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汪天艾:翻译加莱亚诺的作品让我意识到美好的事物是存在的

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 实习生 陈柯芯
2016-01-18 09:0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视觉中国 资料

2015年4月13日,乌拉圭作家唐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因癌症去世,享年74岁。“在他去世当天,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出讣告,很多读者在下面留言,提到加莱亚诺写过的某个故事、某一句话,在某个场合下打动过他们。一个写作者去世之后,大家在回忆他写过的某件作品的同时,回忆起自己生命中的某个片段,我觉得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1月17日,加莱亚诺作品《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译者汪天艾在该书的新书分享会上说。

如果说19岁时吃下的安眠药和30岁时的疟疾,分别是加莱亚诺的前两次死亡,那么,加莱亚诺的逝世就是他的”第三次死亡“。汪天艾在《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的补记中写道:这第三次死亡不正如复活,我们几乎可以看见他叼着烟微笑着调戏丧气的死神——男人早已掏空自己,把所有的力气和情感留在这一世,死亡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带走。

1940年出生于乌拉圭的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因其犀利透彻、充满良知的写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代表作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火的记忆》。

在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师路燕萍看来,加莱亚诺的写作风格和理念并没有停留在31岁时创造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才真正进入了写作的成熟期。“1980年代他去巴塞罗那流亡的时候写作了《火的记忆》,是一个史诗性的、讲述美洲500年历史的著作。这个著作应该标志着他写作风格最终的形成期,也初步定下了他写作的基调:要为没有被看见的人们而写作,为那些被历史遗忘的人写作,去揭示被掩盖的社会现实,挖掘拉丁美洲失忆的历史。”

而《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就是他成熟时期文学风格的奠基之作,这本书曾获“美洲之家”文学大奖,近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汪天艾 译

加莱亚诺曾说,这是一本他和自己记忆的对话。“很多次我尝试写作,我预感到这也许可以把我从体内生长的恶兽那里拯救出来。我写了一个词,有时候是一个句子,立刻就划掉。几个星期、几个月过去,这张纸遍体鳞伤,安静地躺在桌上,而我什么都没说出来。”

在译者汪天艾看来,加莱亚诺有一种清醒的热诚,他在书中细数自己目睹的死亡,经历的告别,却没有因此失去对追求正义的信仰,哪怕自己所有的书都被独裁中的祖国封禁十年,也没有失去对一个有尊严的国家的希望。当强权机器试图把每个人变成没有心的齿轮,他没有被摧毁,也始终没有变成和“他们”一样——没有像接受冬天的寒冷一样接受恐怖。

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郭存海引用了一句话:“书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人的命运就是书的命运。”他认为,大家之所以把加莱亚诺比作鲁迅,就是因为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点,思想上的骨气,和文字上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译者魏然讲道,在拉丁美洲,战争无处不在,不仅是治安问题,也不仅是独裁时期的大屠杀,各种压制无数不在。关于书名《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他说:“我的理解是,‘爱’可能与书里提到的另一个主题相对应,爱和战争对应的是自由和恐惧, 尽管有恐惧,但对自由的追求永远流淌在每个拉美人的血管里。”

作为译者,汪天艾认为加莱亚诺随着这本编年日记体的著作变得更加切实可感。她说:“虽然书中现实的残酷直击心灵,令我的翻译过程也历经无数次如鲠在喉的纠结,但是在合上书后的某个日常瞬间,同样作为读者的我会想起他讲的某一个故事,意识到他在说,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比如爱情、正义和自由是存在的,并且是值得希望和争取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