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重现上海文化产业盛景?委员建言把互联网+作创新突破口
“检验一个城市文化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漂来漂去的人群,当年正是由于一大批的文人住在上海的亭子间,才创造了上海辉煌的文化。如果这类人不够,我们应该反思,给他们提供的空间、政策、相关的环境有没有欠缺?”2016年1月25日,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余亮鑫在上海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专题会场上提出的担忧发人深思。
“十三五”规划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列为重要议题。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何将文化作为这座城市的人民福祉、活力魅力所在,引起了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导演:该怎么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
“曾经的上海是中国无可争议的文学中心、电影中心、报业中心和出版中心。”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社长、编审余岚说,但现在的上海已经远远达不到这个量级了,那些离开的精英都去了哪儿?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导演江海洋认为,很多人缺失了创新的活力,拿不出和这个城市匹配的作品,“我们老是在抱怨、比较,我们想一想,在今天新的形势下,该怎么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
媒体人:坚守老情怀要拿出新办法
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潘向黎在谈及传统媒体走向时,潘向黎提到了两种内部看法:一种是坚持老情怀,另一种是跟上新时尚。
“两种完全南辕北辙。”她认为要坚守老情怀,但要拿出新办法,不然坚守到后面,无人喝彩,自娱自乐。“拿出新办法,就是为了影响力,因为任何品位、任何追求,只有在保持影响力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她谈到了媒体人的变革,“以前像我们这些八十年代中文系毕业的,都是慢慢的理想主义情怀,都不喜欢变的,觉得太折腾。后来我们想明白了,愿意的人命运牵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你干了媒体,就要承认你的宿命就是不停的变,没有办法,否则你就是入错行了。”
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秘书长肖沪卫对现在的文艺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很多文艺作品偏离了事实,把不同年代的人物放在一起编成一个故事,这些是不能随意改编的。”他还强调文艺作品还要重视科学性,炸弹炸了几次都不会死,从高楼跳下来一点没事,就容易造成小朋友直接模仿。
他认为,现在的文艺作品虽然是百花齐放,但文化首先应该是引导性的,而不是迎合性的。“我们要用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市民向更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发展。比如说现在许多的作品,除了遵守法律底线,还要在真实性、科学性、道德方面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
对策: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创新活力
“互联网上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网络写手,这是不可估量的创新活力的存在。”俞亮鑫认为,互联网+时代是创新的突破口,并且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金融(ITFIN)、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看来,互联网+时代给上海演出业带来了非常好的机会。“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直接交往变得非常宝贵和稀缺,而演出业恰恰是人和人的直接交往,带来了空前的机会。”
就互联网在当下的发展和影响,韩生提出了将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资源而建设的观点。“盘活剧场存量,同时鼓励专业化、新媒体剧场试验,比如在商场、在咖啡厅的戏剧等。我们演出业生态环境的优化,需要包括相关的企业和相关部门配合支持,适当的延后交通条件、协助零售销售等,使上海演出成为一个常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