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小东和他的朋友们
原创 艺术 ELLEMEN睿士
“我想画一批我的朋友,三十年交往以上的朋友,已经发胖步入中老年的朋友。”2020年10月3日,刘小东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不到一年后,他的个人展览“刘小东:你的朋友”在UCCA Edge正式开幕。
去年十月,刘小东刚从纽约回国不久,结束居家隔离后,他和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田霏宇在工作室附近的咖啡馆里见了一面。
当时UCCA Edge的落地计划正在按步进行,田霏宇希望可以借此机会邀请刘小东通过绘画的方式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以此作为全新个展的主题,但刘小东却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他希望这次能够画画家人和朋友,把焦点对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
《自画像》,2010
他后来在日记中这样解释:“现在我老了,也能一个人待住了,朋友间也不见得吃吃喝喝吵吵嚷嚷了,只要待着就行了,不聊天也行,只要待着就行了。画画是最好的借口。”以绘画之名,刘小东和老友们有了除抽烟喝酒以外的事可做,他画阿城、王小帅、张元,也画自己的家人,妈妈、哥哥、妻子。其中电影导演张元,绘画对象之一,常把“你的朋友”这句口头禅挂在嘴边,刘小东觉得甚是有趣,就拿来用作他此次在UCCA Edge个展的名字。
《宁岱同学亲自笑了》,2021
作为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代表,刘小东对于“人”的关注,贯穿了他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创作。即便是在“边走边画”的创作方式下,刘小东周游世界各地,记录下矛盾频发的社会现状,他仍然更痴迷表现人类个体的经验胜于仅仅宏观地描绘社会困境。
“有人提出过刘小东画小人物的说法,其实不是的,我画的都是令我尊重的伟大生命,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承载着各自的世界,以及生命赋予他们的酸甜苦辣。能够如实画下他们,是我的荣幸。”刘小东说。
于是,我们在他的笔下见到了特朗普时期居住在美墨边境的居民、柏林的跨性别演员、北极圈孤儿院的孩子们和以色列难民营中的难民。刘小东以质朴而真诚的笔触,定格了时代发展洪流下形形色色普通人生活状态的瞬间,即便是身居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对画作中分散于全球各个角落的普通人产生共鸣,这种人类情感本身正是超越文化、政治、种族,联结彼此的存在。
《本来事情会更糟》,2017
在个展“刘小东:你的朋友”现场,观众也能够很轻易地捕捉到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特别的是,此次展出作品中的描绘对象与艺术家本人有着更为深刻的联系,是他生活及艺术生涯最为亲近的人,这些人物以“朋友”为线索构成了本次展览的脉络,并为我们解读刘小东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重更为亲密的视角。
展览的第一章节“匿名的行走者”,以刘小东2010年为个展“金城小子”创作的一幅《自画像》为始,展出了“金城小子”系列和“金城故事”系列的相关作品,描绘了彼时阔别家乡三十年的刘小东对故乡和儿时伙伴的回望,正是从辽宁金城镇出发,这位行走的画家踏上了艺术之路,深入世界各地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地域与叙事背景的主题作品。从金城到意大利的华人街区,再沿着各国难民进入欧洲的路线前行,经过孟加拉港口城市的吉大港,最后回到刘小东生活工作的北京,这条漫长的路线不仅展现了沿途的移民问题、欧洲难民危机、劳工生活,也让观众得以看到在中国城市剧烈变迁下受到影响的普通人,如你如我的芸芸众生相。
《小豆在台球厅闲着》,2010
《唐人街4》,2016
第二章节以“再回故里”为题,“故里”一词包含双重指向,其一是美国纽约,1993年, 刘小东第一次来到这里参加“红星照耀中国” 集体画展,并留下生活了近一年,期间他与妻子喻红登记结婚,平时常和其他漂在纽约的中国艺术家们聚会喝酒,畅谈艺术。2020年, 刘小东因为疫情再次与家人滞留纽约长达数月之久,此间他创作了“纽约2020”系列的多幅水彩作品,描绘了一个与上世纪90年代截然不同的纽约,一个宁静的纽约。
《阴雨》,2020
另一重则指向他父亲的故乡,辽宁锦州市的小村落黑土村。疫情发生之后,刘小东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将目光转向身边的人,创作了描绘家人与朋友的“方形水彩”系列肖像与水彩集《黑土坑乐章》和《半辈子》,以及不少瓜果静物与人物场景作品,由此也将观众引向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契合主题的一个部分——“你的朋友”。
《抽烟的小帅和大元子》,2020
亲密的朋友家人或相聚于同一画面之中,在《宁岱同学亲自笑了》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张元、编剧宁岱、刘小东和喻红、王小帅父子等等令人熟悉的面孔,大家一起待在王小帅工作室的露台上,说笑之间画作就完成了。
或独立成画。坐在院子门口,被蔬果环绕的母亲、正在换灯泡的哥哥、午后在玉兰树下的妻子、站着抽烟的阿城、喝咖啡加威士忌的张元——甚至还有刘小东自己,在《黑土坑自画像》中,刘小东全身赤裸,在家乡雪地中做出起跑的姿势,这一幕似和第一章节那幅十年前的自画像遥相呼应。
《黑土坑自画像》,2020
除了画作,本次还展出了刘小东的创作手稿、日记和由杨波导演最新拍摄的纪录片,延续了刘小东一贯的“项目式创作”模式,以不同维度呈现刘小东创作中时间、空间的流动性与纪实性。
“我尽量用一种朋友之间的语气,以及北方式的幽默,来诉说一些很忧伤的故事,借此把我的所见所感传达给大家,其中饱含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珍贵。”刘小东说。
“他画张元,比张元还像张元”
对话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
Q: 为什么选择刘小东作为UCCA Edge首位个展艺术家?
A: 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希望UCCA Edge在第一年能够展现出从使命到实践的不同面貌,因此我们策划了一个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群展作为开馆展,之后也会将UCCA知名的大型国际展览带到上海。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人物进行梳理,其中刘小东非常合适,2010年他在北京UCCA举办的“金城小子”个展开启了他绘画生涯的新篇章,十年后的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以这样的形式把他的作品分享给上海观众。
Q: 和“金城小子”个展相比,此次在策展上有什么延续和变化?
A: 十年前,刘小东以所谓的成功艺术家的身份回到老家,去画以前的同学和老乡,重新和他们建立来往,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很谨慎的。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乡差异明显,所以刘小东的作品中多少带有对社会流动、个人成就和阶级等问题的思考。
但在十多年后的现在,他也快接近60岁了,我觉得他更加自在了。这次他其实想画一些离他最近的人,这并不仅仅是从他们身上获得灵感,或是记录下自己的观察,而是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伴随自己多年、深刻的亲密关系,爱情、亲情,或是友情,就像他自己在纪录片中说的,“画熟悉的人,你必须画得特别像才对。”
《老妈》,2020
Q: 刘小东说自己担心自己“(出生于)东北农村,在北京上学,从事专业创作和教学工作,满身心沾染的都是北方的习性,有时候不见得适合南方这片土壤”。在你看来,此次展览如何让南方观众也产生共鸣?
A: 艺术是能够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因此即便中国南北差异再大,也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对话。UCCA正在逐渐成为一家具有全球性质的机构,但它的根还是在北方,所以我们当时也是想把带有北方甚至东北色彩的艺术家作品带到上海,这种错位感我觉得挺有趣的。另外,在上海其实也有很多刘小东忠实的支持者和藏家。
Q: 你如何看待刘小东“项目式”的创作模式?
A: 大概是2003年左右创作“三峡”系列的时候,这就已经成为了他主要的一种创作模式。刘小东很多项目都要去陌生的异地创作,而且往往有时间限制,所以这就要求他通过跟人聊天、摄影等方式去快速熟悉这个地方。我觉得他很擅长用这种方法来组织自己的创作,围绕某个地方或者题材做出一组作品,最后构成艺术生涯中一个个不同的篇章,对于策展人来说,这样也更方便在不同的项目创作中去建立比较和联系。
杨波,《你的朋友》,2021
Q: 这几年刘小东也跑了许多地方,你觉得走出去创作,和在工作室画画,对于艺术家有着怎样不同的要求?
A: 当我们真的看到刘小东绘画的状态,就能够理解虽然最后留下的是画作本身,但是背后促成它诞生的整个过程也十分有趣。
比如之前他在特朗普时期,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到美墨边境那么敏感的地方,肯定会遇到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但是他以自己的朴实和智慧,和当地人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关系,聊柴米油盐生活琐事,回归到非常生活化的话题,这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另外,世界上能有多少人有被画家画过呢?其实不多,对于这些人来说,当他们看到自己出现在画布上,又去跟家人交流,这也会形成一些美好的时刻。
Q: 此次展出了不少水彩作品,这些作品是否展现了油画未曾展现的这位艺术家的某一面?
A: 是的,这次还展出了一些绘画习作,从中你可以看到刘小东思考构图和人物姿势表情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发现他对笔触的敏感。总体来说,这些作品处于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某个字写错了,他直接就在上面打个叉。
Q: 刘小东始终与同辈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的画作是否也呈现了这一辈艺术家的某种面貌和精神共性?
A: 最为明显的可能是这一代人与不同类别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贾樟柯的电影,就是混淆了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界限。绘画肯定不是其中最直接的一种记录方式,却也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而来。刘小东的作品有他的批判性在里面,他对中国现实做出了自己的解读,虽然我没有和他就此聊过,但我觉得他始终没有放弃一个宏伟的目标,即艺术有能力捕捉现实中值得保存的一些片刻。
Q: 刘小东对于社会议题的表达总是隐晦的,你如何理解刘小东作品中的社会性?
A: 他把握的这个度是非常有趣的,既不会给人以强烈批判的感觉,又不会让人觉得他在篡改或美化。我觉得他特别讲究真实,真实中自有一种美。另外,他能够做到平视不同的人群,在有钱有势的人面前不会自觉卑微,和黑土坑的亲戚朋友相处起来也非常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他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他从没有要掩盖自己来自何方。
《钢板1》,2016
Q: 如果比较刘小东早年的创作与近几年的作品,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A: 我觉得有一个逐渐脱离学院派的过程,包括他和喻红在内的上世纪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开始把社会现实主义的宏伟镜头,聚焦于更日常的话题,而非英雄题材叙事,这是观念上的一个突破。具体到创作本身,从他把工作室挪到户外,和某个地方发生沉浸式体验,再到使用项目式的创作方式,他一直在成长,从未停滞。不变的可能是,他和绘画对象之间不存在某种让你不舒服的权力关系,比如现在老讲的“观看”和“凝视”这些。
Q: 随着越来越多媒介涌现,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为什么对这个时代仍旧有着不可被取代的意义?
A: 我觉得观众会对这样的作品保持一种欣赏,因为它非常直接,你可以深入去思考,但仅仅停留在表面也会让你非常投入。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各种含义混杂交织的时刻,这可能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境界。我们喜欢这种作品,也不代表我们没法理解所谓的更先进、更抽象的媒介和创作,而是说这些艺术都是可以并存的。
《小帅》,2021
《喻红》,2021
Q: 与其他写实主义风格的画家相比,刘小东身上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他的画作总是流露出一种质朴与真诚,这又是从何而来的?
A: 质朴和真诚,是贯穿他做人和作画的态度。至于他的可贵之处,他其实很有自己的风格,比如作品中的细节,张元的威士忌杯,王小帅身子底下的猫,我那天看他画阿城,他花了很长时间画户外的地毯,虽然都是一些很小的东西,但是如何让这些笔触形成这样的符号,再现现实场景,刘小东很有自己的一套。他画张元,比张元还像张元,能捕捉到这个人气质上的特点,并将色彩、笔触、构图、光线等多个层面组织在一起最终表现在画作上。
Q: 你如何评价刘小东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创作的影响?
A: 在他刚刚毕业的那段时间,正好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85新潮”、“89大展”等重要节点,大家都非常积极地想要推翻社会现实主义的遗产,因此想要在油画这种传统媒介以外寻找艺术的可能性,然而刘小东却能坚持自己,始终在绘画这样一个二维空间里探索,当时其实有一批这样的人,但刘小东是其中践行得最彻底的。他执教这么多年,其实也带给下一代艺术家——哪怕他们没有选择跟他相同的路——一些智慧,就是不一定推翻才是创新,无论选择怎样的路,都可以从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
采访、撰文 醺子
原标题:《刘小东和他的朋友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