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实验性的社区:“南部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冯婧
2016-01-18 22:08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面对雾霾,选择隐居种地”、“盖二层小楼生活自给自足”、“自己建屋种地织布酿酒”。这是媒体上传播的“80后小夫妻隐居崂山五年”的事迹。

这对小夫妻后来换了一个实践场所。2015年10月,他们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福州发起为期三个月的“南部生活”共识社区实验。2016年元旦过后,澎湃新闻记者来到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初访了“南部生活”共识社区。

关中村的面线旁贴着南部生活自然音乐节的海报,图片来自冯婧

家园计划

“家园计划”的博客这样描述该计划所追求的“家园”:“‘家园’并不是苦行僧对人类自身极限的试炼,而是研究如何让人类生活的更加舒适健康;‘家园’不是反城市化,而是让人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家园’不反对科技,而是探讨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冠华夫妻在崂山自建的房子里,图片来自人民网,木匠/CFP

此前唐冠华和邢振夫妇在崂山进行的家园计划,曾被诸多媒体报道。其中流传最广的报道,把他们的隐居生活描述成找到了摆脱都市生活压力的桃花源。2014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对唐冠华进行了简短采访,问答直接反映主流社会对家园计划所倡导的另类生活方式的态度。

主播一开始就问到最核心的问题——钱。主播问:“如果不生活在社会里,钱从哪里来?”当得知钱是基金捐赠所得,主播补充道:“是别人的钱在支撑你们的生活方式?”冠华的回答很有意思:“我们算是志愿者吧,只是生活在这里,如果其他人愿意,也可以生活在这里。”

主播继续问:“如果有了孩子,是选择归隐还是主流生活?”冠华回答:“在未来我们要实现的共识社区中,教育、医疗和养老都会实现。”主播又问:“当很多人都想在大城市生活,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田园野夫的生活?”冠华回答:“我观察到社会上有这样的需求吧,人们需要不同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食物,更贴近土地。”

主播最后问:“你的这种生活方式,比起大城市生活,有更多的精神满足吗?”冠华回答:“不同的感受吧。有人说城市是身体的家园,大自然是心灵的家园。”主播最后总结:“社会越宽容,个人就越自由,工作就越快乐,离理想生活就越近。”

为什么上崂山?

2016年1月3日晚上,在福州南部生活自然音乐节的篝火晚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边,自然问到冠华当初为什么上崂山。冠华回答,第一次上崂山是和一个朋友去徒步,当时也没准备,在山上风餐露宿了几天,这次体验是一个直接的动机。

崂山上的家园计划,图片来自家园计划博客

冠华家住青岛老城区,高中退学,和朋友创办了设计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成了当时怀揣着电影和音乐梦的年轻人来到青岛后的聚居点。冠华说,这些年轻人没有钱,吃穿都很简单,几乎就吃土豆,连床也不要,就睡在地上。年轻人集聚起来的艺术方面的资源,也为设计工作室带来了项目,算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年轻人在一起,总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冠华和朋友们开始在城市里寻找一些可以使用的空间,正是现在所谓“青年空间”。他们发现城市里有一些废弃的空间,就把里面收拾干净,变成年轻人活动的空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与老舍故居有关。2009年,冠华的朋友发现,老舍故居无人使用,里面堆满了垃圾。于是,他们打扫这里,在墙上涂了一些标志,比如“视听”代表放映的空间,也写了一些标语,如“你有盘踞的权利”、“如果你想被他人允许,那么你应先允许他人”,等等。

2009年,冠华和朋友们在老舍故居涂的标志,图片来自半岛网

后来,有更多人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这个空间内的标语。在当地媒体以《青岛老舍故居遭大学生涂鸦 触犯文物保护法》为题的报道中,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局崔副局长说:网友对老舍故居的修缮行为,本意上说“应该是好的”,如果他们想借用故居拍电影或做些公益性的事情,可以通过与政府沟通的方式进行。这次报道,让更多人重视老舍故居的修缮,最后老舍故居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景点。

当时,冠华的设计工作室位于青岛市美术馆对面。青岛美术馆所在的大学路,周边有很多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被很多文章描述为“青岛最早的街道”,现在的大学路是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设计工作室有个大院子,正好成为这些年轻人表演和聚会的场所,这个青年文艺的聚集点,与青岛美术馆形成鲜明对照。

在2009年,工作室周边多是居住区,后来,这个片区出现了更多的商业。工作室的院子,渐渐被一个烧烤摊占据。冠华说,那个卖烧烤的人要养活一家老小,他觉得,比起年轻人的空间需求,养活家庭是更重要的事,于是把院子的一些空间给了烧烤摊。尽管烧烤摊给邻里带来了一些影响,管理部门也并未将其迁走,而是进行调解。但冠华主动退出,把工作室搬到了另一个朋友的地方。

这让他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重要的。受到朋友的启发,他认为,既然要”种东西“,最重要的莫过于“电”与“住”。

冠华在工作室的新院子里,做了一年“发电”试验,在朋友的帮助下,冠华对发电有了不少了解。后来,他依托这些知识,在崂山做出了“自行车发电”设备。

家园计划的自行车发电试验,图片来自家园计划博客

2010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冠华在崂山租了一个旧房子,他先自己上山生活了一年。一年四季,他都在吃自己种的菜,冬天的时候,他把成堆白菜放在屋子里,结果都坏了,后来他才知道要把白菜储存在地窖里。

建造一个房子是家园计划“自给自足实验室”的重要实验,这个房子要靠各种天然和回收材料建造而成。自给自足实验室最直接的方法,是依靠各种朋友的帮忙,其中很多是豆瓣网友。在崂山的实验期间,大概有2000多人上山帮过忙,冠华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和这些人聊天交流。

他说,来山上的共有三种人,一种人会带来各种建筑材料,一种人会带来主意,还有一种人会帮忙干活。可惜的是,这三种人不会同时来。后来,通过与学校合作,有了长期的稳定志愿者,建设速度才快了起来。最后,房子建造起来,花了两年半时间。

家园计划的生态厕所,图片来自家园计划博客

什么是南部生活?

在崂山生活了近5年后,冠华又发起了规模更大的实验:南部生活共识社区——仍然是在一些地方聚合一些人。南部生活落脚大理、成都和福州三城,福州的社区是其中唯一的个开放性的社会实验,没有领导者,所有事情要通过“议事”共同决定。

南部生活的信息栏,最左边贴着“罗伯特议事规则”,图片来自冯婧

目前福州的社区共有22名成员,包括冠华夫妇。在社区生活3天,可申请成为成员(若未通过,则至少半年后可再次申请)。成员有权使用100平方米的土地进行建筑、耕种和养殖及公共资源,有权申请使用公共资金,有投票权。

对这些“南部生活”的成员来说,什么是共识社区?冠华认为,他所倡导的共识社区就是,和共同理念的人生活在一起,做创造性的工作。但即使是有共同理念的人,仍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当所有公共事务都要讨论时,不免产生分歧。

南部生活的储物架,分类放置着物品,图片来自冯婧

南部生活成员、90后的小凡说,讨论最多的是吃饭问题。刚开始,大家一起做饭,后来又尝试不同的方式,吃饭的讨论花了很多时间,后来大家不愿再继续讨论下去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自己做饭,也可以组团做饭。但她认为,最开心的一个决定,也和吃饭有关,当时实施轮流做饭,分3个组,每个组做两天饭,正好有一天空缺,于是周三就被定为休息的“天荒地老日”。

此前,她一直在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区。2013年,她就去崂山做了志愿者,学习做手工皂,参与建造生态厕所,成为家园计划的长期志愿者。目前,她负责南部生活的事务性工作,包括接待、淘宝和财务,事务繁杂。但她认为,这都是暂时的,等社区成熟后,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从崂山到南部生活,小凡认为,最大的延续是“人的资源”。冠华的妻子邢振,把崂山一些自给自足的生产技术带到南部生活,并教给了其他成员。邢振现在的生产重点是织布,她的织布技术已经非常娴熟,可以织出有独特设计风格的围巾。

女工工作台使用须知。邢振说,写了这么多,还是会有人放错。图片来自冯婧

比起自己织布,她更愿意把织布技术教给更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她说,织布不仅是工艺,也包括数学物理的知识,所谓“丝丝入扣”,就是讲织布需要精确计算。邢振表示,元旦过后要去上海金泽,和日本老师鸟丸知子学习国内几乎失传的“西藏卡片织”,那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织布机,这样她就能随时教人织布了。

龙兄客栈是“南部生活”的大本营。它是在村子里租下的一座5层楼房。和关中村的其他房子一样,这些楼房只有住人的那层进行了装修,其他地方都只有建筑结构,据说是听闻拆迁的风声,村民加建了房屋。

关中村的建筑,有很多未完工的,图片来自冯婧

龙兄客栈的一层是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几个床铺,一些成员和访客住在3、4层毛胚房里搭的帐篷里,尽管粗糙,大家还是用各种材料和植物,让这些未完工的空间像个家。

龙兄客栈3楼的帐篷住宿,大家用简易的材料和植物让这些未完工的空间像个家,图片来自冯婧

还有一些成员在山上进行建造,如帐篷、竹屋、活动广场。大家实践的这片土地叫做故乡农园,是正荣公益基金在2012年建立的福州CSA(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故乡农园里除了南部生活,还有乐享自然工作室和归农书院等不同机构,提供亲子教育、耕读体验和民宿等。

搭建房屋的南部生活成员,图片来自冯婧

进行建造生活实践的也不只南部生活。归农书院经营者细雨的实践,也令人神往。学化学出身的细雨,以自己的兴趣和热忱,和老工匠一起,修复了一座有两百年历史的老院子。她对老建筑的修复成果,胜过很多专业建筑师。要知道,修复这个院子并不容易,仅产权问题就够麻烦的,她和十户人家谈了一年,才租下了院子。

归农书院的建筑修缮,尽管破旧的材料无法承重,还是保留了能保留的所有材料,在旧材料旁用新加的材料承重,图片来自冯婧

细雨一直是故乡农园的参与者。她认为,故乡农园一开始就注意维护与当地村民的关系,所以,不同机构都能在村子里顺利活动,包括现在的南部生活。而这些活动又给村子带来了积极改变。比如,村子里出现了垃圾桶。归农书院修好后,更多的村民意识到身边的价值,甚至有人愿意把院子免费租给她,只要能修缮好。

细雨曾在福州市创办“金山工友之家”,是打工者的孩子的托管空间,有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绘画和音乐等支持。她一直认为,空间很重要,她把工友之家布置得非常温馨,吸引了城市的中产阶级为孩子们捐赠。这个工友之家后来关闭。现在,归农书院已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民宿和耕读活动场所,未来,细雨希望能建立一个种子学堂,让城里的孩子和当地的孩子一起进行夏令营,让城乡进行交流。

南部生活如何持续下去?

龙兄客栈门口贴着的南部生活地图,图片来自冯婧

作为社区,南部生活要依靠什么持续下去?冠华认为,条件包括三方面:

第一是技术,通过自然农耕、生态建筑、可持续能源和手工日用品等适用技术,解决生存必需品的供应。这里的技术强调适用当地生活,要服务本地的、小范围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公益机构和商业销售平台,把社区的生产转换成一定收入,作为社区基金。

龙兄客栈中售卖社区生产的产品,图片来自冯婧

第二是艺术/思想,通过声音、装置、绘画、雕塑、影像、舞蹈、戏剧、写作、观念等艺术语言,与社会交流。可以不定期举办工作坊和艺术节,邀请艺术创作者进行在地居住创作,进行独立出版、发行、展览等,产生的收入也可作为社区基金。

第三就是贯穿生活始终,把生活作为技术和艺术的产生平台。

冠华说,实验结束后,大家会做个总结。到时会决定“南部生活”福州社区会如何进行下去。记者离开之前,遇到一位来自潮汕的成员俊贤。他说,自己一个人住在山上的营地里,做了一个简易的农业循环系统,还有一个简易的茶室。他认为,这次的实验算是一种尝试,自己暂时还不能离开城市,完全到山里生活,不过,这段时间每天都睡得非常好,因为山里特别安静。

冠华手持宝剑,与南部生活的成员聊天,图片来自冯婧

最后

记者在南部生活期间,冠华一直很忙碌,跑进跑出,招呼南部生活自然艺术节的访客。记者只找到一次完整的采访时间,关于南部生活共识社区的说明,就是在那次采访后,冠华整理出来的。

这可以说是冠华的实验方法:先开始行动,然后等待与不同人的相遇,再进行调整。正因带着不同技能的人不会同时来到,所以要在等待中慢慢摸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