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乡绣娘马阿西也:十指春风绣“新生”

2021-08-25 10: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一辈子的心思都藏在这些针针线线里,看着自己亲手做的绣品,心里就高兴。”整洁敞亮的小院里,53岁的马阿西也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穿针引线间,鲜艳夺目的图案逐渐成型。

“这双鞋垫用的是平绣、这个香囊用的是剁绣……”马阿西也一一介绍到,“这些图案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最难的是双面绣,一般用最细的绣花针,正反面针脚的起落方向要一致……”在琳琅满目的绣品里,有具有观赏性的香囊、摆件之类等装饰品,也有兼具实用价值的鞋垫、棉袜、枕套、坐垫,密集的丝线在绣品上形成凸起的纹路,图案精美立体,色彩明艳靓丽。

“东乡族姑娘的嫁妆都要有绣品,一般会请村里手艺好的帮忙绣。”马阿西也回忆到,母亲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点着煤油灯帮村里人做婚嫁绣品。耳濡目染,马阿西也12岁就能绣出漂亮的图案。

天高云淡,群山错落相连、连绵起伏,沿着213国道穿越刘家峡水库以南,就是绣娘马阿西也的家——东乡族自治县。这里曾是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和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穷”,是很多像马阿西也一样的东乡族妇女对过去生活的常见概括。

“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没想到那么累。”白天要忙着干农活,晚上一有时间就学着绣,昏暗的灯光,针线布料并不富余,在那样的环境下,马阿西也仍然坚持刺绣,以针线代画笔,记录新奇事物。

但日子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2018年,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动东乡县人社局、妇联,组织开展刺绣培训班,以“政府推动、妇联引导、企业主导、分户加工”的民族文化产业扶贫模式,让东乡刺绣走向更大的舞台。据碧桂园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开展20余期刺绣培训班,累计培训绣娘一千多人,采购、帮销近10万件东乡刺绣产品,总价近170万元。

订单的涌入,让村里的妇女们迎来“春天”。一个香包8到10元,一件枕巾15元…...计件工资让农村妇女逐渐找到自身价值,大家工作热情高涨,争着向马阿西也讨教手艺,“人多的时候,能把院子坐满,大家围座在一起,互相学习。”

小小的院落里,妇女们一针一线,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生活的面貌。“排队领工资是大家最高兴的时候,纷纷计划着给家里买米买油,或者给自己添件新衣服。”马阿西也说。

马阿西也的第一份工资寄给了上大学的四个孩子用做生活费。“小时候,我们穿的鞋都是妈妈做的,长大后妈妈又用刺绣挣工资供我们读书。”马阿西也的女儿说。在卧室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张合照,照片上马阿西也笑容灿烂,四个孩子穿着学士服,围在母亲身边。“我没有文化,但那时候就算自己再难,也想着要供四个孩子读完大学,现在因为国家的好政策,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让孩子们都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马阿西也说。

眼下,马阿西也将自己精湛的绣工传授给更多东乡妇女,越来越多的绣娘从深山“绣”到北京、上海,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推开新世界大门,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资料图

2021年4月,“天才妈妈X东乡绣娘”公益品牌亮相上海,50多名东乡绣娘们穿着亲手绣制的精美时装登上T台,她们步伐从容,笑容自信,把传统刺绣和潮流服饰融合,将东乡刺绣文化融入到现代生产生活中。而马阿西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也在闪光灯的聚焦下为大家展示了东乡双面刺绣技艺。

资料图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而每一份蓬勃生长的“她”力量,都让东乡刺绣焕发新生。“未来我会一直绣下去,让人们看到,东乡族绣娘们不仅可以绣出最美的‘花’,也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的越来越好。”马阿西也说。

资料图

来源:临夏电视台

原标题:《东乡绣娘马阿西也:十指春风绣“新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