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少年30秒洗劫小米专卖店,这些孩子有怎样的人生和命运
文| 张丰
8月30日,6名少年强行进入厦门市一家小米专卖店,在30秒的时间内把店里的手机洗劫一空,然后在警报声声中匆匆离去。
在大城市,这样的“案件”要侦破非常容易,警方很快就找到了他们,但是,警方发布的“通报”看上去比偷手机还让人吃惊:6名“案犯”(包括一个女孩),有5名是15岁,还有一个只有14岁。他们都是贵州铜仁籍,27日从外地来到厦门,30日凌晨作案后又连夜逃离了厦门。
6少年洗劫小米专卖店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团伙”,而且还是一群暂时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的未成年“团伙”,至于这背后有没有成年人的参与和控制尚需要警方的调查。
面对这样一群过分成人化的孩子,网上很多在讨论的是,他们会不会又因为年龄小而逃过法律责任,犯罪低龄化和相应法律惩戒跟不上,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但除了期待“严刑峻法”之外,还有必要思考更多。
15岁的孩子,如果到城市打工,还是“童工”,属于非法。在正常情况下,15岁的孩子应该念初三,属于父母担心“被分流”的状态。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呢?这恐怕是许多人的疑问。
警方通报的信息并不多。但是我们也可以大致猜测一下:他们都来自贵州铜仁地区,平常可能就是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或许就是同学。他们的父母,大概在35到40岁,很有可能在外务工。他们有可能是半大的“留守儿童”,也有可能是跟随着父母,在异乡打拼,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因为早早放弃教育改变命运这条路,他们辍学在家。
放眼全国,这应该是一个人数庞大的群体。农民工的孩子,要么在老家读书,要么跟在自己身边,但是由于没法在城市买房落户,就读的也往往是边缘的学校,想通过中考去读高中的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大部分农民工对自己的孩子期望也不高,平常也没有时间陪伴,更没有能力去上各种补习班。
最近,教育部正在推进轰轰烈烈的“双减”改革,来缓解家庭在教育方面的焦虑。看起来,这些少年们的家长,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焦虑,他们早早放弃了,也认命了,不再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
这个群体真实存在着,但是在大众媒体时代,却很少被人们所关注。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不是父母,可能也不是隔代的爷爷奶奶,而是手机。最近10年,智能手机的极大普及,对“留守儿童”或者“农民工二代”造成的复杂影响,还有待评估。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比城市家庭的孩子,更缺乏相应的“监督”。有些农民工父母有时候甚至认为,给孩子一部手机,就减缓了自己的内疚,因为看到孩子们玩得开开心心,就以为那是“幸福的童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们过度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和父母保持偶尔的联系,同时也得到了一个由手机提供的“世界图景”。游戏和视频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更不是“现实世界”。在手机提供的世界中,想获得一个东西,可以通过暴力的形式,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会碰得头破血流。
他们从手机中获得了某种“英雄气概”的暗示,那是他们渴望成为的样子。但是,现实世界中的都市,不但是一个法治世界,更是一个布满摄像头的世界。当他们从一个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步入现实时,注定会发生某种悲剧性的碰撞。
这并不是暗示,这些少年根本就不知道抢手机店是非法,或者他们从事这样的“非法勾当”具备必然性(大部分打工子弟,仍然是安分守己的好孩子),而是要强调,这些少年有着他们自己的“苦闷”或者“追求”,尽管无法读高中和考大学,无法进大厂996,但是他们仍然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心声,需要被听见,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装聋作哑。
如果一个未成年走上犯罪的道路,那可能是家庭的问题,但如果一群未成年走上犯罪的道路,那可能不只是家庭的问题。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严刑峻法是否就一定能够矫正走偏的人生路呢?惩罚只是一个方面,但真正重要的是需要反思,像这些孩子一样的其他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真正懂得,违法犯罪的捷径并不是人生的选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