院的傅抱石收藏,共展出60余件傅抱石精品,包括《琵琶行》、《晋贤图》、《蜀山图》、《屈原像》等。其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是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时途经武汉即兴所绘,见证和记录了傅抱石与武汉的特殊情感。

傅抱石 《临石涛山居图》

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其艺术实践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改革与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创作,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画作。他的绘画卓尔拔群,山水画元气淋漓,人物画苍茫高古。或元气淋漓,或清新细腻,皆境界超迈,诗意盎然。晚年,他结合生活,紧随时代,大胆革新,赋予中国画以新境界、新思想、新笔墨、新内容,成为新中国画的杰出代表,而且更以“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重要论述,引领20世纪中期中国画的发展潮流。

傅抱石

傅抱石《屈原像》

此次展览南京博物院首次借展傅抱石作品60余件于武汉美术馆展出。展览从“意与古会”、“心与贤知”、“境与景合”三个部分,共展出傅抱石山水作品27件、人物作品25件、速写画稿册页3本、篆刻印章5件、著述手稿原件3套,以及傅抱石简介、年表、语录等项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全方位的概况傅抱石先生绘画历程的各个方面。以此展现傅抱石先生通古融今的艺术轨迹和傅抱石对当代中国美术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他高尚的艺术气节。

此次展览根据傅抱石艺术创作实践的时间顺序,分为三个篇章,第一部分,从师古的心领神会到踪迹大化“抱石皴”的演化,第二部分,傅抱石与古今士贤性近心知,第三部分,傅抱石把真山真水拟为画境知音。

据馆方介绍,此次展览大部分展品都是从南京博物院远道而来,其中也有一幅特殊的“特邀嘉宾”《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这件作品是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时途经武汉,在武汉期间为周韶华(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先生即兴所绘,也见证和记录了傅抱石与武汉的特殊情感。

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长途写生,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途中瞻仰革命圣地,参观建设工地,游览风光名胜。此次行程一共二万三千里,是史上路线最长的一次写生。从此,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在美术界声名鹊起。

写生团在华山青柯坪速写,来源于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

在这二万三千里写生途中不妨有一些趣闻轶事。尤其在途经湖北武汉时,傅抱石曾现场作画并赠送给周韶华。了解到傅抱石先生酷爱饮酒,常常喜欢一边画画,一边喝酒,于是周韶华先生花了不少工夫找到半斤装小瓶的泸州大曲送给他。傅抱石见到酒大喜,主动提出赠与他一幅作品。于是,周韶华先生挑了一张之前已经打好的小稿,描绘的是华山西峰。

傅抱石华山西峰速写,来源于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

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画山水画喜欢用皮纸,因为墨色反应好且厚实的纸张才能“吃得消”他独特的用笔方法:下笔重,速度快,猛刷猛扫,反复加工。当时他用的是日本皮纸,结构厚实,有骨有肉,韧性好且吸附力强,适用于作品的保存。他在使用皮纸时还有两个习惯:一是在皮纸的背面作画,二是从不搓揉。这些特点,都成为了鉴定傅抱石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

《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展现了华山雄浑豪迈,峭拔峥嵘,耸入云天的地貌特征,下笔不拘成法,恣意纵横。画面构图万木浩瀚,层峦叠嶂,烟岚云岫。迅疾飞动的笔法更使得画中意境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最为精彩的是他用散峰乱笔表现山石结构,大块的山石结构由浓淡疏阔的笔墨涂抹而成,又以雄健的书皴略加细小的横皴使得清晰纵横,点、线、面与水、墨、色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抱石皴”。傅抱石借鉴历代山水皴法,结合对地质学的研究,创造并丰富了“抱石皴”技法。这种笔法以气取势,自然天成,肆意磅礴,成为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门法”。

据介绍,武汉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先后举办过“‘天机自得——齐白石的笔下意境’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特展”“沧海横流——刘海粟艺术特展”“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展”“苍山为岳——石鲁作品展”“参悟内美——黄宾虹作品展”等二十世纪中国画系列个案研究展,此次展览是此系列研究展的延续,为我们全面了解傅抱石创作思想,以及其在二十世纪美术史发展中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契机。

重点展品:

《殿庭对话》纸本设色  20世纪40年代末

傅抱石在《壬午画展自序》中曾说,“为了山水上的需要,所以也偶然画画人物”,“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事”,因此也会不间断地选择人物画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殿庭对话》即为傅抱石创作的历史人物画作品,绘郑庄公与母亲武姜在黄泉相见的故事,将处于对立的郑庄公母子黄泉相见的情形通过具体的画面凸显出来,给人内心以强烈的冲击。傅抱石通过水墨的充分渲染,流畅而准确的线条勾勒,刻绘出郑庄公庄重而严肃、端谨的神态,武姜略为拘谨、慈祥、羞愧而又欣慰的表情,再现了官员、侍从紧张而有所期待的微妙心理。全幅笔墨淋漓自如,率意奔放,用笔准确洗练,高度概括出人物及其空间物象的具体特点,堪为傅抱石历史人物画的经典之作。

《琵琶行》 纸本设色  1940年

此为傅抱石根据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莫辞更坐弹一曲”等诗句进行创作的唐人诗意画作品。主人与客人在倾听琵琶女精彩的演奏,随从与马匹亦静静伫立,专心倾听。画面中巨大的枫树遮蔽了江边,烘托出夜晚皎洁、幽暗的空间。全幅以大写意笔触与细笔结合的形式表现画面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画面氛围,为傅抱石《琵琶行》诗意题材的精品之作。

《千山竞秀》纸本设色 1963年

这是傅抱石东北写生的著名作品,是根据记忆和感受在南京创作的东北纪游写生之作,记录下自己对东北山川地貌的印象和情感体验。全幅近景以浓墨、湿笔大胆挥扫,描绘出对千山庙宇、旅游胜地的具体印象,庙宇、林木、游人、溪涧、亭阁似乎都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中景、远景部分则是对千山万千无际恣肆雄伟、壮阔秀丽的山川物象的综合和记忆,概括出傅抱石自己对东北千山的整体印象,莽莽苍苍而秀丽明洁,不同于南方山水的地貌特色。这是一幅傅抱石通过游、悟、记、写山水画创作手法而创作出来的写生山水作品,亦是对他的山水画创作理论最为成功的诠释。

《晋贤图》纸本设色 1945年

此幅作品为傅抱石创作的具有六朝林下风气的作品,作六朝文人雅集宴居情形,通过对六朝文人日常生活的描绘,寄托自己高远的志向和精神情怀。画作屏风周围几案罗列,有着古衣冠十人,或举杯欲饮,或隐几而卧,或杖策徐行,或侧耳倾听,或捧书诵读,或假寐稍休,或执笔欲书新文,雅集文士的神情意态毕现笔端。同时也将宴饮微醺的意态表现出来,更增添了活泼真实的生活情调。画史记载毛惠远曾作《醉客图》,傅抱石因其意而正名之,在对六朝文人高集雅会的情境描绘中展现出自己对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渴求。全幅借鉴大写意山水的用笔用墨特点,既淋漓尽致,气势奔放,同时注重细笔笔法的微妙结合,线条凝练细劲,于奔放激越中见潇洒秀逸的情致,用笔用墨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从中可见傅抱石熟练驾驭笔墨技法的能力和过人才情,不愧为傅抱石人物画的得意之作。

《竹林七贤》纸本设色  20世纪50年代

这是傅抱石典型的历史故事绘画作品,描绘我国魏晋时期历史人物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的故事。傅抱石非常喜欢“竹林七贤”这一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创作了不少绘画作品,将竹林七贤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和道德境界在画面中形象地表达出来。竹林七贤作为高逸、放达而具有卓越才华、超越世俗的文人士夫的精神象征,一直成为传统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此幅《竹林七贤》徘徊于清幽的竹林之间,或品茗饮酒,或徐行远眺、或弹琴,或斟酌文辞,为文士雅集的具体写照,非常逼真地刻画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从中寄托了傅抱石自我的价值理想和精神情怀。竹丛用淡墨、写意笔法勾画,青绿烘染,营造出清幽宁静的画面氛围,衣纹则以细笔勾勒,细劲简雅、洗练畅达,给人以清雅空灵之感。

《虎溪送客》纸本设色 年份未知

这是傅抱石一直比较喜欢绘制的魏晋时期重要的历史故事画题材,描绘东晋慧远、陶渊明、陆修静相会过虎溪的典故:“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合道,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慧远、陶潜早已去世,并没有虎溪相会故事的发生。三人共会典故的出现,显然是后世文人精神情感的一种寄托。此件作品作蓊郁遮蔽的大树之下,慧远与陶、陆正神情专注地谈论。碧荫覆盖,周围空间似乎都沉寂下来,倾听主、客对话,给人以知音难得相遇、相逢的强烈感触。此幅用笔恣肆劲畅,以大笔触写出深远的画面空间,并以俯视角度细笔作人物,如切换镜头一般切割出微妙的视觉空间,极为巧妙地将画面空间真实地表现出来,不愧为营造画面空间氛围的高手。

《蜀山图》纸本设色 1944年

 傅抱石一直比较喜欢诗意画、泉瀑雨境绘画的创作,也往往将二者融汇为一,营造出如梦如幻的优美的画面精神空间氛围。傅抱石此幅作品便是依据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诗意而创作的唐人诗意画作品,全幅气势雄伟,非常自如地将巴蜀地区多雨雾的奇幻景色与诗人所描述的诗意境象完整地融汇为一体,表达出画家长期客居巴蜀而带来的思乡、旅居的愁思和对时局的彷徨感伤意绪。以画笔作诗笔,不啻为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诗”之作。

《潇潇暮雨》纸本设色  1945年

此幅诗意画作品依据明代诗人李东阳《游岳麓寺》“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诗意而创作的诗意画作品,描绘巴蜀雨雾弥漫的奇特景象。山川在烟雨弥漫中静静地沉寂,山阁殿宇微微露出雨帘水气中,山间小路上一持杖红衣人正匆匆低头前行。全幅完整地再现出巴蜀地区多雨条件下特有的山川地貌特色,将古人诗意与雨景创作有机地融汇为一体,亦有着画家本人幽隐而激越的特定精神情怀的表露,高逸冲远,给人以强烈的内心冲击。

展览海报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武汉美术馆)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