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治理奢华随礼

2016-01-25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干部职工每年用于宴请活动的开支平均为4000~10000元,有的家庭年均随礼金额高达2万~3万元,少数甚至高达5万~6万元;乡村群众开支为2000~5000元……有一户村民办丧事,准备宰杀120头牛。

四川金阳县的上述人情开支水准,并不说明当地民众生活水平不错,真实情况是,该县位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支撑不了这样的人情开支。民众为此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人情社会的交往规则具有更大的裹挟效应,只要在当地生活工作,尽管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参与这种习俗,否则将被逐出人际交往圈,寸步难行。

而通常随礼者也有盘算:婚丧嫁娶家家都会遇到,每一次出血,最终会有“回本”的一天,从长远来看,谁也不吃亏。基于这种考虑,这种习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不过,婚丧嫁娶的一整套仪式,在今天很容易成为家庭与家庭之间相互攀比的极少数难得机会,于是在很多地方,婚丧嫁娶的开支赶着浪头往前冲。习俗因此成为陋习。

怎么“端风俗”“正人心”?金阳县的办法是由政府制定文件,以10条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比如:婚嫁礼金总额不超过6万元;婚嫁中送亲接亲车辆不得超过6辆;丧葬活动中亲属一方奔丧车辆不得超过5辆……包括普通群众都得遵照执行。

新闻报道说“一些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等行为得到有效制止”,那位准备杀120头牛办丧事的,也按规定改为只杀6头牛了。

政府对攀比性的“随礼”采用强制措施,有其必要性,也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但问题在于,如上所述,“随礼”本质上还是一种物质利益的交换,明面上可以遵守政府规定,照章“随礼”,但私下里却可以不上账面为事主弥补损失,以维持“礼尚往来”的默契。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如何能断定那么多普通公众的账目不是“两本账”?真要严格“执法”,得派出多少财会人员和“卧底”才行?而为此需要付出的行政执法成本大到什么程度,则无法测算。

问题还在于,随着时间推移,硬性规定如果仍未起到扭转陋习的作用,那么一旦出现执法“疲软”,则硬性规定最终形同虚设。

突破“陋习人人厌弃,但人人束手无策”的怪圈,借助政府推手革除陋习固然重要,但政府为此要付出巨大的执法成本,最终它会以税收等形式,转移到公众身上,而且这一过程中,效用递减是明显的。因此,政府推手只是一个重要的开头,后续的移风易俗,实有赖于社会自治。而社会自治不发达,则所有大小责任都由政府承担,只能使政府负担沉重不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