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门口的好去处|如何在上海市中心弄堂里塞进一个运动场?

2021-10-07 09: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实习生 李思涵

居住在高度紧凑的大都市中,运动并不像在城市之外那么随心所欲。

虽然城市里有专业的健身房、游泳池、篮球馆、羽毛球馆、滑雪场等设施,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运动已然成为一种带有目的的消费行为。而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来说,出门即可伸展四肢,没有负担的玩耍成为奢侈。

城市需要运动空间吗?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特别是在疫情仍然没有消逝的当下,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正影响着我们:当社区成为仅有的活动场所,我们如何拥有一个舒服的运动空间呢?

老旧小区里存在怎样的运动空间问题?

在上海市中心,老街旧巷虽然有着独特的海派情调,但这些旧式里弄背后存在着诸多难言的苦楚:拥挤的居住环境、落后的硬件条件、缺乏隐私的邻里空间等等,更重要的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老破小”缺少许多现代社区应该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因此,如何改造老旧小区?是上海老近年来重点的民生工程之一。

今年8月,小红书联合平台上的四位专业博主,发起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公益改造活动——“社区运动场改造计划”。据悉,该计划与“上海青少年城市知行计划”有关,后者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发起,旨在为青年畅想人民城市发展愿景搭建舞台。

近日,小红书发起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公益改造活动——“社区运动场改造计划”。  (04:40)
“社区运动场改造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上海市中心的老旧小区重新设计和改造社区运动空间。小红书品牌部推广组负责人来克告诉记者,为了给改造选址,团队先后走访了有20多个老旧社区,覆盖上海整个市中心区域。经过综合考量,最后选择了位于长宁区安化路和长宁支路的两处老旧社区进行改造。

来克说,也是通过走访,团队才发现老旧社区存在的运动空间问题比想象得还要复杂。“首先,这些社区给人的印象都是老龄化特别严重。其次,空间狭小紧凑,功能缺失,你会看到老人只能在小区门口溜达,父母带着小孩只能在一小块绿地或一小片树荫下玩耍。”

老旧小区空间狭小紧凑,功能缺失。    

“有些社区虽然有健身器材,但器材周围要么停满了车,要么就被当做晾晒鞋子、被子的场所。另外,这些健身器材本身品类也非常陈旧,居民没有使用的兴趣,被闲置或荒废的情况也很严重。”来克补充道。

被停车位挤掉了的社区运动空间。    

记者走进改造对象之一的长宁支路279弄小区看到,这里的住宅是典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式公房,楼层不高,没有电梯,由于居住人口拥挤,小区过道内也堆放了不少杂物,或是被规划成了停车区域。而参与改造的空间是位于小区西南角的一块闲置地,也是小区里最令人头疼的“垃圾场”。

长宁支路279弄小区是典型的老式公房小区,过道内堆放了不少杂物、电动车和自行车。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什么垃圾都往里面扔,还有人在里面大小便,脏得不行。”今年84岁高龄的刁凤英就住在紧挨着“垃圾场”的一栋居民楼里,她告诉记者一到夏天,“垃圾场”臭气熏天,蚊虫特别多,居民们连窗户都不敢开。83岁的胡里芳也向记者大吐苦水,“我就住在正对面,每天一出大门就看到垃圾场,心里就憋得慌。我孙子还跟我说,奶奶我也想过来找你玩的,但你们这边真的太脏了。”

参与改造的空间是小区里最令人头疼的“垃圾场”。刘雪妍  图

由于卫生条件堪忧、空间有限等不便,居民们说,他们每天宁愿徒步15分钟,去一公里之外的中山公园进行运动。而社区居委会虽然一直想要解决这个“疑难杂症”,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专业团队来帮助。

施工团队用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垃圾场”进行了彻底的清理。 小红书 图

老人和孩子,是社区运动场最主要的使用者

随着上海市中心社区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自然是社区运动场最大的使用群体。然而,改造团队在走访中会发现,除了老年人之外,来自带娃家庭的诉求也非常显著。

“有一位妈妈跟我们说,她家里有两个小孩,所以希望有一个可以同时带多娃玩耍的空间。而且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精力也有限,玩不了太长的时间,如果家门口能有玩耍的地方,就不需要特地跑出去了,减轻妈妈带娃的负担。”来克介绍道。

好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但随着城市生活空间的不断压缩,在巷子里跳牛皮筋、玩弹珠、追逐打闹的童年乐趣似乎已经离这一代的社区儿童们越来越远。

在小区里踢足球,经常被投诉。  视频截图

“有一个小男孩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在小区里踢足球,他说他和小伙伴经常被投诉,有时是因为把球踢到了别人家的窗户上,有时是吵到老人没法睡觉。”

“还有一个小朋友喜欢打篮球,他家小区是有篮球架的,但比较讽刺的是,篮球架是大人用的尺寸,他的个子够不着,而且篮球架被安置在人来人往的过道上。因为打球容易砸到人,后来就有人拿铁链把篮球架锁起来了。最后没有办法,小朋友就用粉笔自己在墙上画了一个篮球框。”来克说。

被锁起来的篮球架。    视频截图

在长宁支路279弄小区,一些社区儿童也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太忙,一般只有节假日期间才会特地带他们去公园玩,平时写完作业,自己就下楼,在小区里活动活动,但小区里也常常车进车出,存在安全隐患。

由此可见,打造一个社区运动场,不仅是为成年人提供一片日常运动的场所,也是为了满足孩子们最简单的快乐。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社区运动场?

安化路和长宁支路的两个社区改造空间都在100~200平米左右。设计师们必须开动脑筋,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满足居民们的各种需求。

小红书“社区运动场改造计划”提出了 “one for all”的口号,意思是“我为人人”,希望能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具体的空间设计方案上,设计师按照老人、小孩和年轻人三大群体,划分出了界限清晰、功能分明的三大区域。

在具体的空间设计方案上,设计师按照老人、小孩和年轻人三大群体,划分出了界限清晰、功能分明的三大区域。  小红书  图

“考虑到小孩的安全问题,我们把最靠近里边,远离道路的区域设计为他们的活动区域,然后中间是年轻人,最外面是老人。考虑到一些老人腿脚可能不那么灵便,我们也做了一些无障碍的设计,方便轮椅出行,安置在运动场的最外圈。”作为此次改造计划的设计师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江嘉玮向记者介绍道。

长宁支路279弄小区内,改造前的闲置地     刘雪妍  图

改造后的“街角趣动场”。    小红书/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调研,发现中老年人比较喜欢的健身器材有太空漫步、太极推手、滑轮绳索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操作原理都非常简单,因为对于老年人来说,简单好用是关键。相对地,如果提供健身房那样的设备,反倒会因为操作复杂,不受欢迎。所以像太空漫步这样的器材,我们就直接购买市面上现有的,没有再做过多的改动。”江嘉玮说。

长宁支路279弄小区内保留了常规的太极推手等器材。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另一位设计师沈静雯为社区运动场的孩子们、家长们设计了一款独特的“长短跷跷板”。

“普通的跷跷板两边都是一样长,我设计的是一边长一边短,这样的话,家长就可坐在短的那一边,孩子就可以坐在长的这一边。同时,我在长的一边设置了两个座位,这样两个孩子就可以前后坐在一起。另外,出于安全的考虑,我在跷跷板下面还铺上了软垫,这样就不会磕着了。”

沈静雯说,通过各种组合,长短跷跷板的可玩性就比一般的跷跷板多得多,不光是孩子跟孩子之间可以互动,家长也能有参与感。

长宁支路279弄小区内的“长短跷跷板”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除了这些,改造计划中还有专为社恐人群打造的“单人乒乓球桌”,借助墙面和地面的内卷弧度,改变了球桌原有的形状,一个人也可以打乒乓。还有“心声拳击袋魔方”,是一款专为年轻人设计的运动设备,每一个魔方上都写着生活中的一种烦恼,通过捶击魔方沙袋,为生活减压。

安化路小区内的“单人乒乓球桌”   刘雪妍 图

“心声拳击袋魔方”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打造一个“共享”的社区体育公园

小红书的“社区运动场改造计划”充分利用老旧社区内的灰空间、微空间或闲置空间,打造了专为某一个社区服务的运动场所,解决了居民在家门口的运动需求。除了这样的例子,近几年,我们对公共空间的利用也有很多思考,比如共享型的社区运动公园。

位于桂林西街168号的康健社区体育公园,是上海市首家社区体育场,占地约1.3万平方米,最早落成于2004年。后来多次改建,自2019年以来,已升级成为面向全人群的智慧化运动场地。

位于桂林西街168号的康健社区体育公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走进康健社区体育公园,一个七人制的足球场被红色塑胶步道包围,处在公园的最中心。在跑道的左边有羽毛球馆、智慧篮球场,右边是智慧健身苑点、小型的儿童游乐区,在入口的裙楼一层设置有“乐活空间”,是专为50岁以上老人提供专业体医服务的场所,老人办卡后,可以使用里面的健身、康复器械,工作人员会为老人测血压,制定当天的运动方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室内健身中心等设施。

智慧健身苑点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康健社区体育公园所在的康健街道是纯住宅社区,据上海徐汇2020年10月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占康健街道总人口的44.6%。因此来公园最多的自然也是老人,其中很多是带娃一族,老人们围着体测器材聊天,儿童们在树荫下追逐玩乐。

康健社区体育公园服务于周边的住宅社区居民。  资料图

64岁的张先生觉得,社区体育公园为老年人提供了免费锻炼身体的场地,设施使用简便。另外也为居民们提供了联络感情的地方。“疫情期间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只能在家门口逛逛。我一天带外孙来这里两次,早上一次,傍晚一次。公园里都是邻里街坊,彼此之间比较熟悉,小外孙也可以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

“这里安全一些,门口有人看守,也不会有宠物进来。”同样带着外孙来运动的陈阿姨说。

社区体育公园为老年人提供了免费锻炼身体的场地也为居民们提供了联络感情的地方。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58岁吴阿姨为减轻儿子负担,从湖南洞庭湖的老家来上海帮忙带孙子。体育公园也为像她这样的移居老年人提供了结识朋友的机会。“我从外地来,生活也不大习惯,社交圈也不在这里,所以每天到体育公园来透透气,认识新朋友唠唠嗑,顺便锻炼身体。”

别让运动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不管是老旧社区里的专属运动场,还是共享型的社区体育公园,我们为什么强调社区型?打造社区运动空间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改造,增加居民日常运动的频率,比如说下去溜个弯儿,正好看到这儿有个运动场,于是进去活动一下,而不是说像专业的运动场一样,来的人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设计师沈静雯解释道。

区别于商业化的运动设施,社区型运动空间最大特点的确就是休闲和惠民——任何人都可以体验,不需要预约,没有消费的门槛。另外社交性也是社区型运动空间的特点,联络邻里情感,结识新朋友,在城市里的人们有时候需要这样一个轻松与人交流的空间。

社区型运动空间为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轻松与人交流的空间。

在长宁支路279弄小区,记者看到虽然改造还没有最终完成,一些社区儿童已经开始对场地里的新鲜玩意跃跃欲试,不少居民们站在施工地附近观看,对于社区运动场的落成充满了期待。“对老人也好,对小孩也好,以后不用去公园了。”刁凤英开心地说。

“它最主要的意义还是鼓励大家走出来,不要总是宅在家里,是一个健康的、积极生活的导向,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良性的改造。”沈静雯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