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家|65岁向可平:供儿子读书病倒工地,治病欠债12万
【编者按】
除夕的脚步悄然来临,他们还好吗?
4685万的“打工爷爷”们,又挥汗如雨了一年。这一年,他们过得如何?拿到工资了吗?是否顺利买到了回家的车票?
由澎湃新闻(东方早报)率先关注的中国高龄农民工(50岁以上,俗称“打工爷爷”)群体,持续引发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关注。
这一次,我们将刊发系列报道“打工爷爷回家记”,记录7名“打工爷爷”的春节回家之路。继续关注这一群体的苦与乐。
再次见到65岁的向可平时,他没有在工地抡大锤,也没有坐在村口与村民打牌,而是病卧在床。
1月27日11时,妻子李克秀半跪在床沿,给向可平的右腿按摩。老向盯着头顶的蚊帐,双唇费力翕动,含糊地说着:“不……不……”
这都是源于老向去年最后一次外出务工突发脑溢血所致。2015年9月24日,老向与同乡前往广东湛江一建筑工地打工。临行时,他笑呵呵地告诉妻子,这是最后一次出门打工,等大学毕业的儿子找到工作,2016年就不再出去了。
向可平的诊断证明书。文内图均来自澎湃记者 蒋格伟这是向可平第17年外出打工,这一次,外出17天的老向被救护车送回开县,他在工地突发脑溢血瘫倒在地。
向可平手术后身体右侧瘫痪,为避免肌肉萎缩,李克秀每天都要为他按摩。老向右腿最近恢复了知觉,按摩起来会痛。
医生虽然把他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但治疗不到3个月不仅花光了老向家仅存的3万元储蓄,还欠下了12万元外债。
向可平是重庆市开县竹溪镇团凤村300余名高龄打工者中其中一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东方早报)连续8年走进团凤村,记录这群高龄打工者生活演变的故事。
心愿:
供儿子读完大学就不再出去打工了
向可平是中国第一代农民工。
1991年,40岁的向可平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到广东打工。夫妻俩在一个果园干活,春施肥夏除草秋摘果冬修枝。当时,10岁的大女儿没有上学,负责照看1岁的妹妹。1992年,儿子出生后,仍是由大女儿带。
在果园打工期间,向可平每月工资200元,李克秀每月150元。除去生活开销,夫妻俩每月能存下100多元钱。
1997年,二女儿和小儿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向可平带着妻儿回到老家。他们用在果园劳作6年存下的2万元钱,建了两层砖房。
回家后,老向夫妻俩在家种庄稼。麦子和稻谷自家吃不完的就拿去卖,玉米用来养猪,一年也没什么收入。
提起那段日子,李克秀轻声叹气,脸色凝重地说:“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钱都不够。”二女儿初中毕业考上高中,但是因为家穷供不起,辍学外出打工。
在村口小卖部老板的记忆里,向可平负担重,“一年到底很少见他们家小孩来买零食吃。”
2005年,儿子上初一,家里的负担又加重许多。老向重新收拾行囊,前往广东番禺的建筑工地打工。
工友说,在工地上打工的这些年,老向不抽烟不喝酒,省吃俭用,每次拿到工钱就往邮局跑,“汇钱给家里,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老向一家的骄傲。
提起儿子,李克秀眼神一亮,神色柔和起来。“从小学习就很好,每年都要拿奖,单科第一、三好学生,奖状有厚厚一沓。他高考那年,我们村里就两个学生考上了大学。”
村民老陈说,老向素来寡言,只有谈及儿子时,才会眉开眼笑“我儿子在湖南上本科,他以后再不会要受我这个苦了”。
向可平家房子。病发:
最后一次外出打工突发脑溢血
2015年春节刚过,向可平就和同乡前往广东佛山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这一次老向在工地上待了两个多月,挣了6000余元。5月中旬,工地的工程完工后,没有找到新活儿他返家休息。
不过,老向在家里坐不住,因为“大学毕业的儿子还没有找到工作”。他依旧是家里的顶梁柱,需要打工赚钱。
2011年,向可平的儿子考上了湖南株洲的一所大学。对此,老向一家又喜又愁。儿子大学期间的费用,虽有两个女儿帮助,但对老向夫妻来说,一年将近2万的费用,仍是个沉重的负担。
在此前的报道中,老向曾对澎湃新闻表示,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不想再出去打工,但是想到儿子还在上学,咬咬牙也要坚持到儿子毕业,不能给儿子添负担,找到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闲下来,老向总会看着电视发愣,有时会突然叹气,“哎,还是年轻好,年轻时好找工作”。
其间,大学毕业的儿子回到家中小住,担心儿子工作的老向不愿直接问儿子,“怕他急,会自卑”,隔三差五就向妻子打听,“儿子工作落实了吗?”
2015年9月24日,老向再次出发前往湛江打工。
出门前,老向乐呵呵地向妻子说,这是最后一次出门打工,等大学毕业的儿子找到工作,2016年就不再出去了。
“看着他每天一脸发愁的样子,我也不知怎么开导他。包工头没接新工程,大家都没活儿做。老向又老了,更难找到活儿。”李克秀说,老向年纪这么大,还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自己也心疼,但她没有劝阻,“没办法呀,家里没钱,不出去打工怎么生活?”
老向离家第17天,同乡突然来电,告知老向在工地食堂就餐时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
这位在家人和工友眼中身体硬朗的老人,病发前一天曾独自去医院检查血压,从医院回来后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检查结果。次日,他如平日一般在工地干了整天活,直到倒下,家人和工友才知他高血压的严重程度。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0月26日的诊断证明书记录了老向病情:1.左侧丘脑出血并脑疝形成;2.肺部感染;3.双侧放射区腔隙性脑梗塞;4,右侧额前头皮肿胀。
“前几天还和老向通电话,告诉他儿子在国庆期间在重庆一家银行找到了工作,老向十分高兴,没想到儿子工作定下来10来天,他就病倒了。”李克秀说。
10月29日,老向的儿子联系了开县安康医院的救护车到湛江,将老向接到了开县人民医院。12月7日,家人把老向接回家。
对于老向的突发疾病,李克秀分析说:“那几天刮台风,老向铺盖、衣服全被淋湿了。台风过了又是大晴天,太阳暴晒。天气反复,再加上他本来就有高血压,就脑溢血了。”
高血压是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病人往往会表现为头痛、头胀、头晕、心悸。
无法想象老向病发那一刻,他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家人说:“一直以为他很好,也没有见他吃过药,偶尔有点头晕头胀,他总是扛着说身体好,是感冒了,小事。”
从此次外出打工到脑溢血突发,老向只干了十几天活,150元/天。包工头将老向送到医院后,垫付了5000元医药费,工钱也就没再结算。
冰箱是向可平家客厅里唯一的大家电。向可平床头的柜子上放满了各种药品。
治疗:
已经借了12万,有希望就不会放弃
老向的床前立了一张折叠起来的轮椅。
那是老向出院时买的,最近天气太冷,轮椅始终没用上。李克秀准备等过了年,天气暖和了,就推他出去走走。
“前段时间他右边身体完全没知觉,一点反应都没有。还大小便失禁,经常把床尿湿。”李克秀说。
想小解时,老向会唔呀发声,李克秀走近问时,能含混地答:“嗯。”
李克秀便从床底拿出塑料尿壶,放到被子里。每次李克秀助其小解时,老向都会用力把盖在身上的两床被子掀开,“他怕把铺盖弄湿。”天冷,李克秀担心老向受寒,总对老向说“叫你别掀铺盖”,这样的小争执,会频繁发生。
“后续治疗包括针灸、吃降血压的药等,一个月花销6000元,都是从亲戚借的。”李克秀说,老向这一病,尽管“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60%,但自家还是花了15万。
团凤村村委会主任罗建国说村委会把村里的唯一失能(失去劳动能力)老人指标给了向可平,每年有300至500元的春节慰问金。接下来打算再为他办个残疾证,每月有50元补助。此外还有每月95元的养老保险金,“村委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有希望就不会放弃。”李克秀说,好在亲友都重情分,开口借钱,大家能帮则帮,没受什么气。老向现在这样子,不能没有人照顾,自己也没办法出去挣钱。家里的田地也都租给别人种,每年收租金1000余元,不可能靠这个来还债。“欠下的债,只能靠儿子来还了。”
“父亲出事了,心里最痛的是我。”在儿子小向看来,现在自己能做的是认真挣钱,帮家里还账,不能辜负了父亲对他的期望。
有亲属提出老向属于工伤可向工地索赔,小向认为,父亲本身有高血压,且病发时是下班时间,够不上工伤条件。
妻子给向可平做的“营养粥”。探访:
每天喂“营养粥”,担心康复难
向可平一家现在居住的两层砖房,还是18年前夫妻俩广东打工回来后所建。房屋内外没有任何装修,与周边邻居们粉刷一新的楼房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一楼的客厅里一台红色的冰箱尤为显眼,这是老向家最值钱的电器。“冰箱是老向病后存放药物和肉类需要,在镇上买的打折样机。”李克秀说。
老向家门前,摆了数盆花。屋后,尼龙网圈了一片地,养了十几只鸡。李克秀说,鸡是在老向出门打工之前买的,准备养大了卖钱。
老向无法咀嚼,只能吃流食。
妻子给向可平做“营养粥”,担心营养不够,一块六七两的瘦肉剁成肉沫,盛在碗里。上午10时,李克秀开始为老向煮粥:米洗净加水放进电饭煲,再放进切成小丁的胡萝卜一起煮。担心营养不够,李克秀又剁了些肉,一块六七两的瘦肉剁成肉沫,盛在碗里,加少许酱油拌匀。
“医生吩咐,老向的舌头已经尝不出味道了,但还是给他加一点酱油,不能放盐,高血压吃太咸不好。”李克秀忙活着说。
随后她又去门前的菜地里摘青菜叶子,洗净,切碎。等电饭锅里的米和胡萝卜煮得软烂了,加入青菜和肉沫。
这样的粥,老向每天吃三次,每次能吃一搪瓷碗。老向不能坐起身,李克秀喂他吃饭的时候,只能半躺在床上,一手端碗,一手拿勺,舀一勺粥,吹一吹,再送到老向口中。老向很安静,努力张开嘴配合妻子,粥到嘴里,因为牙齿不能咀嚼,磨动下嘴巴,就囫囵咽下。
妻子一日给向可平吃三次“营养粥”。一碗粥,李克秀喂了快十分钟。老向吃完,没发出任何声响,眼珠一动不动,就盯着头顶的蚊帐。
采访期间,向可平的眼睛盯着记者,对所提问题,间或点头,几次试图说话,但他费力挣扎后也只是发出“咿呀”声。
邻居说,自从被救护车送回来后,没有再见老向开口说过话。
“老向恢复很慢,能不能康复……”李克秀没再说下去。她说,对于以后没什么打算,走一步算一步,过一天是一天。只希望老向能重新站起来,儿子好好工作努力挣钱,还清欠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