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承认自己老了,真没什么大不了
原创 张晓落 新周刊
神奇的是,“养老”这事,成为年轻人和长辈不约而同的关注点。
那群佛系养生的小年轻,逐渐开始朋克养老。抽屉里囤着即食燕窝、黑芝麻丸和人参果冻,他们一边讨论脱单,一边畅想老年生活:
不用加班,没有考试,每天睡到自然醒,没事就撸猫遛狗,到处去旅游,“把年轻时想做又没有做的事情,一股脑都补回来”。
年轻人开始加入养老话题群聊。/《重返二十岁》
但,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有超过七成的90后受访者表示自己考虑过养老问题,但绝大部分都选择“想过,但未具体规划”;而表示“已有完整规划”的,只有不到一成。
“银发狂想曲”只是说说而已——当然有更重要的原因,使得“老”被所有人热议。
真正把“变老”这件事带入大众视野的,是根植在我们心底的纠结,是直面年龄后的震撼和冲刷,是背后的深层社会巨变。
我们怕老吗?哪些焦虑是不必要的?克服心结,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到底是什么,让养老话题如此新潮?
“老去”如此新鲜滚烫
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养老话题是新鲜滚烫的,因为一切就在眼前发生,烧灼着每个人的神经。
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指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
老一辈正在体验衰老带来的一切,而年轻人也在承担着巨大的养老压力,由此也开始担忧起自己以后的生活。焦虑,就这样传递蔓延至社会的各个年龄层。
畅想未来只是一时兴起,“焦虑”才是大众情绪的主色调。只要简单算一笔账,我们就笑不出来了:
《后疫情时代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将退休储蓄目标定在150万元,退休的目标年龄在57岁左右。
实话说,这目标不一定靠谱。以后57岁的我,可能还没能退休,挣不够150万,反而拥有了9个孙子。
人口老龄化时代,你有“养老焦虑”吗?/图虫
种种数据背后,有的人,真切地面对着这一切。
而有的人,直接面对这一切。
陆晓娅作为认知症患者的家属,“给妈妈当了12年的‘妈妈’”。陆晓娅被疾病侵扰的妈妈,逐步丧失往日的风采,那些曾经的记忆大段大段消逝,只留下含混的语言,和模糊的意识。
陆晓娅和妈妈一起给本子涂颜色,教妈妈画画,带妈妈去跳广场舞。
在此之前,陆晓娅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像中的生死学”,她带领学生审视生命,而妈妈带给她的这段经历,则是更深刻的一课。
面对生她养她的母亲,“尽孝”是道德伦常,但是落实到生活细节之中,往往是一地鸡毛。在不断的摸索之中,两代人之间也会收获新的感动。
陆晓娅开玩笑地把妈妈叫做“妈宝宝”,她问妈妈:“我这个妈妈当得怎么样”,妈妈会回一句:“还不错”。
这是一场漫长的陪伴。
陆晓娅把这段经历写成书,她希望“在照顾母亲的同时,也活出自己有质量的晚年”。/unsplash
关于告别,小林一茶说:“虽然明知逝水不归,落花不再返枝,但无论怎样达观,终于难以断念的,正是这恩爱的羁绊。”或早或晚,难免如此。
面对衰老,每个人都要经过一番修行。我国目前有独生子女的一代,也有大量在外打拼的“漂一族”,还有一群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人”。家人的老去,对他们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一步步走向衰老,我们无法逆转命运,却可以有最饱满而复杂的情绪。
这本来也是每个人的终极关怀。人生三问之中,就有那句“我要到哪里去”——老去,是每个人的归处。
殊途同归,我们内心深处的纠结,总要得到一个应答。真正身处其中,或许应该像陆晓娅那样,学会与焦虑和解,带着感悟往前走。
观念刷新:你只顾着担惊受怕,可能从没看清TA
“变老”,也可能带来观念的刷新。
家里有老人,难免是会有担忧的。看过他们体检报告上的指标,就会开始警惕半夜响起的电话。平日里总会怕他们走路磕着碰着,或者是在通风不好的浴室里呼吸不畅甚至滑倒。
这些顾虑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关心则乱,有时候事情稍微有点过了头。
我们一边调侃老人家跟不上时代,成天听信谣言;另一边却乱买老人鞋交“智商税”。我们送了一堆又一堆的保健品,告诫他们哪都别去“好好呆着”,以为这就是对他们好。
但有时,事实可能出乎我们的意料。
老人家想要的不一定是在家静心休养,他们也想出门交新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unsplash
前段时间,微博话题#父母的二次独居#引发了网络热议,阅读量超过3545万。
把父母接到城里享福,管吃管住,我们渐渐变成早出晚归的“隐形子女”,而忽视了老年人的真实困境和需求。
我们没有意识到,老人们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缺少陪伴、内心孤独;我们只看见了表面的生理机能衰退,却不知道他们更在意的是“我还有用”;我们飞快地往前跑,却抛下老人们,让他们在复杂的智能手机面前,感叹自己跟不上时代。
我们自以为把老人照顾得很好;我们带着些许不耐烦,试图去改造、教育他们;我们把所有的爱和关心,藏在那些唠叨之中。但是正如《新周刊》“三十而老”专题中说的那样:
“或许,从一开始,一代人试图劝服另一代人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傲慢。”
两代人之间,确实是在关心挂念着对方,但是却存在错位和隐忍。/unsplash
善意背后的误解,外在的标签,模糊了他们的本来面目。《论语》里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摒弃不必要的焦虑,我们应该用心倾听老年人的声音。
破除成见,我们的观念遭受震撼和冲刷。在此之后,才能看清“银发族”独特鲜活的个性。
新的未来,从容变老
如果你尝试认真去了解一个老人,你会发现,他们也爱玩爱闹,也有追求快乐的心。
在中国的公园或小区里,你能够观摩到的一种人体奇观,叫做“健身大爷”与“跳舞大妈”。壮硕的线条,优美的身姿,自信的表情,偶尔搭配几个匪夷所思的高难度动作,会让你充分感受到夕阳红的光辉。
你会发现,坚持运动的老人往往腰板挺直、充满力量。/图虫创意
日本老奶奶西本贵美子是新晋网红,人称“自拍女王”。她把自己挂在晾衣杆上,穿上仙女裙“飞”起来;或打扮成毛茸茸的动物或是青蛙,谁说老了就不能玩起来?她搞怪逗趣的照片,全都很可爱。
年岁渐长,我们当然不是要无视那些衰老、无力、病痛和狼狈。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接纳自我。老人不是非要蹦蹦跳跳、完美无瑕,但是阅历也是一笔财富,积累沉淀过后,自有一番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彭华茂发现,老年人在做出选择之前,表现出谨慎、考虑周到的特点,尤其在那些跟他关系越密切、越重要的事情上,老年人会表现得越好。
活得通透、豁达、老练,不也很好么?
《实习生》讲述年近七十的Ben重回职场,睿智慈祥的老人非常靠谱。
从社会层面来说,正在走向“百岁时代”的大众,应该迎来生活方式和工作结构上的改变。老年人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理所应当地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员。60岁的摇滚老炮崔健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百岁时代,需要“焕新”的不只是大众心态,还有社会各界的企业、结构性的政策。
数据显示,我国与养老相关的企业已经超过24万家。资深传媒人、学者陈伊敏认为,“人口老化,不只是老人的事,也是所有人的事”。
如何营造舒适友好的环境,从基础设施、医疗系统、社会保障和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建构一个适老化社会,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真正让养老话题变得新潮的,是近在眼前的现实处境,是观念被颠覆后回归本心,是突破陈规的全新生活方式。
衰老的是身体,但是心没有变老。年龄只是数字,而并不限定某种心态。在人生的下半场,依然也是可以跟随内心的声音,再做一回自己。
变老,也可以是新的起点。没什么好怕的,老年人依然可以拥有自在、健康、愉悦、充满魅力的生活方式。
当我老了,除了肉体的变化,体面、尊严和幸福感,也无比重要。
身心皆安,我们其实也可以从容变老。
1. 《这届年轻人,不到30岁就思考养老的事了》|新周刊
2. 《70岁,不结婚、没有小孩,怎么过?》|新周刊
3. 《我给妈妈当了12年的妈妈》|新周刊
4. 《一百岁“儿童”的“幼儿园生活”》|新周刊
5. 《德国高龄社会纪行:年老并非“不足”,只是“不同”》|新周刊
6. 《坐下来,想象老年生活》|新周刊
出品 | 新周刊
作者 | 张晓落
校对 | 凌晨
排版 | 甄米粒
视频策划 | 张晓落、晨晨
导演 | 欧悦
制片 | 葱味儿的菇凉、Sissi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承认自己老了,真没什么大不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