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虽然是一档既不娱乐又没用的节目,但我还是想推荐

伊谢尔伦
2016-02-04 17:5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人们总是存有很多的想象。我曾见过有人这么描述他认为的心理咨询师工作场景:来访者躺在一张躺椅上,咨询师BALABALA问一些问题,来访者BALABALA回答之后,咨询师再BALABALA解释分析一番,然后来访者“嗷”一声恍然大悟一个鲤鱼打挺,心中疑虑烟消云散,掏出钱包付钱走人。

作为一个看过一些心理咨询师(例如欧文·亚隆)著作的人,我自己更喜欢下面这个笑话:一个心理咨询师会如何换灯泡?他会搬把椅子坐在旁边和灯泡聊天,然后等待灯泡自己产生想要被换下来的念头。

当然,我对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全部了解都仅仅是来源于各种文字,以及结合自己某些过往经历的脑补。所以一直以来都期待可以观摩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本以为除非哪天我自己作为治疗对象否则这辈子是没什么机会了,没想到《来都来了》满足了我这个念头。因此去年年底时即便节目根本没播出,我也只看过预告片,完全不知道会是一个怎样的节目,依然马上就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做了推荐。

一方面是因为我意识尽管肯定和实际咨询场景有很大不同,但这个节目多多少少可以满足我窥探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心愿。另一方面是作为李松蔚的忠实读者,我也很好奇他会如何将自己文章上的那些理念也好道理也罢,去落实到与来访者的实际沟通之中。要知道写文章只是一个人自说自话,而咨询是面对面与活人沟通,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比我和李松蔚的知乎粉丝数之差还要大好几个数量级。

这个在宣传语中说“不负责解决问题,不承诺明天更好”、每周四晚上在腾讯视频上线的“心理倾谈真人秀”从一月开始已经播出了五期,大家对它最直截了当的质疑是这样的:如果既没娱乐效果,又不能解决问题,对来访者来说它有什么意义?对观众来说它又有什么意义?连出品人申音自己都说《来都来了》是个“既不好看又没什么用”的节目。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节目挺有用的。你若问我到底意义在哪儿,我的回答是:它向我们真实展示了人们的生活与自身生存策略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呈现了自我改变最初始的一步——看见。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产品经理和码农,所谓长大,其实就是不断在给自己撰写应对外界种种情况的流程图和批处理程序的过程。或有意或无意,我们会给自己设定许许多多的生存策略、信条和技巧,来应对生活抛来的难题也好压力也罢:怎么和喜欢的人相处?需要公开场合演讲怎么办?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失望不满该如何应对?怎么去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流程和处理模式。大多数时候一旦遇上,就会“咔”一声打开开关,进入自动化处理,跑完一圈流程搞定收工。啊,多么贴心,多么人性化!唯一的问题就是:现实中的程序都有一堆程序猿攻城狮产品狗们跟在后面除BUG以及不断迭代升级,而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存策略和应对模式,则很少能得到这种待遇。

离得太近反而视而不见,沉浸其中所以不会发觉。我们看待他人应对外界的方式,早已化成了我们的血和骨,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念头和一举一动之中,如此地浑然天成无声无息,以至我们根本不会察觉它们的存在。所以我们大多时候不爽不开心,便会将原因归咎于某个外界事物或现象,以为只要它消失了就会得到解脱。

左为李松蔚

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不了。我曾经被口吃的问题折磨了20多年,然后当我自己真正走出它的阴影时才发现,原来我所感受到的痛苦,99%都来自于我对于“口吃”这件事的“看法”,而非“口吃”本身。正是这些“看法”让口吃这件事情彻底压倒了我的生活,吞没我对其他事物的热爱和乐趣,让我和它不断地扭打在一起,直到把生活打得七零八碎,变成一座废墟。

所以当我在《来都来了》第二期里看到李松蔚的这段独白时,真的有一种被老禅师大慈大悲千叶掌击中的感觉:

“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会解决问题,但更多时候我们会去想有没有可能这些问题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以至于我们有可能会对于生活之外的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拿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我们是否会看见更丰富多彩的东西,这个转化是我们这个职业非常关注的。”

这段话,再加上偶尔在片中一闪而过的那句“看见,是改变的开始”,便是我解读《来都来了》的钥匙。

自称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李松蔚在《来都来了》里扮演了一个非常称职的倾听者角色。在与来访者对谈过程中,他很少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极少进行是否对错的价值判断。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在很认真地思考与提问,用问题去引导来访者真实而具体地呈现自己的现状和困惑。然后再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成更完整的图景,用另外一些问题去引导来访者,从而让他们“看见”自己所采取的生存策略,以及它是如何与外界发生摩擦,同时提供一些看待现状的新视角。


这种以“共情”为主的沟通模式,我以前只在心理学书籍中看到过的。亲眼目睹之下,说实话还是蛮有冲击力的。以后拿来追妹子或刷别人好感度一定很实用!

这种沟通方式也缓解了这么一个难题:当来访者被数十人的制作团队所包围,当来访者知道他所谈的内容将被无数人所观看乃至评论时,如何才能让他尽可能真实地呈现自己?李松蔚的倾听与共情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来访者在镜头前卸下防御心理消解压力与紧张情绪。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很佩服所有愿意上这档节目的人。在公众面前去讲述自己的困惑与痛苦,甚至去揭开那些多年未曾触碰的秘密,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情。

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引起最多讨论乃至批评的第五话。这一话的来访者F从始至终都把自己防守得严严实实滴水不漏,李松蔚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被她轻松带过然后又把话题抛回给了李松蔚。许多看节目的人都能感受到,她来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完成一个承诺尽快度过这段时光,并无任何想要打开自己谈点什么的心思。她用一套清晰缜密的生存策略把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风,所有指向她本人的话题都会被消解掉。

不过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这期和之前几期一样,同样是呈现了来访者一种应对外界的生存策略。只不过这次它与外界的摩擦以一种更加直观且激烈的方式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不喜欢F。但我并不认为她需要改变,仅仅因为不喜欢别人就认为别人要改变,这种想法也忒把自己当回事儿了。既然她的生活很好,自己也认为并不需要改变,那确实就没改变的必要。正如开头那个笑话一样,除非灯泡自己觉得有必要被换下来,否则没任何人能把它换下来。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来都来了》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它告诉人们:那些我们埋藏在心底的,以为只有自己独自品尝着的苦恼和痛苦,也许并不是那么的独一无二。还有许多人都和我们一样为同样的事情所烦恼着,困惑着。

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对解决问题并无任何帮助,但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多夫》里说的那样:“当人们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只有自己,就会减少痛苦,也会在绝望中燃起希望。”就像孤身一人在茫茫雪地中独行,光是看到他人留下的足迹,就能给人带来莫大的慰藉。

最后说一句,在知乎上看到出品人申音老师说过这个节目有一个长期回访计划,去记录来访者参加节目之后生活的变化,我很好奇这一部分内容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