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谈教师轮岗:轮岗有成本,适用于小范围交流而非跨区开展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2021-08-28 07:02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8月25日,北京正式宣布,新学期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公办校校长教师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办校正副校长、在编在职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城区将着力推进跨学区(教育集团)交流轮岗,跨区域远程流动主要采用线上“双师课堂”形式。

“双减”政策之下,这项用于促进教育均衡的举措一经发布就受到社会关注。有人认为,这项举措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给学区房热降温。也有很多人关心,干部教师轮岗有没有可能在更大范围、更多城市实施。

近日,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实施干部教师轮岗并非新举措,此前的实践证明,实施教师轮岗是有成本的,在小范围(如学区内)轮岗的成本比较小,对教师生活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也相对小;若在大范围内实施教师轮岗,各种成本会比较多,但收效未必更大。若非事先论证了有必要且效果明显,一般不会进行跨区域的大范围轮岗。

干部教师轮岗是否可以在更大范围实施推广?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并非新举措,该机制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发展均衡,国内至少已有十几年的实践经验。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以来,上海、深圳、常州等城市也计划推行教师轮岗政策。武汉市2015-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人数达到1.5万人。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教师交流轮岗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措施,日本义务教育也在推行。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进行教师轮岗未尝不可,因为教师之间的差异不会很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澎湃新闻,轮岗是有成本的,评价实施效果要结合成本来看,在此基础上再判断轮岗是不是必要进行。

“相较而言,在小范围内轮岗的成本比较小,对教师生活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也相对小。如果在一个大的范围,比如超出一个县或区的范围进行轮岗,各种成本会比较多,但收效未必更大。”储朝晖说,若非事先论证了有必要且效果明显,一般不会进行跨区域的大范围轮岗。

教师轮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有哪些?

干部教师轮岗会牵涉学校、学生、老师各方,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难点?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储朝晖指出,除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师轮岗还有激活教育团队的作用。教师轮岗过程当中,若学校之间是均衡无差别的,则教师轮岗不会有太大困难。但现在问题是,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甚至明显差距,而学校之间存在的教育水平、质量差别,是影响教师轮岗的最大障碍或者说最关键点。

陈志文则提到,若地区之间差异过大,教师比较难流动。比如,若让北京市区教师到远郊区县轮岗,老师的住房问题、照看家中老人孩子的问题都很难解决。

“学校之间的待遇差异也是现实问题。表面上,老师的工资可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中各学校发放补贴的标准可能不一样。补差额的钱从哪里来、依据是什么?由此造成的新的不公平、不平衡如何解决?又比如,一些大学的附属中学并不归地方管理,它们是否要流动?这些都是问题,且不是光靠教育部门能解决的。”陈志文进一步说。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教授强调,实施教师轮岗需遵循自愿原则,要有柔性的引导机制,比如跟评职称挂钩。教师轮岗后工资是否进行调整、如何调整、怎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要从制度甚至法律层面来解决。

蒋建华还提出,教师轮岗学校与教师原学校距离不宜过远,在学区内轮岗为宜,且轮岗时间不宜过短。“学区内轮岗对教师个人生活、工作的影响会相对小。同时,轮岗时间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段,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三年是一个相对好的时间跨度;否则可能难以达到轮岗的预期效果。”蒋建华说。

在蒋建华看来,相较于教师轮岗,让义务教育阶段校长轮岗意义更大。“一位好校长可以改变一所学校。这方面可以通过完善鼓励机制,鼓励优质学校校长组建团队到薄弱学校轮岗,帮助薄弱学校获得办学质量、学校风貌的整体提升。”蒋建华说。

他还建议,打通大学教师到中小学任教的渠道,让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并有意愿到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大学教师能有机会到中小学任教。

“双师课堂”能否替代教师实地轮岗?

8月25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在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时提到,在北京探索和实践当中,曾将海淀、东城的老师流转到延庆或者密云这类远郊区县,轮岗一年或三年的都有,但实际成效并不是很成功。

李奕坦言,这一方面影响了老师生活、工作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的匹配度也未必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现在对于跨区域远程的干部教师流动,主要采用线上“双师课堂”形式。

“双师课堂”即通过两校教师结对子,用在线方式把优质学校的课程与当地相对落后学校的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双师课堂”能否解决跨区域轮岗难题,替代教师实地轮岗?

“我们可能把名师想得过于理想化、简单化了。”陈志文说,十多年前,北京某著名中学曾通过线上方式把自己的课程输送到贵州,希望以此实现教育扶贫,实践中却发现课程根本不能同步用,最后通过派出老师配合当地老师对课程重新拆解,才用上一部分。

储朝晖也表示,实施“双师课堂”会有一定效果,但它跟教师到实地去轮岗有差异,收效可能有限。

“这种方式适用于因主观原因或客观因素,不愿或无法到偏远地方去任教的情况。”储朝晖说,可以适当地用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方式都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效果也会在特定的范围内,不可能放大。

此外,陈志文提醒,一旦教师流动,会普遍存在适应问题:好学校的老师必然习惯性照搬原来的经验,这对于连自律都没有的孩子是灾难。反之亦然,一所薄弱校的老师到了好学校,往往会把自己那套严防死守的经验搬过来,只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反弹。

因此,陈志文认为,“双师课堂”有实际意义,名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计划、培养培训当地教师是有必要的,但千万不要直接“复制粘贴”名校的经验,此路不通。

教师轮岗一定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学区房降温?

干部教师轮岗交流的举措从被提出之初,就被寄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厚望。此外,当前还有很多人希望通过实施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为学区房降温。

不过,专家指出,实施教师轮岗未必百分百带来良好收效。

储朝晖指出,在实施轮岗过程中,出现过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下滑了,相对弱的学校教育质量也没有太大改进的状况。

“这种状况产生跟轮岗实施的方式以及过程直接相关。比如,如果是强制进行轮岗,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轮岗的价值,就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储朝晖说,但如果相应的机制设置合理,轮岗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管理、评价等各方面的措施是得当的,轮岗教师与新学校老师的合作是默契的,会产生积极效果。

陈志文则指出,教师流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但教师流动却不是教育部门能完全决定的事。从实施教师轮岗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难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因此真正全面实施轮岗的难度仍然不小,到底在多大范围实施,还有待试点的结果。

教师轮岗举措能否给学区房热“降温”?杨颖秀认为,“实施教师轮岗,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可以给学区房降温;但轮岗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区房降温,而是促进教育公平。”

蒋建华认为,房产价格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施教师轮岗可能会对“学区房热”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效果如何,尚待实践检验。 

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教师,还是在生源?

随着教师轮岗话题受到关注,“学校之间的差距在老师还是在生源”也在网上引发讨论。有人认为,学校之间的差距不仅在老师,更在生源,建议中考成绩划线后,直接将过线的学生以诸如摇号的方式分配到片区内的高中,做到生源质量均衡化。

对于上述建议,杨颖秀指出,学生之间的差距永远存在,生源质量均衡需要以教师质量均衡为前提,而非本末倒置,耽误学生发展。

陈志文更是对上述提议表示强烈否定。他认为,社会需要提供公平的机会,但不应该、也不能直接追求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最后只能导致懒惰、躺平。

“我想特别提醒家长,政府在尽最大努力给大家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与服务,提供一样的教育起跑线。但依靠教师流动,不可能实现教育大同(即薄弱校逆袭,大家躺赢)。”陈志文说,“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情,学生若不学,不要说名师,神仙来了也没有用。”

是好生源成就好学校,还是好老师成就好学校?陈志文认为,疯狂的生源大战说明,是优秀的学生成就了名师、名校——虽然不能否定优秀的老师与学校在人成长中的价值与作用。

他认为,一个孩子能否成为优秀的人,首先取决于家长。若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认真、用心、自律等等,家长就不太需要操心孩子的学习了。

而在储朝晖看来,学校之间的差距受多个因素影响,生源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影响学校之间差距的更大问题是,管理部门对学校分了等级。不同学校的政策资源不一样、受重视程度不一样、财政经费不一样,这才是更根本性的问题。这也是更需要改变的问题,且这是从政府角度可以做得到的。

“事实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首先不是学校该做什么,也不能仅仅指望教师做什么,关键还是政府管理该做什么。”储朝晖说。

还有人担心,实施轮岗会消磨教师的归属感,抹杀优秀校长的价值。

陈志文认为,教师流动的确可能导致强化教师的职业属性,减弱教师归属感,进而全面影响教师的成长,这的确需要给予重视。

但在杨颖秀看来,好教师应当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如果只能在优质学校发光发热,不能称其为优质教师。担心教师归属感的问题比较狭隘。但如果轮岗成为长期制度,政府要考虑如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问题。

此外,陈志文指出,一所好学校的形成受综合因素影响,但都可以找到一个好校长的影子。好校长不仅在于其教育理念,更在于他能凝聚一批人、培养出优秀的老师。一旦校长出问题,最后优秀的老师可能因为工作软环境的变化,而不再优秀、甚至可能辞职流失,过度强化流动可能会抹杀优秀校长的价值。因此,这一点需要加以重视。

陈志文因此也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校长的流动可能更有探索的空间和价值。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