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回收距离万物新生还有多远?

2021-08-29 15: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转身万物新生,爱回收还缺C。

作者|古廿

编辑|伊页

有时,最好的资产并不在财务报表中。

这是来自3C电子回收专家——万物新生(爱回收)在上市后首次的财务会议上向外界传递的信息。8月17日,爱回收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这也是它上市后发布的首份财报。

好的一面是:财报显示,在截至6月份的三个月里,该公司收入同比增长56%,至18.677亿元人民币。报告显示,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近70%,至78亿元人民币,交易产品数量增长近28%,至780万件。

不太好的一面是:第二季度的净亏损为5.057亿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调整后的净亏损为5970万元,每股普通股的基本和摊薄净亏损为人民币13.47元 。

但是上述经营情况都不是最重要的看点,因为首份财报发布的同时,万物新生又发布了其第一份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报告,即ESG报告。

在当下的环境下,发布风靡一时的ESG报告,该公司试图表明它是一家负责任的公民企业,而不应该仅仅关注当下的盈利。对于中概股来说,这是比眼下的财务数据更重要的事情。

爱回收想要牢牢抓住符合大环境下的低碳经济,以此来打消中概股的环境风险。创始人陈雪峰在公司的首次财报电话会议和其第一份 ESG 报告发布的声明中,都突出提到了国家的计划目标。

“根据国家发改委 7 月发布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发展二手电子设备的供应链能力,以促进可持续性和标准化行业。”在电话会中陈雪峰说道,并提到了中国最新的五年规划周期。

随后,公司股价当日最高涨幅11%,整体交易涨幅归于5.5%。不过在第二天就又跌了回去,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回收”行为,一定程度上证明市场依然不确定对公司的看法。

不确定的因素之一是,所谓的中概股ESG概念,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在IPO前突击改名为万物新生,打包旗下“爱回收+拍机堂+拍拍”三项业务,以此来代表公司的未来愿景,准备成为业务闭环为“C2B2B2C”的一体化低碳循环经济平台。但现实情况却是,主打C2B、回收旧手机赚差价的爱回收才是是公司的主营业务。

简单说,一个爱回收上市,打包另外两个兄弟讲了一个循环经济的平台故事。那么如今,爱回收距离一拖二的万物新生平台故事还有多远呢?

01  一拖二,打包整合难循环

在没有上市前,C2B业务的爱回收是外界对于该企业的整体认知,广为流传的企业壁垒是重模式下拥有广泛的线下门店。

拥有遍布全国的线下门店优势,爱回收认为可以解决二手回收中的信任问题和体验问题。在其看来,过去闲鱼上那种C2C的二手交易体验不好,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质量、价格难以标准化,来回邮寄费时耗力的问题。

于是爱回收咬牙拖着资金链难题,放弃互联网企业过去的轻模式,在全国的购物中心里拓店。

听起来全都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为了更好的服务放下互联网企业轻模式的性感,让人觉得简直是二手回收界的海底捞。

但实际情况是,对于爱回收来说,不管是面临阿里旗下的闲鱼还是腾讯旗下的转转,传统的C2C轻模式都没有它的出路。一个事实是,重模式弯腰捡钢镚可能也是其在尝试轻模式走不通后的下策之选。

重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有流量了。根据公开报道,爱回收的整体流量线下占比60%。另一方面重模式也让爱回收看起来更值钱,先后拿到京东等资本的融资,完善线上企业的线下触角。

回顾爱回收的融资时间线可以发现,在2014年开始走线下门店的重模式之前,只完成了一轮晨兴资本的200万美元A轮融资,铺设线下门店的2014年以后,先后完成了8轮高额融资。

一方面是线下门店的重模式耗钱,另一方面是对于资本来说,拥有线下门店,最差也可以成为线上互联网企业二手回收业务的线下基础设施。

不过爱回收的野心不止于此,2018年又推出了B2B模式的拍机堂,对手机进行拍卖;2019年,与京东旗下的拍拍平台整合合并,增加了B2C模式。

至此,完成了“C2B+B2B+B2C”的业务闭环。不过虽然看起来哪一块都不缺,但是这个“+”号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

从数据来看,爱回收与拍拍两者整合效果并不理想。2019年6月两家合并时,爱回收的独立设备数为15万台,2020年8月仅剩8万台。

整合困难源于两者平台属性不一:拍拍是综合性B2C,爱回收则是C2B。整合后,拍拍更多的功能是作为线上销售渠道。双方在用户、流量方面均难以产生协同效应。此外,爱回收相对单一的模式打法,也很难完全承接与整合新的流量型业务。

此外,B2B业务的服务费虽然一季报在涨,但是涨幅主要原因是平台服务费率的提升,在流量上依然没有优势。

一方面,费率上涨带来的涨幅空间有限,很快就会见顶。另一方面线下门店的流量难以转化为线上平台的流量,也意味着运营效率和流量效率的低下。

换句话说,没有形成平台的线上流量,伴随着闲鱼、转转等竞争对手开始重视线下门店布局,比如闲鱼小站等线下门店的开设,过去线上门店的重模式能否形成企业竞争壁垒并不好说。

彼此三块业务线上流量的难以循环互通,也意味着并没有形成所谓的一体化平台优势。

02  为什么万物新生那么香?

虽然难度大,但是爱回收还是要转身走向万物新生的一体化平台在于,二手回收生意难以全品类,越垂直越重,所以把3C赛道从头吃尾,才能撑起企业的资本估值。

首先从既有业务来看,根据第三方机构申万宏源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两年来闲置经济崛起,催生出快速发展的中国二手电商市场。预计2020年整个二手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到3745.5亿元。

其中综合型平台闲鱼和转转已经占据二手电商90.9%的市场份额,渗透率分别达到72.9%和33.1%,已形成两超格局。对爱回收来说,想要从两家公司手里抢到更多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目前爱回收专注国内的二手手机市场,这是一个千亿的市场空间。对于二手生意来说,增速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换机率,一个是回收率。换机率决定了市场的需求,回收率决定货源的供给。

中国市场的主要消费习惯是,前几年智能手机时代换机率高,但是主要以新机为主,目前随着手机陷入创新瓶颈,换机率正在逐步下滑。

2020年8月1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网上写道:“这两天我们在做半年总结会,有个数字让我非常惊讶:23%用户的手机已经用了三年。我微博粉丝有多少人在用三年前的手机?欢迎大家留言。建议大家对自己好一点,换一部新手机。手机科技进步很快,今天的大众手机,功能不仅强大,而且价钱也不贵。”

从雷军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知道,即便在手机推陈出新较快的时间段里,仍有23%的用户在使用型号较老的手机。而近三年来,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手机用户,需要一个换机理由。

另一点是虽然目前因为中国市场的消费习惯问题,回收率低,闲置手机多,市场二手手机回收循环的占比低,但是即使提高,市场空间有限,也注定了爱回收的发展有限。

还有一方面,爱回收通过重模式、标准化教育了消费者二手手机的概念,但是渗透率更高的闲鱼等竞争平台可能优先成为消费者的选择,如果不能形成一套上下游一体的完善3C二手循环平台,爱回收可能千亿市场空间都会丢失。

再从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来看,手机业务之外,目前在爱回收身上看不到其他业务的可能性。虽然爱回收的类目里有很多电脑、耳机等数码产品,但是都隶属于3C赛道。

二手经济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地方在于,看似庞大的2万亿市场份额,真正值得摘的三颗明珠只有:二手房、二手车、二手数码。

前二者都有各自的王者,且二手生意的标准化、运营模型,换一个赛道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也就意味着爱回收难以有跨赛道的第二曲线增长能力。

那么通过三个低频业务的流量叠加,形成二手数码平台的平台效应,在平台之下横向扩充金融、技术等相关的赛道产业服务,毫无疑问成为了爱回收最好的增长选择。

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爱回收转身成为万物新生平台之上。为了转身成功,爱回收还特意选择了一个好日子。

根据美国证监会官网显示,爱回收的母公司:万物新生集团(简称“万物新生”或“爱回收”)更新招股书,并于6月18日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618是个好日子。

一方面是其大股东京东牵头发起的电商节日,虽然没有压倒阿里淘系的双11,但是却也成为了3C数码垂类商品全国最大的节日之一,使得京东后来具有成为爱回收金主的潜力。

另一方面有大促购买3C新品,才会有闲置机回收需求,毫无疑问爱回收也是近十年电商大促的间接受益者,毕竟回收是一门消费旺盛的反面生意。

成立于2014年的闲鱼,有人认为其成立的主要原因是2013年双11一天天猫的交易额就达到了350亿元,使得阿里看到了消费旺盛背后的一面。

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次年另一个二手生意商转转特意择良辰吉日,双11次日11月12日从58同城中走出来,并将这一天定为诞生时间。

彼时转转CEO黄玮把这一天命名为“反转双十一”,寓意“前一天买买买,后一天卖卖卖。”

如今,不管是闲鱼还是转转,这两个二手生意商都没有任何上市的计划。不知道618上市的爱回收能不能借着上市的好日子,把3C赛道反向供应链平台给跑通,这可能需要等好多个618来回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