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政协委员呼吁全面梳理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文化发展的引擎
“上海的文化遗址、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应忽视。”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卢永毅1月25日在市政协“加强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专题会议上呼吁,结合新一轮的旧城改造,抢救性保护一批历史建筑,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上海文化发展的引擎。
卢永毅表示,遗产保护不仅是保存城市记忆,展示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也是重新激发城市活力的引擎,涌现出很多优秀案例。
“像上海新天地在改造中保存了石库门建筑的外壳,如今已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区域”,卢永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说明历史是有价值的,现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将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工业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遗迹等保护力度,挖掘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构建完善的文化遗存保护体系。
“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目标,这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卢永毅建议,在市政府层面上应重新梳理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
卢永毅认为,今年是上海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目前上海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象、资源的管理涉及多类型多层次,但作为一个历史名城如何整体定义,遗产资源价值如何阐释,现阶段需要通过全局性的梳理,达成社会共识。
卢永毅认为,这是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基础,市政府可以组织人文历史、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等跨学科力量进行研究。
近年来中心城区的改造不断加强,每年都有大量的旧房拆除。目前历史建筑分为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对于保留历史建筑的地位依然没有明确,在实际拆除过程中,也有值得保护的建筑或遗产在消失。”卢永毅呼吁,对将要拆除的地块进行摸底,做好抢救性保护。“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拆除了,不仅建筑没有了,很可能一个地方的特色也随之消失。”
目前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种类多,但卢永毅认为,也存在着多头管理,既有《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又有国家的文物法,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方面的保护条例,这些管理措施有重叠,也有造成真空的,比如历史名镇与优秀历史风貌区的范围并不完全一致,“建议对保护体系进行全方位梳理和协调,市区两级管理的协调,提高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澎湃新闻了解,近年来,在“两会”上每年都有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的相关提案。上海市政协常委屠海鸣认为,应该思考如何进行保护性二次开发,通过对老建筑进行复修、保育、活化,让老建筑承担公共功能。“一座城市的魅力,不能仅通过物质财富来体现,还要通过文化、历史的氛围来彰显。”
目前上海市区及郊区共44片历史风貌区,卢永毅认为,以往规划较注重于保护、控制,但在保护区里如何发展主要还是由市场来引导,比如老城厢地区,除了保护的地块、建筑,边上则是一项又一项的商业开发项目,由于最关键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更新还没有跟上,反而造成城区各处趋同。“需要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更新的规划研究,保护好各自的特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