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之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2021-08-25 17: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功能区、试验田,始终站在创新的前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更是开发区的发展基点,大力建设和发展创新体系,是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创新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

那么,创新体系是什么?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构建创新体系?本文通过对开发区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对以上内容进行阐述。

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体系是开发区围绕着创新活动,通过提供研发设计、创新孵化、技术交易、投融资、技术咨询等专业服务,汇聚技术、资本、人才、知识等各种创新要素,疏通各个创新环节,提高创新效率,搭建科技与经济桥梁的新型服务体系。换句话说,创新体系建设代表了开发区创新活动整体优化配置的协调水平,体现了开发区创新综合实力。

从开发区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来看,创新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服务体系: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三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创业服务体系,四是支撑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五是有针对性、有效落地的制度创新体系。开发区应围绕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服务。

在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主体是创新服务机构——作为各项创新服务的提供者,它们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

目前,开发区已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为促进企业创新创业的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创业孵化机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研究开发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产权交易所、检测机构、知识产权中心等创新机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的银行、典当行、信用担保机构、投融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金融服务机构;提升企业人才储备能力的培训机构、劳务公司、猎头机构等人才服务机构。

创新服务机构的组织发展和功能扩展已然成为影响开发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

从创新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已初步完善,服务能力日渐提升,逐渐呈现出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特点,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创新服务的效力。

01、创新服务机构发展失衡

根据创新服务机构目前发展的数量情况,发展失衡明显。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多于西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从开发区分布来看,国家级的多于省级的,实力强的多于实力弱的;从机构类别来看,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发展较快,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机构等发展较慢,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缺少明确的发展方向,影响服务的效力。

02、创新体系服务能力弱

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无论是在数量或质量上,目前仍满足不了创新发展的巨大需求。从目前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来看,首先存在较多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而未用的现象,如有些开发区的院士站、博士后站、技术交易中心,虽然挂牌,但并未投入使用,仍是一个空架子;其次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有实力的机构,大部分机构小、散、乱,创新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缺少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03、创新体系环境制度不完善

在促进创新体系建设的举措中,最为关键的则是支持政策,而且应突出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和支持力度,但目前对于支持创新体系的环境制度还未形成根本性的突破,政策着力点较为分散,协同性不足。如有的开发区在科技成果出资、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技术交易市场化机制等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并未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缺少支撑创新服务机构发展的制度土壤,因此也成为阻碍创新体系完善的重要因素。

三、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

创新服务贯穿开发区创新链条(从初期、中期直至市场化阶段)的全过程,各个环节都要发挥作用,最终形成整体推动。那么,如何建设创新体系?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建议从创新的服务方向、服务质量、服务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创新体系。

01、明确服务方向,实现精准服务

创新的主攻方向是未来产业和市场竞争,瞄准的是新兴经济的市场份额及延长利润周期,而新兴经济是体现一个开发区未来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重要因素。在创新体系建设上,首先要明确的是服务方向,只有方向明确,才能找到着力点和发力点,才能进行服务的规划和布局,在服务方向确定的基础上,建设创新体系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服务对象和被服务对象,把握各类对象的准确定位,明确供需关系,围绕着被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使创新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02、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优质服务

创新服务质量是创新服务效果最直观的体现,而服务质量可从全链条服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三方面提升。

(1)提供促进创新主体发展的全链条服务。

围绕企业发展生命周期,提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全链条的孵化培育服务;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从研发环节到生产环节,以及走向市场的全链条服务;围绕融资问题,提供从融资渠道拓展到增强自身融资能力建设的全链条服务;围绕人才问题,提供人才引、用、育、留的全链条服务。

(2)提供增强创新主体能力的专业化服务。

围绕着创新服务市场,加强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技术转移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专业化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程度,如知识加工、知识组合、人才建设等,根据专业化分工,实现创新服务机构差异化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创新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做优,以此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3)提供契合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根据创新主体的需求,定制化提供创新服务,如投融资机构可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发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和整体性解决方案,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成果价值评估、知识产权战略及技术标准服务、品牌建设服务、高端创业团队评估和管理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趋势、竞争性情报、国际合作等高端增值个性服务。

03、营造服务环境,提供服务保障

要实现精准服务、优质服务,要求开发区、企业、创新服务机构大力营造创新体系发展的环境,明确各主体的定位。

(1)发挥管委会主导作用。

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开发区创新体系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作用甚大,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研究出台促进创新服务机构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为创新服务机构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在政策给予优惠补贴,通过给予服务补贴、开办补贴、租房补贴等,吸引和建设更多高质量、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

(2)发挥创新服务机构主体作用。

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创新服务机构应发挥主体作用,促进服务环境建设,通过协同合作,探索各类机构间协同合作服务模式,如研究开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促进创新要素快速流动;通过互相监督,打造创新服务市场诚信环境,如构建信用体系、联名惩戒机制等,为更好提供创新服务营造环境。

四、典型开发区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成都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14年发布《“三次创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围绕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支撑、科技人才聚集等4个方面,建成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而历经6年时间,成都高新区已构建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

围绕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电子终端制造、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六大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明确创新服务建设方向,打造从企业孵化到发展壮大的良性生态系统,明确服务需求,构建涵盖孵化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政策服务等全链条的培育服务体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

01、加强全产业链孵化载体的建设

完善创新孵化载体功能,构建专业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25万平方米“菁蓉汇”双创旗舰,形成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全国双创区域引领新格局。辅之政策措施,创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孵化器投建管模式,探索孵化器与产业园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

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孵化载体120家,总面积超过480万平方米,已汇聚42个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000家企业、45000名创客,累计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23家、瞪羚企业38家和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1家,成为成都高新区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02、优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围绕着三大主导产业、六大产业集群,有效整合企业、高效、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打造一批高质量、专业化的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技术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社会化力量投资平台的主体作用,形成了从创新研发到技术转移,最终实现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促进官、产、学、研、用、金的高效合作。

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成都高新区已有公共技术平台97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超过290家,成为科技与经济的桥梁。

03、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坚持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于科技创新,作为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成都高新区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企业投融资服务例会、企业改制上市协调会,积极探索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为主线,以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为主体的梯形融资模式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倡导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科技金融管理模式,最终形成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生态发展系统。

据统计,截至2020年成都高新区金融机构总数已达 1138 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总部 45 家、有外资背景的机构 53 家。包括 45 家银行、90 家证券和期货类公司、175 家保险及保险中介机构、38 家融资租赁公司、626 家投资及管理机构等。建立涵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天使股权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服务体系,累计为企业提供放款总额超过10亿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04、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为促进区内知识产权服务发展,进行产业培育,成都高新区搭建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成立四川首个知识产权服务联盟。截止2020年初,已集聚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00余家,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申请、保护等服务,同时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产业壮大、发展。

05、完善创新体系政策环境

政府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拥有强大的社会管理、资源调动和调节能力,成都高新区为保障创新体系建设,系统梳理关于创新服务政策体系,并出台一系列保障创新载体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科技金融体系、科技人才体系有效运转的政策文件,包括2017年发布的创新载体建设方面《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发布的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成都高新区关于加快国际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2018年发布的促进人才引进和培养《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2019年发布的促进企业创新《关于优化产业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意见》;2020年发布的集聚公共服务平台《成都高新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以及2021年促进产业发展《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修订)》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成都高新区打造创新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五、启示

创新体系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建设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化、长期性的任务,在各开发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明确服务方向,找好服务着力点,实现精准服务;其次是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全面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实现优质服务;第三则是营造更好的环境,打造适合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制度土壤。

总而言之,建设创新体系,要将过去碎片化的服务功能整合优化,在不同体系之间搭建桥梁,实现整体创新,从创新活动的全链条出发,将创新形成价值,使价值服务于经济。

正略咨询作为长期关注和服务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专业机构,曾协助北京、郑州、大连、济南、青岛、徐州、平顶山、南阳、新乡、燕郊、济宁、潍坊等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完成各类改革体系的方案策划、设计和落地实施。

值此“十四五”开局之际,正略咨询愿持续助力开发区提信心、强决心、增实力、足底气,实现全面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