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咖啡鄙视链百年沉浮史

2021-09-08 10: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叮叮猫 蹦迪班长

1884年,一棵咖啡树在台湾省种植成功,从此中国有了咖啡树。1900年代初,搭着一位法国传教士的顺风车,咖啡又在云南边境生根发芽。

民国时期的咖啡广告

此后一百多年里,咖啡这个“洋玩意”都被视为代表精英、时尚与品位的“先进符号”。在民国时期,咖啡厅是天津租界、上海外滩的“靓丽风景线”;在互联网早期,它曾制造过现象级爆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还引发过“咖啡与大蒜”这样的大规模争论。

直到最近几年,咖啡看上去终于从象征上流的神坛下了凡。它走出了天津租界、上海外滩,也不再只风靡于星巴克这种白领聚集地。从最直接的标准——价格来说,它似乎十分平民化了:随便冲一杯冻干or挂耳,一杯咖啡的价格甚至还比不上一碗老式糖水。

算下来均价在1-4元之间一杯,价格属实平民

但除了价格外,咖啡在中国真正走向平民化了吗?其实并没有。

顺着整部国人喝咖啡的生活史进行考古,再到如今网红咖啡逼格之争的观察,不难发现,哪怕如今3元就能喝杯咖啡,也阻止不了有人非要强调300元的咖啡才配叫咖啡,3元之流不过是“酸味涮锅水”的迷之优越鄙视链——

咖啡的中国之旅,

本质是条鄙视链生成之路

咖啡圈子里的鄙视链其实并不神秘,即便是普通人也大多早有耳闻。

毕竟曾经某咖啡品牌在险些倒闭前,即便派出去了无数咖啡券请用户来门店喝过一杯,也无法阻止网上各种嘲笑它:“又酸又苦根本不配叫咖啡”、“涮锅水都比它口感更好”。

即便你试图辩驳:“不该拿门店咖啡同爱好者窖藏在密封罐里的咖啡豆相比”也丝毫没用——

毕竟在咖啡原教旨主义者眼里,这世上所有种类咖啡都不过只配给手冲咖啡提鞋。

只有被踩在鄙视链底端的速溶党,才敢光脚不怕穿鞋般的嘲讽一下手冲太装逼,但一句话刚说完半句,就又会被摁上“无知者无畏”的标签被群嘲一把。

但实际将这套鄙视链图示整理出来,不难以肉眼可见,其实咖啡鄙视链不过是个无解之循环:

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只要有一颗擅长鄙视的心,那么所有咖啡都会产生二律背反的荒谬现象:

它既可以是所有人眼里最牛的咖啡,也可以是全体人眼中最垃圾的苦水。

哪怕是如今被狠狠鄙视的速溶咖啡,其实在上世纪80、90年代也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风光。

国民回忆中,那时许多人家的书架上除了藏书影碟之外,总能找到一套属于雀巢or麦氏的咖啡玻璃罐,哪怕喝完也舍不得丢。

更有甚者,还流行过当年拿喝完的玻璃瓶带去单位当水杯,倒也不是为了省茶杯钱,主要就是为了隐形凡尔赛,告诉周围所有人自己平时可以拿咖啡当水喝。

现在看来这无疑是典型迷惑行为——

但不要忘记,在80年代,哪怕是速溶雀巢价格也比茶叶要高。

而且当时无论是麦氏还是雀巢的电视广告中,主人公也清一色全都是中产精英,首先从视觉上就把“咖啡=贵族选择=馈赠佳品”的概念刻进国人脑海之中。

不仅是喝咖啡的人都是中产家庭,当时咖啡广告给消费者灌输更难忘的细节,其实是就连中产也不是想喝速溶就能喝速溶——

比如1986年这支经典雀巢广告中,男主虽然西装革履地位非凡,但她老婆依旧只有在他回家时,才舍得从柜子里给他泡了一小杯。

可见从最初的营销战略中,厂商们便在试图将咖啡与小资情结紧紧捆绑在一起。

将咖啡与小资情结捆绑在一起的另一经典营销案例,是在20世纪末进入中国的星巴克。

“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打这句slogan诞生起,星巴克就自觉将自己定位在了一条白领装X之路上。

你永远数不清网络上到底流传了多少份《星巴克装X指南》,但从成千上万的“第一次去星巴克”求助贴+视频来看,哪怕上千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不同的装X指南,在星巴克工具书市场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以下是我学习豆瓣当红《星巴克之装逼指南》的部分笔记:

“带《读者》你只配去火车站买豆浆蹲着喝,如果星巴克门口有逼格检测器,那么所有中文杂志通过时都必将立刻响起警报滴滴——

按照保罗福塞尔写的那本小资圣经《格调》所说,《国家地理》、《TIME》这类杂志都只会暴露出你庸俗的小中产阶级格调,想要在星巴克站稳脚跟,没有一本《FORTUNE》或《Forbes》这样土炮没见过的英文原版杂志,我还是劝你趁早放弃用一部iPhone+mac就能在此装逼成功的幻想吧。”

虽然学完后还是不懂为啥一杯咖啡能被包装到如此逼格,但其细致入微对咖啡这一普通商品进行360度无死角小资包装的匠人精神,却令我极为大受震撼:

然而在三合一和星巴克之后,咖啡与小资牢牢绑定的巅峰时代其实还有新花样诞生——

那便是手冲咖啡。

手冲咖啡,顾名思义,写作:“滴漏式咖啡,一种将水注入经烘焙和研磨咖啡豆的冲泡咖啡方式,吸收其焦油...”

但在狂热爱好者里,手冲只需要被解读成七个字:“咖啡的极品状态”。

但到底什么才是咖啡的极品状态,“翻译”起来则是一半科学一半玄学。

从科学角度上说,对执着咖啡豆原味的爱好者而言,手冲能够灵活控制水量、咖啡豆重量、以及萃取时的温度速度和时间,的确可以最大限度完成对一杯咖啡的个性化调整。

但个性化的另一重代价,就是高度不可控的随机性。

太多人看手冲教程时,都处于一种脑子完全掌握但手却不听使唤的迷惑之中——

明明是很好的豆子,明明时间也正好,两件美好的事情,为什么加在一起偏偏就成了又苦又涩令人大呼浪费咖啡豆的心碎时刻呢?

答案,可能要从刚才冲水时前几秒因为紧张手抖快了、后几秒为了控制时间水流慢了的细节挖起。

另外,尽管在世界咖啡冲煮大赛(WBRC)中,评价手冲咖啡的体系已经最大限度标准化,结合嗅觉/触感/味觉,评分主要都围绕“香气”、“酸质”等七个常量展开。

但即便如此,想要按照这份标准手冲出品控稳定的咖啡也难于上青天。

哪怕是WBRC的三位评委,手上咖啡也并非选手冲出一杯后的三份分装、而是选手三杯不同的现场手冲,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检验咖啡师的技术是否扎实,还是想通过撞运气在手冲咖啡的味道。

面对手冲这种变量诸多的咖啡冲泡形式,人类想要战胜滴漏咖啡机唯一的办法就两个字:

苦练。

有意思的是,在围绕“苦练”出真知的手冲咖啡基本素养上,有许多自命“手冲原教旨爱好者”们却也有自相矛盾的一面。

可能是追求科学技术太险阻,远不及玄学来的轻松。

也可能是哥们偷偷穿越去了赛博时代,把自己的舌尖改造成了水质分析器,总之手冲技术不够,那就用农夫山泉冰露来凑——

也不是嘲笑这些哥们的做法是完全玄学,毕竟真要论水质对口感有没有影响,那当然也是有的。比如生水烧开后,钙镁离子沉积在水中,那味道当然能喝出来。

类似对水质的极限操作国外也有,一家叫Brita 的滤水公司就用各种高精尖技术不断对水质进行各种科研...

所以非要说农夫山泉+冰悦才能冲出好喝的咖啡,也有那么一丢丢的道理。

但问题是,这些花数倍成本制造出的“极品水”冲出的“极品”咖啡,普通人真能在开水和生水之外、再尝出点“dts”个位数数值差异的口感区别吗?

从速溶进入市场就将咖啡与小资捆绑在一起,又从星巴克到手冲不断提高咖啡与消费者之间的门槛,排除价格降低之外,这样的咖啡发展之路算是真正平民化了吗?

更讽刺的是,无论速溶、门店咖啡、还是手冲,在每一个属于它们刚腾飞的年代,它们都在给消费者洗脑自己就是“最好喝的咖啡。”

比如,雀巢当年的广告语之一便是“生活的味道,味道好极了”,还有“希望的味道,味道好极了。”

而如今,一些单纯想用手冲装X的人,不会真心投入精力于钻研技术,但却丝毫不减鄙视其他咖啡种类的优越感,完事还会为自己冲翻车、口感不如速溶的咖啡补救一句:

“好喝才是王道,符合自己的口味才是王道。”

but,如果好喝才是王道,那为什么每个坚称自己就是味道最好的咖啡,最后都会在下一个时代沦为被嘲讽的对象?

原因到底是因为不同种类咖啡真的口感有高下,还是骨子里的不自信,让太多“咖啡狂热爱好者”只有通过拉踩其他人的爱好,才能相信并证明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

相信你肯定有自己的答案。

不装ADC,

我就要说好喝才是咖啡逼格的硬道理

在手冲风潮以后,当诸如冻干粉、冷萃咖啡液等越来愈多的咖啡产品流行起来后,新一届更享受生活的咖啡星人们,不愿意再承受鄙视链带来的束缚,终于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嘛鄙视不鄙视的,好喝,才是硬道理。

在这个硬道理的基础之上,喝起来简单、方便也是快节奏生活的刚需。

而乍一听,好喝与方便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科技发展之下,这个矛盾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和。如今,面对数秒内就能冷凝成粉的冻干咖啡,味道如何保鲜早已不是即饮咖啡的难题:

反而因为味道好、冲泡方便,数不胜数的咖啡星人还主动成为了帮即饮咖啡冲冲冲的“自来水”——

越来越多的评测视频里,大家都不再纠结于冻干和手冲到底谁更有逼格,只要味道好,哪怕用化肥袋装咖啡都反倒会被当做一种“个性标志”:

就连蜜雪冰城里几块钱的咖啡,只要好喝,网上为其甘当自来水的朋友们依然数不胜数——

只见哥们豪饮一口5元美式,随后邪魅一笑便点评道:“不用细品就知道,这肯定是深烘焙的阿拉比卡。”

如此深刻的点评并不是口嗨,那是因为配料表上蜜雪冰城就写着百分百阿拉比卡。

随手在网上一搜,我果真又找到了十几篇鼓吹它是“最高级商业咖啡豆品种”or“口感极佳”的营销文章。

但这并不重要,正如这些鼓吹“某某咖啡豆是yyds”的文章如今越来越没人看一样,那些信誓坦坦说“5元以内不可能有可以入喉咖啡”的人,如今也早已被自己的傲慢狠狠撞破了头:

不止是选择咖啡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另一边,在小红书、B站、知乎、还有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许多更real、独立、专注享受生活本身的年轻人们,点评咖啡的方式也都已然发生变化。

关于冻干咖啡的上万条测评里,年轻人们开始流行起“只为自己代言”——

对口味的点评,语言终于曾经默认必须提到的“酸度”、“霉味”这样的术语禁锢中解放,转而变成了:“我喜欢!”、“哇我直接暴风吸入”这样更个性、更有梗的点评表达。

而对咖啡的偏好上,在风味咖啡开始逐步推广流行起来后,像以菲诺为首的品牌们,也都同样以技术+口味革新的方式,为即冲类咖啡做了许多风味配套产品开发。

比如今年椰乳咖啡当红时,菲诺厚椰乳就成了全网出镜率最高的网红咖啡伴侣。

随手打开一个生椰拿铁DIY介绍视频,都能看见菲诺厚椰乳+冰块+即溶咖啡的固定铁三角组合:

虽然都是工业产品,看似没有亲自去买一颗椰子+手冲咖啡的组合逼格高。

但在好不好喝这件事上,就连学生党都流行主动囤货来平替外卖咖啡,已经是对菲诺厚椰乳咖啡这铁三角最真实的肯定:

管你天天撕扯到底什么咖啡才是极品,对于爱甘甜不爱吃苦的仙女来说,一杯菲诺厚椰乳+冷萃浓缩咖啡液,就是值得拍视频留念的宇宙限定:

作为一名咖啡爱好者,我自己也常年秉持着喝咖啡的自我原则:

管你什么ADC,我就要说好喝才是咖啡逼格的唯一评判标准。

最早工作那会,我喝咖啡纯粹是为了提神,所有人都告诉我美式才是real咖啡味,但是喝了无数家不同的美式后我却是同样的痛苦:

都太苦了,无论怎么说咖啡豆本味就带着苦,我就是不喜欢。

我一度因此沮丧过,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喝咖啡。直到后来开始不管什么鄙视链,开始往里面加苏打水、牛奶,还有最近也追潮流试了试菲诺的厚椰乳,才开启了快乐新世界的大门。

要说自制生椰咖啡味道如何,客观一些说,我的答案是:菲诺厚椰乳+即溶咖啡正好是外卖咖啡的最佳平替。

但内心里更真挚的想法,我会随外人怎么喷我“到底是喝椰乳还是喝咖啡”,但我就是要说大实话:

我自己配出来的多椰版咖啡,就是比外卖叫来的好喝,问就是没啥道理,我喜欢椰子味,喜欢甘甜,我觉得好喝才是硬道理。

如果其他咖啡爱好者,连“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才是极品”这点道理都没法理解,那我只能笑他们是极致咖啡原教旨主义者了。

就像是有一天我去买咖啡,随口问了一句店员“最近生椰咖啡是不是很火”,结果他来了一句:“卖得是挺好,但只有不懂咖啡的人才买更多。”

我当时咬紧后槽牙才没笑出声,只能说作为从业者,哥们你要真这么追求咖啡的纯粹性,那你干脆也别卖什么手冲美式拿铁了——

直接转行做餐饮吧,开个咖啡餐吧,店里就连碗筷也都是咖啡豆末做的,菜谱只有一道咖啡豆拌饭,我看正合适极致咖啡原教旨主义者的刚需:

面对上等咖啡豆,任何凡间的研磨都是一种损耗。唯有一步到胃的用胃液冲泡,才能了结这场无休止的咖啡鄙视链。

THE END

原标题:《咖啡鄙视链百年沉浮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