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年的电话趣事:公用电话的吼声,大哥大的豪气……

2021-08-31 13: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人手一个手机已经是常态了,家用的固定电话机也已经慢慢被历史潮流所淘汰。时间往前推40年,电话那可是稀罕物,一个社区可能也就那么一两部公共电话。

摄影 /马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安静的星期天午后,一位老妇人的声音在新村里一栋居民楼下响起:“56号303,王某某电话。”其中气之充足、分贝之高亢,绝对可以媲美很多女高音。

随着她荡气回肠的高音在居民楼下重复两次后,居民楼上方其中一扇窗户内一个成年男子的脑袋伸出来,只见他睡眼惺忪,半哭丧着脸对着楼下的老妇人说道:“阿姨啊!人家好不容易礼拜天想睡只中觉,谢谢侬叫电话也为人家想想,照顾照顾别人好勿?”

闻听此言,阿姨对着楼上的脑袋摆出了一副并不买账的架势,抬着头振振有词地说道:“这有啥办法啦?居民有电话来我总勿见得勿来叫,这是阿拉工作呀!”

“侬工作也要为人家想想,勿要影响到别人礼拜天休息呀!我刚刚睡着就被侬吵醒,册那侬工作就好吵醒人家了喽?”面对不肯打招呼还要强调理由的阿姨,男子火气更大了,不由自主地爆出了粗口。楼上楼下开始在你一言、我一句中拉开了一场空对地、地对空的争执……

这热闹非凡的一幕,对出生于2000年后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闻所未闻,可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类似场景在孩提时代常常有。在新村内,弄堂中一间小房间门口,一块印着“公用电话”的红色小牌子下,几名退休阿姨在两三部电话座机前全天守候着,边上还配备着一只手提电喇叭,这是专门上门呼叫接电话用的工具,当然更多的时候阿姨们不用电喇叭上门呼叫,而是直接放开嗓门通知,所以有时难免会发生以上一幕。

这并不是任何一方的错,而是在那个老百姓还普遍装不起电话的年代里,生活中无奈的一个小矛盾。而这些在公用电话亭中工作的阿姨们倒也在长年累月的跑腿呼叫中练出了不慢的腿脚和中气十足的肺活量,无意中收获了一副硬朗的身板。

80年代公共电话亭

1980年代,上海市公安局的电话接警调度室

1950年代,上海邮电局的国际电话和电报业务

那个年代的话务员们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电话开始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九十年代初,整栋公房或整条弄堂中,哪家人家装上了一部家用座机,那一定是邻居们眼中的大户。不过装上电话后,隔壁头的阿姨爷叔们、大人孩子们总会时不时满脸笑容地走进您家,“麻烦让阿拉打只电话好勿?”在多年街坊邻居的笑脸中,没几个人能拉下脸来拒绝。日子长了,大伙在一次又一次中养成了习惯,仿佛这里有着一台为邻里免费服务的公用电话了。

九十年代,更先进的通讯工具BB机(俗称call机)、大哥大(第一代手机的俗称)也横空出世。是谁第一个手持大哥大走上大上海街头的己无从考察,但当时你手拿一只砖头般的大哥大出现在马路上,一双双投向你的眼神绝对是仰慕羡艳的,你会由衷地觉得手上的“砖头”机是别人对你成功的认可,让你瞬间飘然在云端。而那些在餐厅饭店、音乐茶座等公共场所消费的暴发户们,更爱在众目睽睽之下拿出他们的大哥大放在耳边扯着嗓门大声吼叫,似乎要用他们粗鲁响亮的声音向全世界隆重宣布——我们用上手提电话了。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座机进入千家万户,后又逐渐被愈加轻巧美、功能多样的手机取代。那个手拿大哥大、腰挂Call机在马路上横着走还引来众人眼红的年头也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