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近代上海小校场年画上的“梦蕉”是谁?

张伟
2016-02-06 11:2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真正对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吴友如的同门师弟周慕桥,也即今天人们在很多年画上都能看到的那个“古吴梦蕉”。而周慕桥凡在画报上发表作品,多署“慕桥”或“周权”本名,而在年画上署名,则一律署号“梦蕉”,像周慕桥这样的文人画家应邀为画铺创作年画应该并非罕例。

上海小校场年画《连环计》,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本,作者“梦蕉”

近代上海的画家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和年画发生关系的却少之又少,而若要在这极少数画家中找出领军人物,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吴友如和钱慧安,他们两位也的确画艺高超,影响也最大。

吴友如(生卒不详),江苏元和(今属苏州)人。原名猷,改名嘉,以字行。太平天国期间避难来沪,从师张志瀛习丹青。光绪十年(1884年),应《申报》主人之请主绘《点石斋画报》,描摹社会风情,妙肖精美,开创中国新闻时事画之先河。

关于吴友如参与绘制年画之事,至今并无确凿文献可以征引,但我们在现存年画中确实可以看到不少署名吴友如的作品,如《闹元宵》、《村读图》、《豫园把戏图》、《法人求和》等等,多由姑苏老店吴锦增、陈同盛、吴太元等刻版刷印。另据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载,吴友如还为天津杨柳青绘制过一组6幅婴戏题材的年画。

除吴友如外,另一位有年画作品存世的著名画家是钱慧安,在晚清画坛,他的名声甚至要超过吴友如。钱慧安(1833-1911年),又名贵昌,字吉生,别号清溪樵子。上海宝山人。他幼年即习丹青,光绪初年已成为海上画坛名家,尤以人物画著称,被誉为“真可追踪仇英”者。光绪二年(1876年),葛元煦著《沪游杂记》,书中列入“书画名家”共35位,其中以“工笔人物”著称的仅钱慧安一人。今天尤能见到的钱慧安绘就的年画有《春风得意》、《弄璋如意》、《风尘三侠》、《竹林七侠》、《南村访友》、《小红低唱我吹箫》等几十幅。

其实,真正对小校场年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吴友如的同门师弟周慕桥,即今天人们在很多年画上都能看到的那个“古吴梦蕉”。周慕桥(1868-1922年),苏州人。名权,字慕桥,以字行,号梦樵(亦作梦蕉),又号红薇馆主、古吴花朝生。周家很早就从苏州迁来上海,周慕桥自幼聪颖,从小就对绘画发生兴趣,拜在名画师张志瀛门下深造,同拜师门的还有日后一起编绘《飞影阁画报》的何明甫。周慕桥学画“揣摩尽致,笔意活泼……年才弱冠,已崭然露头角”。出道后他即紧随师兄吴友如闯荡,吴友如主编《点石斋画报》时周慕桥即是其得力助手,后来吴友如脱离“点石斋”,自创《飞影阁画报》和《飞影阁画册》,周慕桥不仅全力协助而且屡屡在吴友如陷入困境时出手相援,甚至署吴友如名为其绘稿救急,以至“今之所谓《吴友如画宝》中不乏君之手笔”。周慕桥不仅作画勤奋,读书也既多又杂,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文赋均有所涉猎,像《周易》、《诗经》、《史记》、《世说新语》等古籍经典,以及《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等专门著述,他在画作跋语中都时有征引,还写得一首漂亮的行楷,“尝谓:古典、书法,与画相辅而行,不能偏废,故其胸中淹博,字亦工秀”。周慕桥为画报作画,很多作品是对当时社会世俗作再现式的描绘,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传统绘画中类型化的才子佳人和概念化的亭台楼阁,而更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市农工商和车船光电,故仅有传统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新的表现手法加以补充。周慕桥引入西洋绘画中的透视法理论和水彩画法,使其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因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而广受欢迎。后来他还勇敢创新,融合西洋绘画和传统绘画的优势,在20世纪初创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海派风格的新颖广告画,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月份牌画家。

以上是我们现在所能搜集到的有关周慕桥的生平材料,但要论及他和小校场年画的关系,则很有必要先作一番考证。在现存上海小校场年画以及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署名“古吴梦蕉”的作品很多,且不少是优秀的代表作品,如小校场年画中的《闹新房》、《五子夺魁》、《海上名妓十美图》,桃花坞年画中的《冠带流传》、《琵琶亦是寻常韵》等。

但这个“古吴梦蕉”到底是谁?说法不一,没有确论。石谷风先生认为是道光年间到上海开设飞云阁的苏州画师项燿,他也因此把所有署名“梦蕉”的年画都标上了“项梦蕉绘”的字样。周新月先生在其著作中也专门谈到这一问题,他例举了坊间的三种说法,并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一,“梦蕉”姓吴。这其实是误读“古吴梦蕉”之故。其二,“梦蕉”即周慕桥。此说未知根据何在。其三,“梦蕉”即开设飞云阁的项燿。此说虽不无可能,但疑点仍不少,特别是两人画风明显不同。结论是:“关于谁是‘梦蕉’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从以上例举来看,学术界目前对“梦蕉”其人确实缺乏了解。但若对现有相关文献作一番耐心仔细的梳理比对,则可能对解开这一谜案有助!在李福清先生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卷》中,收录有一幅俄国学者阿理克1909年购于上海的小校场年画《钟馗闹判》,画上题款为:“壬寅(1902年)孟夏古吴梦蕉写于海上飞云阁。”很显然,这是一幅出自“梦蕉”手笔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题款下方钤有一方白文印章:周權印。这显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梦蕉”即周权。循此思路再去做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在周慕桥主编的《飞影阁士记画册》中找到了有力的证据。《飞影阁士记画册》是吴友如主编的《飞影阁画册》停刊后由周慕桥续刊主编的一本画报,完全继承吴友如的先前风格,以描摹社会风俗和仕女故事为主,所有作品均由周慕桥一人绘制。在这本画报第29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朔日出版】上刊有一幅名为《荡鞦韆》的仕女画,画上署名:梦樵,旁边钤有一方朱文印章:慕桥。在第30期上另有一幅名为《郭汾阳》的历史人物画,画上落款:周慕桥作,旁边钤有一方朱文印:梦樵。这就非常清晰地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问:所谓周权、周慕桥和梦蕉三位一体,均为一人,正好是同一人的名、字、号。这也是当时文人吟诗作画常用的署名方式;至于“蕉”和“樵”的相混互用,更是当时人在署字、号时谐音互换的一种常态,不足为怪!

如果我们再作一番探询,可以发现:周慕桥凡在画报上发表作品,多署“慕桥”或“周权”本名,而在年画上署名,则一律署号“梦蕉”,几无例外!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像周慕桥这样的文人画家应邀为画铺创作年画应该并非罕例,此也为“卖画谋生”之一途。但囿于传统,他们自己并不太愿意在这些画上留下太明显的个人痕迹,因此,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年画作品上鲜有画家署名的,即使有也为别署,且大多用的是较少为人所知的别号。一般而言,年画作者多为民间画师,籍籍无名,故大多数年画作品均无绘者署名;而作为集团生产性作品,年画上却十之八九有着刊刻店铺的名号,这一点和明、清两朝的笺纸刊印倒有着某些相像之处。不同之点在于,笺纸的消费群主要是文人士大夫,故其绘制风格有着强烈的文人画情趣,而为其作画的画家也将其视为文人闲情逸致的偶一为之,并不忌讳在笺纸上署名,即使是名震朝野的著名画家。相反,年画的消费群主要是中、下层市民,年画作品也不为史家所重,从不入画史,故文人画家答应为年画作坊绘稿,一般多出于谋生养家的考虑,极少有在画上署名的,即使落款,也多署别号,如墨浪子、松崖主人、梅州隐士等。时过境迁,他们的生平事迹就成为了难以考证的悬案,“梦蕉”之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典型之例,而这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正决定了年画艺术发展的民间乡野方向!

周慕桥的画风细腻写实,擅长人物,尤善于表现世俗生活,这些特点和年画的某些特征是相吻合的。他发表的很多画,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看都像是年画的线描粉本,如《新年十二景》之与《闹新房》、《百子图》、《舞龙灯》,《三十六行》之与《新出夷场十景》、《各行各业风情图》,《时装仕女图》之与《玉堂富贵》、《福寿齐眉》,《灯会誌盛》之与《寓沪西绅商点灯庆太平》等等。

周慕桥是近代上海文人画家中绘制年画数量最丰富的一位,而且其作品也最受欢迎,曾屡屡被上海小校场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店主们翻版复制,甚至有一幅画被几家店庄翻版以至出现多个不同版本的现象,成为近代年画史上的一道奇特风景。下面我们选取一例略作分析。

上海小校场年画《琵琶亦是寻常物》,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本,作者“梦蕉”

1.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本。画面除画题外,另有题款:庚子仲秋梦蕉,钤白文印章:周。画的设色非常淡雅。

2.古吴轩藏本(古吴轩出版社 2006年5月《桃花坞木刻年画》,阎立主编)。此本画题和画面内容与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本相同,但无“庚子仲秋梦蕉”的绘者题款,却多了“王荣兴印”四字;且画题“琵琶亦是寻常韵,纤指挥来便有情”14字,笔迹也和历博本有细微差别,应属作者的另次书写。此外,古吴轩本在设色上虽也是淡雅一路,但和上海历博本还是有较大差异,如古吴轩本弹琵琶女和抱猫女子两人的衣服及左、右两侧的花盆都是一色的,而在上海历博本上,人物衣服和花盆上都加有花纹环饰。

3.上海图书馆藏本。此画画题改为《玉堂富贵》,但无画店和绘者名。画面内容也和上海历博本和古吴轩本有所不同:a.人物两侧的花架和盆花均被删去。b.画面中央多了一个花架和一盆盛开的牡丹,以此和画题“玉堂富贵”相切。c.人物衣服设色浓艳,与古吴轩本有较大差异;人物衣服花饰和上海历博本也有较大差异。

4.上海美术家协会藏本。画题和画面内容与上图本相同,但美协本多了“陈同盛印”4字。其他地方两者也有不同之处:a.画题“玉堂富贵”4字的笔迹有差异,显然属同一人的两次书写。b.两者设色虽都同属浓艳一路,但美协本比上图本要更甚,如弹琵琶女所坐之鼓墩,上图本设色稍淡,而美协本则是深蓝色;画幅中央之瓶栽牡丹,上图本设色过渡清晰,比较精致,而美协本的设色浑噩不清,显得非常粗糙。

综上所述,似可这样理解:周慕桥在庚子年(1900年)创作此画后由上海画店刻版刊印,题款、署名一如原作;同时,此画亦被苏州王荣兴画店拿去(或买去)印作年画,但却删去绘者名,另加上画店名(此也是一般画店通常做法)。稍后,又有别的上海和苏州画店重版这幅年画,但去掉了画中的文人情趣,为适应市民阶层的审美口味增加内容,改换画题,重新设色,将此改造成了一幅祈祥求福题材的年画。从刊刻时间上来讲,历博本和古吴轩本应是一个系统,时间在前;上图本和美协本是另一个系统,时间在后。

以上是依据现能找到的文献对作为小校场年画绘者的周慕桥所作的一则个案分析,其他一些对小校场年画同样作出贡献的画家,现在还无法作出相类似的分析。他们有的虽然还知道姓名,但详细生平事迹就无从知晓了;还有的画家,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真正姓名,更遑论生平略历了;另外有些画家,虽然他们可能不是上海人,也不曾长期居住在上海,但他们同样为小校场年画贡献过不少优秀作品,如嵩山道人、梅州隐士等等,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对他们都缺乏最起码的了解。但正是这些画家的参与,使上海小校场年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海派风格,造就了中国传统年画的最后一段繁荣。

作者系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本文原题为《近代海派画家与年画的关系及影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