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览|石头之上的农历节气,传统书法的当代书写
中国书法以其轻重缓急的用笔、起承转合的气韵流转方式表达了人的存在痕迹,成为了艺术的极高境界。随着20世纪初抽象表现主义在西方的兴起,许多西方艺术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艺术。尽管西方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说,西方人要看懂中国书法至少还要一百年。但对文字内容的不解丝毫不影响西方人对中国书法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从事当代艺术的中国艺术家来到美国,他们“反对或重新诠释传统”(法国学者Yolaine Escande语)的观念,以西方文化哲学思想为指导,用古典的绘画语言为符号,进行意象作品的实践。其中代表人物之一的谷文达通过转换汉字书法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当代艺术作品并延续至今。近期,“天象——谷文达的碑林叁系”(tian xiang——forest of stone steles third series)正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举行,此次展览以“谷氏中国简词”书写农历二十四节气载体,展示了艺术家的最新实践和思考。
展览现场
说起艺术家谷文达的创作,最为观众熟悉的符号是谷氏“中国简词”(以下简称为“简词”),这是艺术家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在思考的一件规模较大的“词典”式的艺术作品,进而成为一部可以广而用之、“以字为词”的《中国简词典》。
从左至右依次为乾坤沉浮;阴阳世界;风月江湖;山川畅神,2008,176.5x 96cm
而此次“天象——谷文达的碑林叁系”展将“简词”书写的二十四节气镌刻在二十四块自然形态的海底岩石上。艺术家将以一石一节气的二十四块“石碑”排列出石林阵。
展览现场,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望这些石头,所呈现的仅仅是一部分的笔划。
每一个中国农历年节气简词书法包裹一块石头,并以浑厚的圆浮雕的形式镌刻在石头的四周三面。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望这些石头,所呈现的仅仅是一部分的笔划。只有当观众立体地去观望和立体地去感受,才领悟到“一石一节气一简词”,似乎是表达中国农历年节气是一个无垠的宇宙。
艺术家创作手稿
也许每个人站在这些石头前都会生出不同的感触和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尽管在形式上很容易联想到时下中国公园里盛行的“传教化,警世人”的石头,或是苏州园林里赏玩的太湖石,更有观者通过“每个角度都只能看到字”的一部分联想到京都龙安寺枯山水庭院中永远看不全的15块石头,以此想到日本禅宗 “完成之时就是崩溃之时”(物事は完成した時点から崩壊が始まる)。
然而从观念意义和视觉形态上来论,此次“天象”中的石头与传统园林的名人题字大相庭径,也与刻石树碑立传相去甚远,其隐含其中的哲学含义远不止石头或至之上:字(书法)在视觉上是抽象的,却表达了实在的意义,而艺术家的创造和“裹刻”又将它的视觉表达推至到极限,并可以模糊了字的表意作用。显隐之间的哲学,恰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高明的处事之道。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岩石形成于五亿年前远古鲁国(今山东境内),彼时此地为一片汪洋大海,这些在海底由海水腐蚀成的石灰岩,近而观之,仍依稀可见斑驳的海生物化石。因为这些石头来自于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被艺术家命名为“儒石”。
石头上依稀可见的亿万年前海洋生物的痕迹
远而观之,裹刻在儒石上的“简词”节气大字光滑的笔画凹槽与“儒石”的自然表面肌理,相应成趣。故粗粗览去,除布置相间韵致的儒石林,却不见裹刻的“节气简词”书法大字,这亦是艺术家的点睛之处,让体现东方宇宙观和生活观的节气简词大字和谐于自然形态里,也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谦虚、适宜与和睦,一反当代艺术、设计与建筑非友善式的极度自我表现,而随每一天每一节气的光色变化而变幻,时隐时现,扑朔迷离。
这种“扑朔迷离”恰恰诠释出东西方文化中对大自然、星象天体浑然天成认识。一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被认为是西方话语权下的产物。然而,事实上,艺术是血液里流淌出来的精神与生命,每个艺术家首先在表达自己,艺术依旧在向生命本源收缩,向文化的内在去探寻挖掘。
当地居民与艺术家作品互动。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天象——谷文达的碑林叁系(tian xiang——forest of stone steles third series)
展览地点: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展览时间:2016年1月16日-2016年4月15日
从书法到石刻-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