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除了网游,我们还应该为青少年呈现怎样的网络世界?
爱玩网络游戏的孩子迎来一个“晴天霹雳”——据8月30日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此外,通知还提及了实名制注册、监管、处罚等内容。
图/新华社
与部分孩子大呼“受不了”相反的是,在相关新闻的跟帖评论中,点赞量靠前的均是家长们“大力支持”“给力”等赞美之词。可见,一些孩子网游成瘾已经是令人忧心的事实,不少家长束手无策。
近年来,声讨网络游戏平台和企业的声音不断。为此,有的企业推出了“防沉迷机制”,有的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等。然而实际效果一般。这些机制极容易被“网络原住民”想办法突破,如使用家长身份注册信息、购买成年人账号等,相关机制形同虚设。
此番国家层面出台的通知,不同于企业的自发行为,是更高层面的规制和要求,效果值得期待。
从约束网游下手,只是网络生态治理的一个切口。长远看,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细化现有举措,也需要平台、企业在游戏开发、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方面,多些帮助孩子益智、成长的“目的性”,如在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上,要求共同完成线下任务方可实现线上升级等。同时,家长们也要给孩子更多现实生活中的陪伴。
防止“网络原住民”沉迷网游,是一件挺棘手的事。毕竟,对于虚拟世界的一切,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更如鱼得水、更具备与生俱来的贴合性。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少了网游的网络世界,拿什么来充实“网络原住民”的生活?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世界?
不妨从我们的童年视角来看一看。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是在与同伴的玩耍、打闹中,在集体游戏中,学会了沟通、合作、认识世界。而如今“网络原住民”的童年太缺少现实同伴间的“摸爬滚打”了,孩子们更多的是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虚拟的网络上。性格怪癖、独来独往、缺乏耐心与合作精神,是不少网络基因孩子的共性。
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进阶问题是,“网络原住民”天然地会把很多时间精力放在网络世界,那么,如何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更好地融合,让他们的童年更充实、更可触?
从成长的角度看,孩子们的童年需要过程感和仪式感。网络世界虽是虚拟的,但也不是没有可能为他们提供具有参与感的成长体验。各方有必要针对孩子网络世界的“诗与远方”,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主张。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
原标题:《除了网游,我们还应该为青少年呈现怎样的网络世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