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隔夜菜,别吃了
原创 刘少伟教授 少伟教授话饮食
本文专家:苏复工,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研发方向硕士研究生
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入夏后,温度升高,细菌活跃起来,肠道疾病进入高发季,有些菜隔夜后可能比砒霜还毒,不少老人很节俭,舍不得扔掉剩菜;还有的家庭,饭菜没吃完,家长连保鲜膜都没包,就直接连盘带菜塞进冰箱,再吃时又没热透,这种做法存在巨大的健康隐患。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不信,您先看两个发生在近期的新闻:
据大河报报道,65岁的刘大爷,在吃了前一天晚上剩下的鱼虾等食物后,不久开始发热、腹泻,经医院诊断为急性肾衰竭。
据福州新闻网消息,31岁西安小伙疑因吃隔夜剩菜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在ICU住了近1个月。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什么是隔夜菜?
首先,咱们厘清隔夜菜的概念。所谓的隔夜菜,只是更直观的说法,其实只要放置超过8小时以上的菜,都跟隔夜菜是一回事。到底什么隔夜菜吃不得?为您整理了一份名单,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请您一定要看一遍,生活中务必要注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绿叶菜隔夜最危险
如果同时购买了大量蔬菜,应该尽早吃完叶菜类,比如大白菜、菠菜等。如果准备多做一些菜第二天热着吃,应尽量选择根茎类蔬菜、瓜类蔬菜。以避免产生过多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生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来说,亚硝酸盐摄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潜伏期长为1-2天,短则10分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般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为1毫克/公斤,隔夜后明显增高。各类食材中腌菜、腌肉的亚硝酸盐含量相对最高!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隔夜海鲜损肝肾
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隔夜后会产生蛋白质降解物,损伤肝、肾功能。如果实在买多了,可以把生海鲜用保鲜袋或保鲜盒装好,放入冰箱冷冻,下次再烹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隔夜菜的真正安全风
比起致癌,可能更需要担心的是食物中的细菌污染问题。
我国2018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显示,细菌性食物中毒在事件数和中毒人数方面均占比最高,食品污染、变质以及生熟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占 81.25%。
而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仅有2.5%,还都是调味品误用引起的[6]。
所以可以说,隔夜菜最大的危害,可能是细菌繁殖带来的危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剩饭菜中细菌的来源和种类十分多样。空气中带有的霉菌、酵母菌,常见的还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饭菜。
吃饭时,人们在夹菜时沾上的唾液是细菌滋生的温床;筷子不断搅动也会使菜品更充分地暴露在空气中,增加细菌滋生的可能。
除此之外,在食品的烹饪和贮存中也会产生细菌,例如,未完全煮熟的隔夜溏心蛋中,滋生沙门氏菌的风险较高;冰箱中可能存在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细菌
隔夜菜安全食用法则
除了这些隔夜菜,其他的菜隔夜还是能吃的,怎么处理才最健康最安全呢?
1、凉透后,立即放入冰箱
晾凉再放,是因为热食物突然进入低温环境,食物的热气会引起水蒸气凝结,促使霉菌生长,从而导致冰箱里的食物霉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凉透后,要及时放入冰箱。即使在冬季,也不要长时间放在外面,因为冰箱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2、不同剩菜,分开储存
分开存储,可以避免细菌交叉污染。还需要用干净的容器密闭储存,如保鲜盒、保鲜袋,或者把碗盘包裹上一层保鲜膜。
3、隔夜汤存放,别加调料
如果汤要隔夜,最好的保存方法是,汤里不要放盐类调味料。汤煮好后,用干净的勺子舀出当天要喝的量,余下的用瓦锅存放于冰箱中。
剩汤长时间盛在铝锅、不锈钢锅内,易发生化学反应,故应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4、吃前,回锅热透
除了合理储存,回锅加热也是保障健康的关键。剩菜在冰箱里储存,吃之前一定要高温回锅,把菜整体加热到100℃,保持沸腾3分钟以上。因为低温只能抑制细菌繁殖,不能彻底杀死细菌。
5、定期清洁冰箱
不少家庭的冰箱没定期清洁,各类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会在湿冷环境中滋生。取出冷藏食物,立即食用,细菌会入侵胃肠,引发“冰箱性胃肠炎”。因此,三个月左右,冰箱要做一次“大扫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